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导向下傣族竹编工艺的创新路径

2021-05-17 10:42徐俊华任海青
世界竹藤通讯 2021年2期
关键词:竹编傣族

周 阳 徐俊华 任海青

(1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昆明 650224;2 顾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 310000;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

傣族竹编工艺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传统手工艺,它延续了我国传统竹编工艺的血脉,并融入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竹编工艺。傣族竹编工艺曾经在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如今随着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改变,正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面临消失的尴尬境遇。市场是传统工艺创新的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从根本上活化传统工艺[1]。傣族竹编工艺的创新发展可以在市场导向下,从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技术融合、产品种类扩展与设计品质提升、产业模式探索与商业平台建设3个方面入手。

1 传承传统工艺精髓,融合现代技术与审美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潮流等不断涌现,人们的喜好和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傣族竹编工艺需要与时俱进才能站稳市场。但也不能一味讨好市场而失去其根本,傣族竹编工艺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比如典型的编织图案、编织技法等,一定要加以保护和传承。另外,傣族地区传统工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可以有效促进傣族传统工艺整体水平的提高。

1.1 编织图案的数字化保护与升级

图案和纹样是竹编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竹编身份的重要标识[2]。傣族竹编常见的编织纹样为几何纹样(图1),有十字纹、六角纹、八角纹、龟背纹、人字纹、收四角纹、放四角纹等,很少涉及其他题材。有些纹样在其他地区的竹编中也很常见,并不能突出傣族特色。因此,有必要丰富和升级编织图案素材库:增加傣族当地的热带雨林植物题材;孔雀、大象等动物题材;孔雀舞、鹭鸶舞、斑鸠舞等舞蹈题材;佛塔、寺庙、傣家竹楼等建筑题材;“孔雀公主”“布桑改雅桑改”等神话题材;包头、筒裙等服饰题材;还有傣文、书法等题材。但是这些图案与纹样较为复杂,可以对其进行抽象化处理,再转换成竹编语言,以提高编制的效率和质量。

注:(a)十字纹;(b)龟背纹;(c)人字纹;(d)六角纹;(e)八角纹;(f)收四角纹。图1 傣族传统竹编纹样Fig.1 The traditional bamboo weaving patterns of Dai nationality

数字化技术包括建模技术、图像与声音的编码压缩技术、数据采集和动作捕捉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有很成熟的数字化理论体系和技术应用,我国以故宫博物院、敦煌莫高窟为首的诸多文化遗产也逐步实现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傣族传统竹编工艺进行保护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一是傣族传统编织工艺流程及关键编织技术的图像、声音与文字的采集;二是傣族传统竹编纹样和图案的二维图像采集;三是傣族传统竹编器具形制的三维捕捉;四是具象图案与纹样的抽象化处理。

1.2 编织材料与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傣族传统编织材料以天然竹材为主,竹编产品通常不做装饰,表现出实用、质朴和自然的特征。祭祀竹编器具注重装饰,往往通体髹漆,内饰朱,外漆金,并压印出傣族地区代表性纹样,有的还镶嵌五彩琉璃图案,展示了高超的编织技艺和装饰技巧。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竹材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等新型竹材不断出现,漂白、保青、染色、碳化等竹材改性技术不断进步,为竹编工艺的创新和创造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持。除了竹材之外,金属、皮革、陶瓷、布艺、塑料等非木质材料的结合或点缀也会增加竹编的亮点。

傣族竹编以挑、压、缠绕为主要技法,通过竹篾或竹丝的疏密交织形成规律纹样或图案。根据编织产品的维度分为平面编和立体编,平面编用于席帘类产品,立体编用于框、萝、篓、盘等产品。但是,从整体上看编织技法和纹样较为单调刻板,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编丝种类、丰富编丝色彩以及借鉴浙江、四川、台湾等地区的编织技法来实现创新。此外,还可以将3D打印技术与竹编结合起来,通过新技术实现造型、结构或功能上的突破,赋予竹编产品更多的时代感与科技感。

1.3 傣族其他传统工艺的融合与转化

傣族聚居区自然物产丰富,生态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十分突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傣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诸多民间文化遗产,除了竹编之外,还有贝叶经、傣纸、傣锦等,其实用性、象征性、技艺性、民族性十分显著。竹编工艺与这些传统工艺跨界融合,有助于促进不同传统工艺行业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实现傣族传统工艺的协同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共同打造傣族优秀传统文化形象,增强傣族地区的文化自信。

贝叶经是指书写或针刺在贝树(傣语称“戈兰”)叶子上的经文。贝叶代代相传,记载着傣族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事件,是傣族的宝贵财富。傣族礼佛竹编器具工艺精湛、富丽华贵,是傣族竹编的上品,可以利用其编织手法与装饰技巧来编制经盒存放贝叶经,以突出贝叶经书的珍贵。

傣纸即傣族手工纸(图2),源于西双版纳,具有800多年的历史,因取代贝叶抄写经文用于礼佛而相传至今。傣纸以构树树皮为原料,纯手工制作,环保耐用,防潮透气,是目前包裹普洱茶的重要材料。傣纸透光度好,用于竹编灯具或灯饰,可以营造出柔和的气氛和美丽的光影;傣纸环保坚韧,可以用来制作竹编傣纸环保袋,也可以作为上好礼品的内包装与竹编外盒搭配使用。

图2 傣纸Fig.2 The paper craft of Dai nationality

傣锦即傣族织锦(图3),始于唐代,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品。傣锦原材料有丝、棉、木棉、麻和毛,图案有几何纹样、荷花、槟榔、孔雀、大象、麒麟、龙凤和佛塔等,通常以剪影形式单独或重复出现,生动形象,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傣锦目前主要用于服饰、桌围、装饰画等。傣族地区盛产普洱茶,可以将傣锦与竹编结合开发茶文化周边产品,比如傣锦竹编茶席、杯垫等。另外,傣锦还可以用作竹编手提包、钱包、礼品盒、收纳筐等的内衬。

图3 傣锦Fig.3 The brocade of Dai nationality

2 丰富产品款式种类,提升设计品质与内涵

傣族竹编产品种类丰富,款式多样(图4、图5)。人们头戴的鸡纵帽,脚穿的竹编屐,捕鱼用竹篓、竹笼、渔箩等竹编渔具,生活用竹桌、竹凳、竹席、竹箱、竹床等竹编家具以及笆箩、饭盒、提箩、槟榔盒等竹编餐具或器具,生产用秧箩、簸箕、竹篮、竹筐、竹刀架等竹编农具,赕佛用小供桌、托盘、蜡烛盒等竹编礼具。这些竹编产品中生产和捕鱼用具的编制相对粗糙,生活和穿戴用具的编制相对细致,祭祀用具从选材、编制到漆饰都尤为精致。近年来,茶文化的兴起带动了普洱茶的热销,使竹编普洱茶包装也成为一类新兴竹编产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传统竹编产品正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傣族竹编产品急需更新款式和种类、提升设计品质和文化内涵,才能符合现代审美情趣、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全新产品的高品质输出是傣族竹编工艺永葆青春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以下4类产品着手。

图4 西双版纳傣族竹编制品 Fig.4 The bamboo weaving products of Dai nationality in Xishuangbanna

图5 德宏傣族竹编制品Fig.5 The bamboo weaving products of Dai nationality in Dehong

2.1 传统家具更迭与现代家居产品补给

傣族传统竹编家具包含桌、椅、凳、箱、席、床等,这些家具轻巧灵活,功能多样,方便搬运,如今仍受到傣族人民的喜爱。但是在现代城市家庭,由于居住空间受限和生活方式改变,传统竹编家具显然不能满足这些群体的需求,因此可以针对现代居住空间和家庭需求来补充和完善竹编家具新品类,比如玄关换鞋凳、客厅屏风、阳台休闲躺椅、茶室桌椅与地垫等。竹编灯饰也是重要的家居产品,有台灯、吊灯、壁灯、落地灯以及其他环境灯等,通过编织形成秩序图案,再映射出美丽光影,起到点缀环境和烘托气氛的作用。除家具和灯饰外,还有很多竹编家居用品也是很受现代家庭欢迎,比如遥控器盒、抽纸盒、果盘、桌垫、杯垫、花瓶、首饰盒、垃圾篓、换洗筐、洗簌收纳盒、笔筒、名片盒等。竹编产品凝聚着手工智慧,亲切而又环保,不仅可以用于现代家庭,还可以用于餐饮店以及民宿、连锁酒店、旅游度假村等公共与商业场合。

2.2 茶具及茶文化周边产品本土化融合

傣族地区多山地及丘陵,红壤层深厚,腐殖质多,具有弱酸性,特别适合茶树生长,所以西双版纳,尤其是勐海县是生产普洱茶的重要地区。很多普洱茶的包装盒都采用竹编制作,包装盒的形制由普洱茶的形态决定,沱茶和饼茶采用圆形或方形,砖茶采用矩形,如图6a。傣族聚居的云南不仅产茶,还产茶具。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4大名陶之一,紫陶泥料细腻、微透气性好,紫陶罐存茶可以锁住茶香利于转化,紫陶壶泡茶香气清新醇厚。成都有瓷胎竹编,云南也可以将傣族竹编和建水紫陶巧妙结合起来,推出陶胎竹编茶壶、盖碗、公道杯、茶洗(图6b)、茶叶罐等功夫茶具新产品。当然,也可以将竹编延伸到茶文化周边产品,比如包括茶筒、茶则、茶匙、茶针、茶漏、茶夹在内的茶道六君子,还有壶盖夹、壶盖托、茶荷、杯垫、杯架、壶垫(图6c)、茶盒等茶道辅助或收纳器具,还有用于线香、盘香或塔香的各种香器以及用于装饰的各种花器及摆件。

2.3 山珍药材及水果包装的可持续设计

傣族地区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培育出大量的热带水果,这些水果种类繁多,除了常见的香蕉、芒果、菠萝、椰子、龙眼外,还有菠萝蜜、木瓜、鸡蛋果、牛心果、番荔枝、莲雾、酸角、甜角、酸木瓜、牛油果、人心果、神秘果、诺丽果、槟榔青、羊奶果、无花果、布福娜、山毛稔、刺泡等水果或野果百余种。有些水果皮软易烂,需要在通风环境下保存,竹编透气性好,有一定的韧性和硬度,非常适合水果贮存和运输。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以及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菌和中草药资源。野生菌约250种,占全世界食用菌种类一半以上,常见的有松茸、鸡纵菌、牛肝菌、干巴菌、青头菌等。中草药有三七、天麻、铁皮石斛、当归、胡黄连、雪莲、贝母、何首乌、红雪茶、紫丹参、虫草等。这些野生菌和药材,配上环保精致的竹编包装,显得自然而珍贵。

注:(a)竹编普洱茶盒;(b竹编紫陶茶洗;(c) 蓝布绣花竹编杯垫。图6 竹编制品Fig.6 The bamboo weaving products

2.4 旅游文化产品民族地域独特性挖掘

傣族地区自然风光旖旎、动植物种类繁多、民族风情独特,深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以西双版纳为例,当地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 85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28亿元。旅游业是傣族地区的重要产业,旅游文化纪念品承载着地域和民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前傣族地区旅游纪念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文化内涵比较缺乏,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竹编工艺是傣族地区的优秀传统工艺,令人遗憾的是市场上却鲜有令人十分满意的竹编旅游纪念品。因此,应加大特色旅游文化纪念品的开发力度,可以将傣族的建筑、佛教、孔雀、大象、服装、舞蹈、节日等代表性文化元素通过二维或三维等编织方式呈现出来,也可以将傣族特有的鸡纵帽、腰萝、竹桌凳等通过缩小比例来呈现,赋予纪念品实用价值或装饰价值[3],将技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

2.5 设计品质提升与区域品牌形象树立

设计创新是提升傣族竹编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品或包装设计要追求新颖独特,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要从竹编材料的特点着手,考虑产品尤其是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发挥编织技艺的优势,最终满足人们视觉、触觉以及心理上的享受。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促成校企合作或举办设计竞赛等模式让更多企业、高校、民间艺人、设计师和爱好者们都参与到竹编工艺的传承和创意活动中来。比如福建省永安市每年举办的“国际竹具设计大赛”,四川美术学院申报立项的国家艺术基金“傣纸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这些活动和项目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参与到设计创意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傣族地区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以扩大傣族竹编的影响力,提升产品的设计品质,实现新时期竹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探索新型产业模式,建立多渠道商业平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傣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竹编产业呈现不断衰落的迹象,但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仍然用到很多竹编产品,大多数村寨的中老年男子还保留着竹编的传统,能够保证一定的竹器产量。竹编产品的生产以个人或家庭作坊为主,也有少数小规模生产企业,销售模式多为自产自销和厂商订购,但是竹编产品整体上缺乏市场竞争力[4]。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傣族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要抓住发展机遇,突破传统产业格局,探索新型产业模式,实现多种商业渠道并存,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来实现现代转化和创造。

3.1 家庭式作坊与中小型企业的共存与合作

个人或家庭作坊目前仍然是竹编产品的主要生产模式,在一些普洱茶产地,因茶包装需求量较大,甚至形成了竹编村落,比如西双版纳勐海县的曼贺勐村。家庭作坊制作的竹编产品以生活生产用具、普洱茶包装为主,销售方式为自产自销和厂商上门收购为主。村民们大多根据普洱茶商的要求定制茶包装的形制、纹样与尺寸,编制普洱茶包装已经成为村民们家庭副业的主要形式[5]。家庭作坊不仅是竹编工艺家族式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增进家庭成员交流沟通和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渠道,应予以保留。当地政府部门也应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激励家庭作坊的创新,鼓励企业与家庭作坊合作,以保证产品质量与销路。

傣族地区有一些小规模竹编企业,人数在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这些企业会根据本地市场需求生产少量的傣族传统家具,但主要还是以外来订单加工为主,客户为普洱茶商、连锁酒店、竹编或家居产品专营店等,款式大多模仿线上线下热门商品,产品附加值较低,价格较为低廉。政府部门可以对行业加以引导,鼓励成立行业协会,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企业与区域、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家庭之间的创新合作,使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在设计方面,企业自身应重视品牌形象和原创设计,通过自主研发或购买设计服务等方式来提升品牌形象和设计品质。在生产方面,要引入先进设备与技术,比如通过购买新型设备来完成前期竹篾或竹丝的加工,形成标准化的编织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也可以为后期编织质量提供保障;还可以针对某些工序实行外协加工,比如与个人或家庭合作实行编织环节外包等。

3.2 体验式工坊与设计工作室的传承与创新

所谓体验是一种亲自经历或实践后在生理和心理上所获得的综合感受及经验升华[6]。体验式商业模式是以体验服务为主体的商业模式,通过从生活和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的价值正逐渐从隐性走向显性,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未来创造价值的最大机会就在于营造体验。近年来,以木作、陶瓷、皮革、珠宝等为首的手工体验热潮的再次涌现也证明了这一趋势,但是目前针对竹编的体验式作坊却非常少。傣族竹编工艺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所需材料容易获取,制作工具相对简单,操作起来容易上手,符合体验式工坊成立的条件,因此可以作为其商业平台创新的一个渠道。这不仅满足了竹编爱好者的需求,也实现了竹编工艺的传承,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真正得到了活态保护。

我国正处于制造向创造的升级阶段,国家大力支持设计创意产业,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这为设计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纵观近几年的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暨国际家具展,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设计产业中来,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原创品牌,我国的原创设计水平整体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设计工作室以设计创新为其核心竞争力,是设计服务输出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很多工作室都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即所谓的设计师品牌,由设计师来决定和主导品牌的发展,改变了由品牌主导设计师,使设计师为品牌服务的传统模式。这种新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我国设计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成都为瓷胎竹编的发源地,调查发现在成都地区也出现了个别瓷胎竹编的设计师品牌,新产品在传承和创新方面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在云南昆明也发现了以竹藤编织产品为主的设计工作室,但是整体上来看产品的定位不是很明确、辨识度不是很高,对以傣族竹编为代表的云南少数民族竹编精髓的挖掘还有很大的空间,还需要更多的设计工作室及设计师来完成这样的工作。

3.3 线下实体平台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与互补

傣族竹编工艺的实体展示及销售渠道主要包括当地博物馆、旅游景区、家庭作坊、家居产品专卖店等,还有一些定期的农贸集会、民族工艺品博览会等。博物馆主要展示傣族传统竹编文化与艺术;旅游景区的酒店、民宿、餐厅、娱乐场所等都或多或少使用傣族传统竹编家具或家居产品以突出当地特色;景区或商业街的专卖店以及博览会上的展品大多为热销竹编商品,也有少量傣族特色的竹编工艺品;集会上的竹编产品多为自产自销的生产与生活用品。这些实体展销平台今后很长时间仍然是傣族竹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正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并在餐饮、出行、家居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领域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传统文化产业互联网+的大数据解读》表明,80后、90后已成为传统文化产业的消费主力;傣族地区所处的云南省传统文化产业繁荣,规模紧随广东和江苏,位列全国第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钟情于传统手工艺,他们具备互联网基因,并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加上傣族地区本身传统文化产业基础好、先天优势明显,因此“互联网+傣族竹编”商业模式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互联网平台灵活高效,可以将竹编产品与电商相结合来拓宽交易渠道,也可以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来展示傣族竹编技艺,还可以开设非遗手工艺大师网络公开课来传播傣族竹编文化等。

4 结语

市场是传统工艺创新的动力,傣族竹编工艺的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傣族竹编文化精髓,通过引入新材料和新技术、丰富竹编图案和产品种类、提升设计内涵与编制水平等途径,来提高产品内涵与品质,使竹编工艺能够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在产业模式上要保留家庭作坊和中小型企业,鼓励体验式作坊和设计师品牌,积极探索“互联网+傣族竹编工艺”新型产业模式,建立线上、线下多渠道商业平台,加强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以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傣族竹编工艺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现代设计创新的重要素材。随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以及“中国创造”战略的部署,傣族竹编工艺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竹编事业中来,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将会逐渐步入保护传承和创新创造的良性发展轨道。

猜你喜欢
竹编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胡集竹编:老手艺的坚守 指尖上的乡愁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游伟 《竹韵金沙》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傣族:亲水的民族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