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军
蒙正教育戏剧课程,以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的蒙正文化为根基,以“启蒙养正,明理成人”为育人核心价值,深入挖掘教育戏剧所提倡的儿童创生性、共生性、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培育适应未来世界发展图景的时代新人。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春城校区将“教育戏剧”作为实践特色,通过学科渗透形成的基础型教学模式,基于跨学科整合的拓展型教学模式,以及以教育剧场载体的探究型教学模式,构建蒙正教育戏剧课程体系,同时形成春城校区特色文化。
蒙正教育戏剧课程目标紧紧围绕“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素养要求,关注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性,重视课程的综合性效应。
蒙正教育戏剧课程目标是一个内外兼有的目标体系,即内层的学生的学习品质目标,构建起中层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最终形成外在的春城校区的育人文化目标。
蒙正教育戏剧课程目标是个体与群体兼有的目标体系。从个体的角度讲,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世界需要的创造力、合作力、自主力。由此,从个体的素养生成时代新人的共生体特征,即“学会合作、学会独立、学会创新”。
蒙正教育戏剧课程由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种课型构成,分别形成了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基础型课程,以跨学科探索为中心的拓展型课程,还有以学生校园活动为中心的探究型课程。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蒙正教育戏剧课程框架结构
基础型课程采用学科渗透策略,将教育戏剧的习式融入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根据“灵活恰当运用习式”原则,学校鼓励、倡导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教育戏剧习式,增强课堂教学的体验感与趣味性。
拓展型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主要采用“主题切入”策略,围绕“自然、科学、环保”“生活、健康、安全”“情感、梦想、品格”“季节、节日、习俗”四大主题,利用学校的综合阅读活动开展教育戏剧课程实践,主要内容见表1。选修部分主要采用“快乐走班”策略,形成科目群,包括戏剧表演、舞美设计、媒体制作等板块内容。拓展型课程主要是运用教育剧场的模式加强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
表1 拓展型课程(必修部分)主要内容
探究型课程采用教育戏剧实践中的表演艺术模式,开设以“戏剧教育”为中心的剧场实践,根据不同年级安排递进内容(见表2)。例如,一年级增设一些游戏类和简单制作类的主题单元内容,五年级则开设一些与戏剧文化有关的内容,全面提升学生表演艺术素养。
探究型课程将戏剧教育的相关知识融入“行规养成”“仪式庆典”“剧场演出”,形成校园主题活动内容框架(见表3),也为校园生活的创生注入了新的活力。
表2 一至五年级探究型课程主题单元内容
表3 探究型课程中校园主题活动内容框架
蒙正教育戏剧课程以上述三种课型为中心开展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戏剧“学科整合”“活动融合”“社团联合”三条路径,推进教育戏剧与学校教育的交互融通与深度融合。
学校采用“渗透式实施”策略,依据“灵活恰当运用习式”原则,鼓励、倡导教师基于学生能力发展,找准适切点,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教育戏剧习式和戏剧元素,将戏剧元素融入教学中,深挖学科育人价值,着力开辟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转化融通,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以语文学科为例,融入教育戏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安排见表4。
表4 融入教育戏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安排
探究型课程则是连接戏剧与探究,使两者深度融合,运用教育戏剧的方法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务,同时也能够完善探究型课程关键技能的表现标准,丰富探究型课程的内涵。在四大领域九大主题45个专题的主题单元学习中,教师加大戏剧元素、方法的渗透力度,在课堂上展开深度实践:首先,以热身促投入;其次,习式运用促理解;最后,多样手段促科学规范。
1. 行规养成:转“说教教育”为“体验教育”
传统行规养成教育大多以“我说你听”的教师说教为主,形式比较单一,气氛比较严肃,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有效的行规教育,应该是追求人对自身行为价值的一种自觉认识和主动发展,应当注重激活人的成长动力以及个性思想的独立成熟。教育戏剧的习式多种多样,不同的习式可以根据特定的使用背景进行适当的变化,就能将学生带入较真实的情境中去理解,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将一次说教化作一次体验,变抽象为具体,带着学生去思考、发现和感悟,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表现力、想象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教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之中达到“说教”的目的。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本位,将教育戏剧与行规教育相结合,转“说教教育”为“体验教育”,变“规中行”为“行中规”,围绕一定的主题教育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生动的情境创设、剧目创编、自导自演等各种体验式行规教育的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感受并领悟到行规对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 仪式庆典:转“割裂状态”为“观演合一”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有不同的仪式庆典活动,如三年级的集体十岁生日庆祝活动、五年级的毕业典礼等。不同类别的仪式庆典使用不同方式和模式的教育戏剧习式或元素。这样使得我们传统概念中的舞台与观众之间的一堵“墙”消失了,台上与台下的互动增加,教育戏剧理念中的“观演合一”得以实现。
3. 四季体验:转“传统知识课堂”为“经验生成场域”
学校不仅将教育戏剧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在学科教学、仪式庆典等方面,在“四季体验”课程中,也同样找到了与教育戏剧融合的路径。相较于其他学科,教育戏剧更需要用感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同时它又鼓励参与者亲身去体验,因此在“四季”这个主题之下,我们设计了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相对应的教育戏剧工作坊。
教育戏剧工作坊的设计灵感常常需要教师和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贴近生活去寻找。融入教育戏剧的四季体验主题内容见表5。
表5 融入教育戏剧的四季体验主题内容
社团建设是蒙正教育戏剧课程实践的第三条路径,即通过表演剧场来培育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反哺课堂戏剧和教育剧场中学生所需的戏剧素养,与此同时,通过剧场熏陶最终形成以教育戏剧为特色的校区文化。
首先,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工作坊形式,创编情景剧,学习表演技巧、表演形式,欣赏系列地方戏曲等,还经历了小小戏剧的创作、排演、评价、反思再创作。学校丫丫电视台的丫丫剧场、红领巾博客、丫丫广播节目,各类校级仪式庆典、“六一”等节日,每年一度的戏剧公演都有蒲公英中文戏剧社的身影,区级、市级各类语言类、表演类比赛表演,更是少不了孩子们的倾情之作。
其次,戏剧社团同样由三至五年级学生自愿报名经选拔后组成。比如Spring英语戏剧社团活动时以英语口语为载体,包括工作坊、表演训练、剧本编排都用英语作为媒介语。社团成立的第一年,师生共同改编经典童话《巨人的花园》,并在上海市的小学生英语能力展示活动中获得了小品组特等奖,后续创编了《十二小公民》《福尔摩斯与神秘盒》《礼物》《家有小熊》等戏剧作品,并搬上舞台,在区、市两级的戏剧类展演中获得荣誉。
第三,戏剧社团还辐射到美育学科,以哆来咪音乐剧社团为例,它是一个以音乐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表演类戏剧社团。师生共同将音乐元素,如美声、舞蹈等表现形式加入舞台剧中,观众在欣赏戏剧时有了更多元和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社团成立后所排演的We are alltogether、《孤独的安妮》等,都是富含教育意义的音乐剧,深受学生喜爱。
戏剧社团的建立,通过教育戏剧与舞台剧场的双管齐下,既有助于学生体验戏剧的各种习式,又培育了学生的戏剧思维。学校创建了蒙正剧场,将剧场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蒙正剧场的剧目排演与展示,将学生校园生活的点滴都反映出来,围绕学生的行为习惯、情感生活及社会问题等方面净化学生的心灵。
(1)遵循教育戏剧自身特点。评价维度从学生的表现力、教师的表现力、课堂的表现力出发,提出了从感知体验、理解表现、反思评价三个指标进行评价。
(2)遵循教师评价可操作性。评价中关于描述性指标的设定,主要体现评价的可操作性,将教育戏剧较为内隐的指标,通过外在的表现给予评价。
(3)遵循多主体评价。评价中师生互评与学生、教师自评相结合,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互动。
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及时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主体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表现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按照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学生能力成长、教师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
(1)课程整体评价分为三个维度,即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互动的有效度、教学总结的反思度。
(2)学生能力成长分为四个要素,即在课程内容中的想象力、课程过程中的表现力、课程总结中的反思力、其他经验中的转化力。
(3)教师能力成长分为三个要素,即教学方案设计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力、教学反思中的重建力。
学校制定的蒙正教育戏剧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6。
表6 蒙正教育戏剧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在评价的具体探索中,我们围绕学科渗透、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展开了初步研究。相关评价表分别见表7和表8。
综上所述,蒙正教育戏剧课程的建设与探索,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校生活中的创造共生感,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关系上的交互生成,形成了学生与教师教学相长的文化氛围。
表7 课堂教学评价表(包含学科渗透)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