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难文教学探究
——以《白鹭》为例

2021-05-17 05:48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神韵白鹭散文诗

◎ 李 艳

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难文特点概述

一般来说,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难文”主要涉及以下三种情况:①课文主旨隐晦,内容有深度,是该年段学生较难理解的;②作者采用的叙述方式比较特别,文章的行文思路有跳跃,文章有较多学生难以理解的书面词汇等,给学生阅读文章带来较大困难;③课文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无法体会,难以产生共情。换而言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难文数量并不少,仅以五年级为例,就有《白鹭》《冀中的地道战》《慈母情深》《青山处处埋忠骨》《少年闰土》等,它们或多或少涉及上述三种情况。小学生在阅读这类文章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多的阅读障碍,这也给教师在教学难文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白鹭》一文为例,来探讨如何针对难文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分析与实践

(一)《白鹭》一文的难点分析

为何说《白鹭》是难文?为何要将它作为难文教学的探究对象呢?首先,《白鹭》一文的撰写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这一时期的杂文多以爱国反奸为中心内容,揭露人性恶,宣扬人性美,其中《白鹭》一文就创作于此时。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于中国的历史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浅显,所以当时的社会环境、国家状况对于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从而在理解上不具备将白鹭这一种鸟与当时社会人文环境进行勾连的能力。其次,由于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作者无法直抒胸臆,因而主旨隐晦。《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它以真诚的笔触描写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抒发了他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内在神韵的赞美,也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作者的政治追求。就本文的主旨来说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但是其中隐藏的政治追求与时代背景有关,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他们无法理解的。再者,文章语言优美,用词准确,但陌生化的词汇蕴含特定深意,学生难以读懂。此外,文中提到的一些事物、描绘的乡村场景,都远离学生目前的都市生活,像“镜匣”之类的事物早已淡出学生的视野,因此他们并不明白文中的事物指的是什么东西,也难以简单地靠生活经验来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这为学生理解这篇文章又增加了难度。对照难文特点,《白鹭》一文涵盖了上述三种情况,具有典型性。

(二)教学设计

1.根据教材要求,准确定位难点,提炼教学基本问题,细化问题链

上文中阐释了《白鹭》为何属于难文,但其中提到的难度主要还是就文章内容与主旨对学生理解有难度而言的。在教学中,教师并非要一股脑儿地把所有难点都囊括到课堂中让学生来理解,还是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先准确定位教学上的难点,这样才能确定教学内容,提炼出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而开展更为细致的教学活动。

《白鹭》是五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打头篇目,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这是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将文中的“事物”与“情感”相关联。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但是要感悟到他对事物内在神韵的赞美,单凭学生的自主阅读是体会不到的,这就是难点所在。在统编教材的精读课文中,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往往与单元语文要素有关。《白鹭》课后的第一题是“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道题是为体会主旨服务的,把学生的视线由简单关注白鹭引向思考更深的内涵。只是这道题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依旧很困难。我们看作者所用的喻体“散文诗”。在平时学习中,学生能感受到诗独特的文体形式,这是具象的,而诗中描绘的意境和蕴藏的深意需要感悟,本身就很难。现在文中将白鹭比作诗,而鸟和诗之间怎么会有关系?这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搭建“扶手”,由了解事物到悟出情感。基于此,笔者锁定了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基本问题和解决途径。

(1)教学基本问题:作者借助“白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解决途径: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散文诗”?

要让学生在学习时直接去解答为何说白鹭是一首散文诗,这对于他们仍旧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因为这篇课文看似全文都只是在写白鹭,但是字里行间却隐含着作者对平凡事物具有外在美和内在神韵的赞美。对于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文字背后深层含义的能力还较弱,要理解内涵较深的文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要了解白鹭的特征,并发现其特征和所抒发情感之间的联系,就势必会聚焦在作者对于白鹭特点的描写上。课文是从白鹭的外形和活动情况两个方面来表现它的特点的,因此笔者进一步细化问题链,结合语文要素,从基本问题推导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完整的问题链如图1所示。

我们根据课文描写白鹭的两个部分内容,先从理解文字感受白鹭本身的特点学起,再深入到体会作者为何将它称作是“一首精巧的散文诗”,最终感悟到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读懂内容是本节课易化难点、解决基本问题的途径,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图1 《白鹭》一课的问题链

2.根据学生特点,适度挖掘难点,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确定了教学内容,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年段实际情况来进一步思考目标的达成该到哪个程度,是否要吃透每句话的意思,是否要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是否要理解文中隐藏的深意。

从课文内容来看,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从课文对白鹭的描述中了解它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并提炼白鹭外形和活动情况方面特点的能力,但是白鹭和散文诗之间的联系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是喜爱白鹭的,但是要理解作者为何将它比作一首诗还是有难度的。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这是必须落实的问题,但是我们在制定达成目标时也不能忽视要素中的“初步了解”,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拔高要求,不宜去硬性灌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抽象概念,更多还是应基于文本,引导学生读懂文章,了解白鹭的特征,并发现其特征和所抒发情感之间的联系。对于文学创作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环境所激发的作者更深的情感,也不需要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去体会和理解。在《白鹭》一课中,该年段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这类语言内涵比较深刻的文章,他们对于当时的背景也并不了解,文中描绘的场景又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所以理解上不必细抠字义,作者在其特定时代所表达的政治追求也完全超出了该年段学生的认知,也就无须让学生去理解了。由此,笔者适度挖掘了其中的一些难点,而舍弃了另一些难理解的地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散文诗”“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理解。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说明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知道作者借助白鹭抒发了对那些常见事物独特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3. 根据问题链,设计适切的表现性任务,合理化解难点,达成目标

确定了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有了完整的问题链之后,我们就可以着手设计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基本问题和难点突破口来进一步思考如何采用适切的任务来化难为易,引导学生从了解“事物”到悟出“情感”,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接下来,笔者对设计该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行阐述。

课文是通过白鹭的外形和活动情况来写它的精巧和韵味的。教学时,笔者便从上述两个方面来入手让学生体会白鹭的外在美以及它内在的神韵。作者在第2—5自然段中明确告诉读者白鹭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所以学生对于白鹭外在美的理解难度并不大,但是要理解“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要体会到白鹭内在的神韵就不那么简单了。因而在设计任务时,笔者将重点放在了后一块内容的学习上,借助作者在第6—8自然段中描绘的白鹭活动的三个场景,结合课后练习,设计了为场景起名的学习任务,并分以下四个步骤搭建“扶手”,让学生在起名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由浅入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由难变易。

首先,通过提议为这三个自然段所描绘的画面起名字来让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白鹭在干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的有关白鹭的三个场景中白鹭到底在做什么。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易于完成的。

其次,借助刚才概括的一句话来提炼标题,给三幅画起名字。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再次强化明确了白鹭的活动和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为后面深入体会白鹭在其中传递出的安闲、悠然的韵味打基础,同时也是对于以前起小标题练习的巩固复习。“命名”是一项带有技巧性和富有创意的文学活动,在这一环节中,答案并不唯一,也不要求学生起的名字富有诗意,重点在于检测学生是否能在上文概括的基础上进行要点提炼,同时关注到三个标题构成的一致性。比如有学生将三个场景分别取名为:水田钓鱼、树顶望哨、空中低飞。

第三,在起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把三幅画的名字改得更有韵味,并说清修改的理由。如果说前两步还仅仅停留在对文字表面意思的理解,那么这个教学环节就是促使学生从表面看懂白鹭在干什么,到去深层次思考白鹭在这些活动中给人的感觉。例如,一开始学生起的名字是“水田钓鱼”,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读文并想象画面,学生感受到白鹭捕食时的不急不躁、淡定自得,如同富有经验的渔翁,因而将之前的名字改为了“水田垂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文字,展开联想,调动生活经验,尽可能获得和作者相同的感受。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又将之前起的“树顶望哨”改为了“树顶远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对文字内容表面化的理解到逐渐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谈谈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理解,说说作者要借白鹭赞美什么。通过提炼标题这一学习任务,学生细细品读了描绘白鹭活动情况的相关内容,感受到了白鹭那悠然、淡定、清澄,充满活力的神韵就像刻在骨子里那般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至此,再联系上文,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不会想当然地认为作者要表达的就是对白鹭的喜爱,更有对平凡事物内在神韵的赞美,教学难点随之化解,基本问题也得以解决。

三、教学反思

从实际的教学来看,我们的预设和课堂的呈现还是较为一致的。学生对于白鹭外形美的特点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后面重点部分第6—8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出三个场景,也能在教师的提示下提炼出要点——采用相同的结构来取名。然而当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将名字改得富有韵味时,课堂的气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关注到白鹭捕鱼时的气定神闲,开始调动知识储备,修改了名字。在一个个场景名字调整的过程中,学生越来越聚焦于白鹭一举一动所流露出来的神韵,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美。所以最后在说为什么白鹭是一首诗,作者想借白鹭赞美什么时,学生的表述尽管还有所欠缺,但是能感受到他们对主旨的把握已提升到了内在之美。

《白鹭》作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难文代表,其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上述教学设计的三步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难文易教”。教师可以从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准确定位难点,确定教学内容;到结合学情,适度挖掘难点,制定教学目标;最后,根据任务链,从学生的“难处”入手,设计表现性任务,合理化解难点。这样的步骤有助于教师为学生搭建有效的扶手,设计出适切的学习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路径,从而更好地化解难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神韵白鹭散文诗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白鹭于飞
白鹭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散文诗八骏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墨舞神韵
散文诗(选二)
《散文诗》刊征订征稿
简笔画白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