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方位政策支持中,同一资方与运营主体的指引下,社会力量办医养结合机构呈快速扩容、做强做大之势。
未来,在医养结合实际运行中,相较于公立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更将成为主力。
岁末年初,国家政策文件及舆论高度关注老年人群。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规范、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20年12月中旬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明确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
2021年1月24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时透露,北京在养老床位的供给上做到了“超前建设”,养老机构空置率仍有40%左右。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秘书长、生命公社创始人陈林海向记者表示,未丰富医疗与护理内涵的养老床位,其供给大于需求在情理之中,“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活力老人,绝大部分会选择居家养老或者社区养老,而非机构养老。”有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当前只有约5%的老年人选择在机构养老。
陈林海就解释,现阶段选择机构养老的多为半自理或者失能、失智的老人,他们需要的是医养结合的床位与软硬件设施,“真正医养结合做得好的机构,老人从申请到正式入住,往往需要排队等待数月。”
医养结合机构应该如何建?由谁来建?2019年5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及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进行了最系统的指引,即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支持新建医养结合机构。
《通知》为贯彻落实上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深化医疗和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其宗旨在于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进一步促进医养结合发展。
社会力量举办的营利性医疗机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及公立医疗机构均在鼓励设立养老机构的范围之内,《通知》还明确: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享受养老机构相关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和其他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民政及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补助,兑现有关政策。这使得较多的中小规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更大力度增设养老床位或开辟养老院区,而受此政策影响,公立医院设置养老单元并未形成趋势,后文将详解原因所在。
由医养结合科牵头,西南大学医院内科、康复科、急诊等科室全面参与到医养结合的实践中。
医养融合必定需要部门协同,《通知》出台5个月后,国家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龄办共同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衔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放管服”改革、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优化保障政策、加强队伍建设五大方面意见。
其中,“政府支持”的意见件件实在,包括了税费优惠、土地供应保障、投入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等。“优化保障政策”中明确,加大保险支持和监管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正式运营3个月后即可提出定点申请,定点评估完成时限不得超过3个月时间。
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意见中,则明确了“政府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区域总量不作规划限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不得设置并全面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限制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的经营性质。”切实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
顺延国家层面政策鼓励多方准入,大力推进医养结合能力建设的政策主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与压力之下,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试行)》,《指南》明确了运营管理、安全管理等六大方面的内容,其中医疗服务管理的要求包括了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护理服务管理、医疗康复服务管理、安宁疗护服务管理、感染防控管理、传染病管理、用药管理等方面。
众所周知,公立的医疗机构增设养老单元或者转型医养结合,一直处在政策的鼓励之中。尤其是处于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域,作为规模及专科特色均不突出的非龙头医院,转型养老是一个明确的选项。
综合多位专家与资深医院管理者的观点,对大型公立医院而言,出于公益性的考虑,的确应该重视医养结合,但按照资源的投入产出比考虑,医院在老年医学临床及研究方面的投入,相比较大量设置养老床位要更为明智与高效。
至于区域内非龙头的三级医院或更多数的二级医院,陈林海表示,此前在政策指引下多有尝试,但面临的难题不少,主要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如人员的转岗、分流以及硬件改造等构成障碍。而曾经有较多落地实践的跨机构合作模式,事实证明很难做到同心协力,《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 “文件鼓励的也是同一资方、一个运营主体。”
他继而表示,克服好体制机制等障碍,一、二级或非龙头的公立医院转型医养结合机构不乏成功案例。记者就在此前采访中获知,位于北京东城区的隆福寺医院已经在北五环的天通苑和北苑建立起分院,成功转型为老年医院;位于重庆的西南大学校医院通过成立医养结合科,与康复科、急诊科等院内部门协作,并充分利用起高校内的资源,比如高质量的志愿者团队等,获得了国家级的医养结合示范的荣誉。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开设的养老床位,其规模体量受到多重限制,惠及的老人数量有限,因此也很难形成品牌效应。但对社会资本而言,其打法则能快速复制、形成规模效应。比如国内领先的某民营医养品牌,旗下养老床位已超万张,其母公司自2006年进军医疗,最初的主营业务并非医养结合、医疗服务,而是医疗机构投资管理及咨询,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药品零售等。
今年,通过新建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在不长的时间内发展成为领先的社会资本办医养集团,这正是陈林海总结的社会资本办医养结合“三股力量”中“第二股”的典型案例。他对“三股力量”做了如下解释。
第一股力量,社会办医疗机构转型,也就是存量转型,其本身由医保定点的资质转型康复医学,增设养老院资质,陈林海表示,这属于“降维竞争”。
1 当前公立的老年护理机构往往仅接收经过ADL 评估为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
2 公立的医养结合机构往往受到场地、硬件改造等限制,难以做到规模化发展。
第二股力量,产业链延伸,诸如涉足药械、康复、慢病等领域的经营主体,或者以前光做养老院,通过增加医护力量,可以做到“一套人马,两张牌照”,快速发展起来。
第三股力量,新进的医养结合机构,陈林海表示,相较于单纯的投资办医,开设医养结合机构的投入与风险均要低不少,比如做社会嵌入式的医养结合机构,租赁存量物业如宾馆、写字楼、商场、小型医院,再改造出养老床位,这样的投入更低,但由于贴近社区,且周围配套好,较好地满足了一部分养老“刚需”。
当社会力量办医养结合机构占据更大的份额,产品化、分门别类必然是当前及未来医养结合供给侧的状态与趋势。
陈林海就分析,服务于大众的护理院是普惠养老的主流,但此类机构的利润有限,因此规模化发展和低成本运营是其核心竞争力;高品质环境和优质护理服务的中高端护理服务机构,满足了中高收入人群的需求,此类机构市场利润高,但服务人群需求多,因此服务能力是发展基础;面对帕金森、失智症、临终关怀等专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机构将占据医养结合的高端市场,此类机构利润空间大,但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
不论如何,既是养老机构,又是医疗护理机构,“两张牌照”助力,质量与品质更加是生命线。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关于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的通知》强调,加强医养结合机构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护理员等人员队伍能力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实施全国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为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和服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
2020年底,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泰康溢彩丛书中,就包括了《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者培训》与《养老服务机构护理骨干培训》两本图书。图书将作为泰康溢彩计划的主要教材,惠及全国各地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养老机构能力提升。记者看到,《养老服务机构护理骨干培训》一书共设十个篇章,涵盖主题包括养老照护中的沟通、照护人员的职业安全、老年人基础照护技术、老年人康复照护、老年人多发疾病及失智照护、临床期的身心照护等,由来自日本及国内的资深专家担任主编。
十年磨一剑,泰康集团旗下医养品牌“泰康之家”,已经在全国22个城市完成布局,近5000名老年人正式入住成为“泰康居民”。履行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泰康溢彩基金会在2018年成立。“作为一个大健康生态产业的集团,我们希望用公益的力量为中国的养老事业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基金会理事长应惟伟还介绍,溢彩基金会计划在全中国用十年的时间资助1000家养老院,截至2020年底该计划已经完成了1/10。
除了强化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之外,上述《通知》文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潘龙及陈林海看来,这恰是促进医养结合长足、健康发展的及时雨。他们分析,首先,这是国家医改政策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最好方式之一,“老年人的医疗与护理就是基本医疗的一部分”;其次,医护人员个体或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到医养机构指导、做护理员的培训,既发挥了他们的专业优势,也让他们的专业价值有了更好的体现,“这是合理地提高医护人员薪酬的方式”;再次,以医护人员为纽带,医养机构可以与上一级医疗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转诊、会诊方面的协作机制,这无疑会促进多方共赢;最后,医养机构本身也是医疗体系的一部分,深入融入医共体、医联体的建设,在下一步支付改革的背景下,无疑可以促进全社会在老年人医疗费用方面节约支出并科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