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他强调媒介的发展成为社会生活和信息传达的基本动力,将其观点放置于新媒体生态环境中可知,当下网络技术的繁荣发展为豫北非遗提供了多样化、全面化、立体化的展示平台。不同的非遗类别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在豫北非遗的传播媒介策略中,可以针对不同非遗匹配不同的传播媒介,打破媒介与非遗之间的壁垒,形成“全媒体”立体化传播渠道。
国内的文化生态圈在全球化背景中发生了骤变,豫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较大冲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从国家层面和立法层面指出对非遗的创新保护手段——数字化非遗资料库。
豫北拥有种类丰富、底蕴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焦作、新乡、安阳、鹤壁、濮阳等地均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但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豫北地市的遗产保护中心规模小、人员少、遗产研究浅显,且当地没有官方遗产保护网站,数字非遗保护亟待加强。
建立豫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网站,旨在以数字技术为依托,通过在网络平台建立数字化非遗资料库展现各地特色非遗,在扩大非遗受众群的同时有效保护非遗。网站设想大致框架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对豫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网站建设有多样思路:
其一,以豫北各个地市为板块分割,点击不同地市便可了解不同地域特色和不同非遗项目;
豫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大致框架设想
其二,以豫北非遗类别划分,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等载体对其进行梳理和呈现;
其三,按照传播内容分类进行非遗介绍,方便受众查阅;
其四,把豫北不同的机构分为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主要包含豫北各地市非遗保护中心、豫北各地非遗保护社会团体;
其五,采用数字手段对所有的非遗进行归类存档,以图文和视频的方式形象化展示。
豫北非遗网站宛若一个豫北非遗数字博物馆,分层次、分类别、分板块介绍豫北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碎片化的影像资料为观众提供深入了解豫北非遗的窗口。此外在数字技术的引导下,对网站进行创新,及时更新与完善信息,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活态”博物馆。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数字媒体技术的最高级应用形式,该技术将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物体或人们想象中的景象,在受众眼前生成一个虚拟仿真的影像环境,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于味觉,使其沉浸于虚拟的真实世界中。
虚拟现实技术在强大的仿真体系和人工智能的支撑下,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沉浸感,同时传感技术使身处虚拟环境中的用户在感触物体的体积、形状和重量的同时依然可以移动虚拟物体。正是在沉浸感、交互性所带来的全新体验下,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喜爱。
伴随虚拟现实技术的愈加成熟,其运用领域也愈加广泛。虚拟现实技术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鲜明的动态传播优势,将其用于豫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例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浚县建立“泥咕咕沉浸式体验馆”,在沉浸式的交互中增强浚县泥咕咕的传播。浚县泥咕咕是静态的泥塑艺术,运用3D、VR技术将取土、晒土、和泥、捏制、插孔、晾晒、烧制、彩绘、刷漆等9个制作环节以虚拟影像呈现,让体验者亲眼目睹并全程参与泥咕咕制作。泥咕咕因其尾部有两个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所以在调动视觉和触觉的同时还可以调动听觉体系,将不同的泥咕咕形象与不同的声音相结合,真正做到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的沉浸式观感体验。
此外民间文学亦可以在沉浸式数字体验馆中得以传播。民间文学贴近日常生活,是劳动人民生活的总结,与书面文学不同的是,它以口语传播为主,传播性和画面感欠佳。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口头传播的民间传说以逼真的画面、立体的声音、真实的触感还原,让体验者在全息影像的立体传播中感受古代文明和文化。
虚拟现实搭建的沉浸式体验馆在真实保存和还原豫北非遗的基础上,创新传播方式,将地域化的豫北非遗赋予全新样态,采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尤其使一大批年轻人打破对非遗陈旧的刻板印象,开始走进豫北非遗体验馆,成为了解、保护、传承非遗的全新方式。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与存储呈几何级式增长,令受众眼花缭乱、目接不暇。由此,推荐算法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应运而生,它能节约信息成本、提升信息传播效率,最重要的是通过精确的信息处理来满足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豫北地区拥有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不同的非遗项目以自身特有的发展历程和艺术形态备受瞩目。推荐算法技术对多元的受众需求进行智能化整合分析,制定出差异化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策略,进而让豫北非遗在新媒体的融合传播平台找到专属的传播阵地凸显文化内涵。
短视频APP采用推荐算法,进行豫北非遗精准传播。从实体企业到自媒体平台,用户体验是第一关注点,只有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在用户注册使用短视频APP时,平台读取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并建议用户填写兴趣、年龄等信息,故而作为豫北非遗视频的创作者,可以借助短视频后台的推荐算法整合相关非遗话题讨论内容,吸引相关用户参与非遗视频的制作与分享;作为豫北非遗视频的浏览者,在推荐算法所营造的“信息茧房”中形成以用户为基点的发散式、聚变式的传播形态,继而传播者和浏览者在新媒体的交互性中完成对豫北非遗的形象建构与传承。
在信息传播形式上,推荐算法将用户细分,为豫北非遗制定个性化的传播方式。青年群体是新媒体的主流用户,豫北非遗传播可以创设以豫北非遗为内容的APP,用游戏娱乐的方式向年轻人传播豫北非遗文化。比如,创设《豫见非遗》APP采用游戏闯关模式,展示豫剧、大平调、太极拳等表演类非遗,辉县剪纸、浚县泥咕咕等美术非遗项目按照养成式游戏设置,在激发用户参与兴趣的同时,扩大豫北非遗的认知度,形成较好的融媒体传播效果。
新媒体数字技术为不同非遗项目匹配不同的传播媒介,从传统媒体到官方网站建设,再从线下沉浸体验馆到线上移动终端,虚拟技术和算法推荐逐步打破媒介与非遗之间的壁垒,形成“全媒体”立体化传播渠道。豫北非遗在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打破了传统与现代、时间与空间的隔阂,真正在现代化的生活中焕发出传统文化的青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