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常明,和传波
(1.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中医院 内三科,河北 廊坊 065500;2.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大兴区人民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191)
慢性心力衰竭(CHF)指的是心脏出现结构、功能异常,导致心脏向外泵血减少及压力负荷增大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患者主要有乏力、呼吸困难、水肿等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2],我国人群心衰患病率为0.9%,住院心衰患者病死率达5.4%,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类似。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3],CHF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总体疗效仍不理想。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4],但不同剂量缬沙坦对CHF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等影响的报道仍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观察常规剂量缬沙坦与大剂量缬沙坦治疗CHF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以Excel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50~80岁,平均(63.52±8.48)岁。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51~82岁,平均(63.68±8.53)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心力衰竭病程1年以上;②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③左心室射血分数≤40%;④可遵医嘱服药,完成定期随访。
排除标准:①血钾低于5.3mmol/L;②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接受机械辅助循环治疗者;④存在恶性肿瘤、严重感染、严重创伤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两组均接受硝酸酯制剂、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剂量缬沙坦治疗。缬沙坦80mg,每日1次。观察组接受大剂量缬沙坦治疗。缬沙坦起始剂量80mg,每日1次,血压稳定2周后,剂量调整为80mg,每日2次。两组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临床症状、体征、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情况。
①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显效:治疗后,患者胸闷、气促、水肿等临床症状控制较好,住院次数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2级及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上述临床症状基本控制,住院次数有所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无效:治疗后,患者上述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NYHA心功能分级无改善。②心功能比较。采用美国GE公司的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在2D下左室长轴检测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房内径(LA)、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③治疗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脑钠肽(BNP)、醛固酮(ALD)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67%(P<0.05),见表1。
表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治疗后,观察组LVEF、SV、CO高于对照组,LVD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治疗后血浆Ang Ⅱ、BNP、AL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3 治疗前后血浆Ang Ⅱ、BNP、ALD水平比较
CHF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心脏重塑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5],心脏组织的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为导致CHF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肾衰-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的长期过度亢进,可导致CHF进行性恶化,RAS的激活又与心脏重塑相互影响,进一步加重CHF进展,形成恶性循环[6]。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 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组成的“金三角”在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但CHF患者5年内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故寻找疗效更好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动物研究及临床研究证实[8,9],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可逆转心脏重塑,这类药物可显著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发病率。缬沙坦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可对抗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导致的血管收缩、钠潴留、心肌重塑等病理生理改变[10],但缬沙坦临床使用剂量尚无统一标准。有部分学者在CHF实验动物模型中应用大剂量缬沙坦,可使心脏重塑得到显著抑制,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11]。目前临床上使用大剂量ARB类药物治疗CHF的报道尚不多见,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效果尚无定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剂量缬沙坦治疗后,患者LVDD较治疗前明显减小,LVEF、SV、CO较治疗前提高。证实经大剂量缬沙坦治疗后,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大剂量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剂量组。由于CHF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Ang Ⅱ、ALD、BNP增加,从而出现缩血管、促水钠潴留,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等效应。Ang Ⅱ可使血管收缩,左心室变肥厚,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纤维化,引起不可逆性心肌损害。ALD可导致水钠潴留,心室前负荷增加,心力衰竭程度增加。BNP可反映心室功能不全,已被公认为CHF患者预后的重要标志物[12]。经积极治疗后,两组血浆Ang Ⅱ、BNP、ALD水平均明显下降,进一步证实大剂量缬沙坦可改善、逆转心脏重塑。
综上所述,大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剂量,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指标LVEF、SV、CO明显升高,LVDD有所下降,血浆Ang Ⅱ、BNP、ALD水平均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