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蓝月 摄/王磊
4月23日,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航天产业发展与商业航天国际论坛在江苏南京举办。论坛以“创新机遇稳步发展”为主题,探讨火箭制造、卫星研制与生产、航天保险与融资,以及中美商业航天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应用理念,研讨产业融合的思路、布局和途径,搭建航天产业与商业航天沟通交流平台。
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业内头部企业和相关机构,邀请航天两大集团公司、行业主体力量和主要机构的领导、专家,共同研讨航天产业发展战略与方向,展示商业航天前沿创新技术,推动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深度合作。
“当前我国商业航天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体制内外的众多商业航天公司从创业阶段进入产业布局阶段。”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王程主持论坛时说。
王程表示,从商业构想到培育孵化,我国已经发展出一批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商业航天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提供服务保障贡献力量,成为航天产业体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国宇航学会副监事长冯春萍在致辞中说,中国航天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成果,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也大大增加了我国自主创新发展航天技术的信心。近年来中国宇航学会与中国航天基金会多次开展航天产业发展研讨,对商业航天企业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并依托商业航天产业联盟举办了多次座谈和交流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希望行业内外的企业、机构利用论坛平台充分交流、深度沟通。
▲ 航天产业发展与商业航天国际论坛主论坛
商业火箭、遥感卫星、数字地球、空间碎片风险转移、文昌国际航天城……围绕商业航天发展问题、时代机遇,各企业、机构领导和专家各抒己见。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会秘书侯秀峰以《系统应用为牵引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为题,系统介绍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结合业务基础、发挥集群优势,积极实践“应用服务、系统建设、生态构建”三要素闭环,推动以“通导遥”综合信息应用服务为牵引的运载、卫星、运营、应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展望“十四五”,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将提升商业运载火箭常态化发射能力,提供行业领先的空间信息应用解决方案,强化商业航天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 论坛颁发了商业航天最具商业价值企业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常委郭建宁作报告时,从政府支持、投资融资、星箭生产、发射场布局等角度分析了世界航天活动与商业航天形势。
“商业航天注重效率。”郭建宁举了一个例子:美国载人龙飞船上的一个门把手的市场报价50万美元,SpaceX公司从商业角度出发,认为普通居民家里10美元的门把手就能满足技术指标要求,就这样把成本降了下来。同时,美国宇航局也向民营航天企业购买服务,借助社会资本承担部分研究和制造成本。
郭建宁认为,我国鼓励民营航天企业发展的政策初具成效,增强了航天产业的市场活力,未来商业航天盈利模式将更加清晰,基础资源共建共用将成为航天发展的必经之路。
人工智能芯片可以提升在轨遥感卫星应用水平。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颜军从芯片算力、可靠性等指标分析了卫星在轨处理能力,认为AI芯片还可以提升抗干扰能力,研制出更加智慧的航天器。
聚焦卫星上天后的数据获取、应用开发、产品推广,中科星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史经业表示,空天大数据信息及服务市场前景广阔,可以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政府、科研及公共服务领域。
今年4月,SpaceX公司和一网公司的2颗卫星险些在太空相撞,如果2颗卫星相撞,轨道上将增加数百块空间碎片。随着全球低轨卫星星座布局,空间碰撞事件概率提升,厘米级碎片不易监测,微小碎片将损伤卫星载荷、缩短卫星使用寿命。为规避空间碎片风险,中国人保提出空间碎片风险转移方案,开发空间碎片保险,帮助航天企业提升规范风险的管理能力。
中国宇航学会航天产业化工作委员会在论坛上宣布成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会秘书侯秀峰、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为委员会揭牌。
据介绍,中国宇航学会航天产业化工作委员会由航天两大集团公司、七大航天相关军工院校和金融投资机构等47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致力于发挥连接政产学研金多类型组织机构的桥梁作用,积极推动航天产业化发展。
论坛颁发了2020年度商业航天企业主要奖项,并启动第四届中国航天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与北京中科星汇信息技术研究院签署了大赛合作协议。
中国航天创新创业大赛是“中国航天日”年度活动中重要的赛事项目,大赛以“航天引领,成就未来”为主题,构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面向全社会进行项目征集,征集范围包括商业航天、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无人机、机器人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