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芸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 宁波 315800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入学后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培养必需的实践能力。该课程具有概念知识点多、基本定理定律多的特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学习能力相对欠佳。在当前信息化教学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已开始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较丰富,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在资源的有效运用方面还显不足。本课程在各教学平台虽有大量资源,但学生在使用上欠缺主动性。学生对资源的浏览主要是为达到学习进度的要求,存在刷学习时间的情况,信息化教学的根本宗旨是要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在如何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展开自主性学习上多加研究。
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还缺乏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与实操教学的衔接上还未较好地融汇贯通。当前高职教学“做中学”、“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尤其突出,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师生多数是在实验实训室进行,一名老师要面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指导与课堂管理,容易出现顾及不周的情况,再者本课程教学平台资源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而实践教学指导内容不足,因此,在实践任务的指导、在实践操作过程的监控、教学互动交流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还需改进,在当前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更应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发挥出更好作用为课程教学服务。
传统单一的纸质教材已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求,急需进行课程教材改革。传统的纸质教材已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无法满足师生的教和学的需求,需要对课程教材进行改革,将纸质教材和信息化资源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纸介质教材体系完整性,又能展现信息化资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针对《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目前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课程信息化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不足、传统教材已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求这几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该课程信息化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化研究与实践: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平台教学资源众多,无论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平台,还是在省、市及校级课程建设平台上,都有相关课程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需整合当前各学习平台的资源,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重构该课程基本的电路理论体系,把主要知识点融入各个项目中。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要求分析,整合当前各学习平台的资源,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从认识电路及其基本规律、直流电路的分析及应用、一阶动态电路分析及应用、正弦交流电路分析及应用等几大模块重构该课程基本的课程理论体系,把主要知识点融入各个项目中,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电路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训练操作技能。本课程项目化教学架构如图所示。
图1 项目化教学架构图
在项目化任务引领下,将本课程主要知识点融入各项目之中,可以较好解决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实践缺乏等问题,在课前知识准备和课中教学实施等环节中极大提升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
目前信息化教学平台上的资源丰富,学生获取便捷,但如果没有课堂教学任务的实施及教师的合理指导,对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并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应把在线学习灵活广泛的特点和课堂面授教学针对性强的特点相结合,优势互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启示、监控的作用,对学生易错难懂的知识强化教学,同时发挥教学平台资源多,互动好,形式多样的长处,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1]。以电路分析章节中最基本的支路电流法教学为例,混合式教学设计及实施方法如下:
在课前准备阶段,任课教师根据项目教学目标,发布学习指导、课件、视频等学习内容,布置自学测试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先有了解,对知识的难易有所区分,带着问题进入线下课堂教学阶段,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让教师能初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能很好提升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上课签到、讨论、问题调研等课堂管理,根据平台测试数据统计,对共性问题及难点进行着重教学,利用平台进行重点教学内容的演示和讲解,组织讨论,请学生对支路电流法的使用步骤、适用案例等进行交流总结教师再进行点评和归纳提炼,避免了单一枯燥的理论讲解。在课堂实操环节,围绕项目仿真与电路制作,进行电路参数测量,再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对支路电流法的应用更为准确深刻。
还可以在课堂实操环节对项目作品进行拍照或录制视频,并在平台上递交实训报告,线上线下教学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优势互补,形式多样,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程评价考核环节,应结合线上线下多方面,综合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平台的量化数据及期末测试、实操评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从各方面锻炼学生,提高其专业综合素质。本课程考核评价可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可以由课堂考勤、学习平台资源运用、实践项目考核和作业几部分组成,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同时考核,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可以在线上题库考试和线下试卷考试中选择。
本课程理论知识点内容繁多,许多定律和公式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来加强教学,而本课程教学平台资源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实施不足,因此在项目化教学的引领下,应发挥平台有利之处,为课程实践教学助力。以基尔霍夫定律实践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发布本项目实训指导书及相关知识的课件和视频资源,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初步了解操作步骤和内容;课中教师利用平台资源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实际电路制作,调试测量。为克服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对全班时教学管控困难的问题,可在平台上设置教学项目步骤考核点,让学生把主要操作如电路制作进行作品拍照、功能测试过程进行录制并上传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对电路焊点质量,电路布局、参数测量等方面进行细致评分,避免现场实操打分的忙乱,由此更多了解学生实操情况,在现场对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可以结合线上评分和线下规范操作进行综合评定,从而较客观评价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使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更加科学、 全面、客观,使信息化教学手段,更好地为课程教学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知识广泛,但是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适合用项目化教学形式开展教学。传统教材有其系统性强,逻辑严谨,内容宽泛的特点,但形式单一,较难使学生产生兴趣,有效使用率较低,因此在进行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时,应以实用、够用、有效为原则,围绕课程标准进行整体规划,梳理课程重点、难点融于各项目之中,采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建立各级资源,将纸质教材和信息化资源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纸介质教材体系完整性,又能展现信息化资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等特点[2]。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结构体系的确立,要体现学与做的一体性,理论与实操的有机结合。围绕本课程对应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及能力要求,将教材内容设计为若干个项目学习模块,以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项目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使学生建立起探究的兴趣。每个项目需再分解为若干个任务,以问题引出所涉及的电路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完成实际电路项目中理解理论知识,引发思考,提升认知能力。每个项目模块包含项目引导、学习任务及目标、知识链接、技能训练、知识拓展、任务小结、思考练习等组成部分。各项目既有独立性,项目之间又有连贯性,前后知识点可以相呼应,由浅至深,逐步提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新形态教材的特点就是将纸质教材和网络数字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资源多样性以及服务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的作用,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尤为重要。通过梳理课程重点、难点,采用文本、微课、视频、动画、题库练习等多种表现形式建立各级资源。
资源制作要注重理实结合、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如在讲解三相交流电产生时,由于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如果借助动画,可以把发电机内部的构造及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产生三相交流电的过程,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避免纯理论教学的枯燥难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各类资源既可以在教学平台上获取,也以图片二维码的形式附在对应的项目知识点旁,学生通过扫码即可方便获取,随用随学,体现出新形态教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特征。
总之,我们应充分认识《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重视在资源利用、教学方式、实操指导、教材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目标,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采用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辅助好课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