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变与求变: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

2021-05-16 03:23胡雪凤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劳动教育人工智能

胡雪凤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劳动范式,将人类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劳动形式呈现多元化、劳动过程向智能化转变。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劳动教育的双重挑战,亟须重新思考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体系和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以阐明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深刻意蕴。高校劳动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需提高大学生数字化智能化素养、推进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全面融合、加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的互动、实施个性化劳动教育效果评价。

关键词:劳动教育;人工智能;劳动技能;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11-0080-05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新型算法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金融、医疗健康、制造、物流和公共事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面对社会的智能化发展,如何将人工智能发展元素融入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的变革转型,是现阶段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蕴

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劳动教育经历了漫长而且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劳动教育被置于智能环境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特征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是一种复杂性劳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细化了劳动职业分工,分解了劳动过程,同时也丰富了劳动的时代特征[2]。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的程序性,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通过数据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统称,其劳动过程是机器程序事先预设的过程;二是劳动的专业性,技术创新的初衷是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将人类从复杂、重复甚至高危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例如智能工厂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完成的整个生产流程,这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劳动者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是劳动的创造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劳动本身就是人类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深度学习等技术产业化下的劳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四是劳动的幸福性,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工作效率,让人们享受更多美好的时间,人们在自由劳动中获得幸福感,并通過自主劳动和自愿劳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在劳动生产领域的应用极大促进了劳动市场的变革[3],智能化技术的“无人化”生产代替了人类的部分工作,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使人类劳动的方式呈多元化转变。劳动发展为信息化、数字化的非物质劳动、数字劳动、共享劳动[4]。首先,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节省了必要劳动时间也拓展了劳动空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劳动凸显其优势,线上劳动和线下劳动相结合的方式构成了现代社会新的劳动方式。其次,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劳动市场数字化、智能化。如安检时的人脸时别技术,就是依靠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一体化,优化了工作流程,提升了安检效率。再次,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场所,互联网平台市场的出现拓宽了劳动固有的空间边界,当前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营销员、线上教学机构越来越丰富、网络“主播”也越来越流行。最后,人工智能技术促使人与智能技术融合共生,如智能教育产品的应用,实现了个性化教育。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素养

培养劳动素养、重塑人的发展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学校担任校长期间,他秉持做好劳动教育首先要做好劳动准备的理念创造性开展劳动教学[5],做好劳动准备最主要的是在思想上有劳动认识,具体到人工智能时代,是劳动者具备劳动认知的系统性思维能力,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素养的首要内容。其次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使用技术的能力和技术使用的预判能力,即要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技术,使用技术后会对生产、生活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再次是有批判性思维能力,面对不能直接用“是”“否”来回答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这就需要劳动者具有质疑假设的能力。最后是有创造性思维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侵入劳动市场后,一部分工作被智能技术所取代,部分就业岗位的消失必然会产生新的工作岗位,劳动者要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就要提升劳动素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四)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变革的迫切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其精神主旨始终是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主体。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开展创造性活动,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虽为社会发展倾注了新的活力,但人仍然是劳动的主体,人的劳动创造仍然是智能技术的主导。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迭代更新取代了人类的部分劳动,使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对技术的过度性依赖削弱了人的劳动精神面貌[6],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劳动的主力军,具备智能化劳动素养和发扬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未来社会劳动者生存立足的基础。因此,规避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实现劳动的育人价值,无疑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直以来,高校劳动教育处于比较弱的地位,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而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薄弱,甚至不愿意参加劳动,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传导,思考通过劳动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劳动中开发和延申人的智能,培养大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最终实现人的价值。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构

要全面科学准确的认识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性,既需要国家宏观政策上的支持引导,更需要高校对劳动教育有理性的认识。

(一)劳动价值观重构

“劳动价值观”不是指劳动本身的价值(劳动价值) ,而是人们对于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7]。深刻理解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的内涵,就是要重新审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而审思劳动的目的和意义。智能时代劳动的价值观体现着劳动的技术性和劳动精神。从宏观层面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实质是人类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实现人的头脑的功能[8],人工智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催生出众多新业态,影响着劳动关系的变革。其劳动的意义在于人在驾驭人工智能时,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人的主体价值。从微观层面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工作效率,将人类从部分繁杂、危险和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们享受更多美好的时间,人们在自由劳动中获得幸福感,通过自主劳动和自愿劳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在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数字劳动比重不断提高的今天,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创新性劳动和主动性劳动中,实现人的发展性价值,塑造人是主体价值,这显得尤为重要。

(二)劳动教育体系重构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规定要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教育,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9]。构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要结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特征,从学校政策支持、劳动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践锻炼和劳动教育评价五个方面展开。一是高校应在国家颁发的劳动教育政策指导下,制定符合高校办学定位、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二是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应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具备人与智能技术融合共生的劳动理论知识、智能化劳动技能和学习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劳动实习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获得感。三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的劳动素养,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准。四是强化学生智能化实践锻炼,让学生充分参与和多元参与,培养学生的主体价值劳动价值观,达到以劳育人的实践效果。五是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内容,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多元性评價,构建合理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保障高校劳动教育落实落细。

(三)劳动教育评价标准重构

劳动教育评价是检测高校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导向,明确了要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劳动教育目标要求,加强过程性评价[10],这为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标准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可预知的认知行为评价劳动教育,应体现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过程性,避免唯数据的一元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所需的劳动素养。构建多元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结合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从“为什么要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教什么”“劳动教育怎么教”“劳动教育教的怎么样”四个方面统筹设计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凸显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情境性、过程性、动态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合理安排劳动教育各环节的评价占比,按照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进行有机耦合构成整体性评价标准,以提升高校劳动教育的质量。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求变策略人工智能技术助推高等教育发生战略性变革,应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途径和教育检测等方面有所突破。高校劳动教育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同样亟须新的超越。

(一)目标之变:提高大学生数字化智能化素养

培养大学生数字化智能化素养,应结合劳动教育的内容,从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活动安排等方面着手,多措并举,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素养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

首先高校应加强政策引领,提升战略指导。高校可成立数字化智能化劳动教育工作小组,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信息化教育、人工智能等讲话精神和国家出台的纲领性文件,制定数字化智能化劳动素养基本内容,研究数字化智能化劳动素养课程建设和项目开发,针对课程设置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并将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劳动素养纳入劳动教育质量考核中。其次加强劳动课教师专业建设,创建一支数智型劳动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思想引路人,教师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素养应以加强劳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工作内生力。再次开发数智型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结合开设劳动通识课和专业课,将数字化智能化素养纳入劳动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完善育人体系。最后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监测,提升劳动教育育人实效。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网络安全管理,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创新模式。

(二)理念之变:推进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全面融合

信息技术发展定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理念融合的根本。信息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域的高校劳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劳动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数字模拟体验中感受劳动的过程,并从中体验快乐。信息技术融入劳动教育教学应重点关注课程融合因素,学者安富海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为: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前提下,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时代特征和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聚合和推送优质课程资源、提供智能化的学习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机分工和营造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11]。

高校推进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关键要做到:一是立足学生发展的视角,树立创造性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热爱劳动,感受通过劳动获得幸福感。二是立足技术发展的视角,通过微课、慕课的方式,打造信息时代劳动教育数字课程。三是立足实践育人的视角,通过日常生活劳动、闲暇劳動、社团实践、专业实习等,让学生体验劳动,重视信息和知识生产。四是立足立德树人的视角,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树立数字化智能化劳动的正面导向。五是立足综合评价的视角,解决技术与劳动相脱节的问题,构建线上线下劳动评价体系,从理念到行动落实落细劳动教育全过程。

(三)途径之变:加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良性互动

当前,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理念的发展的体现,只有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才能在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探索新的实践路径。

以劳树德,强调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学校、教师都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导师系统等提升劳动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实现劳动知识传授与劳动价值引领,并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劳增智,强调的是在劳动的过程中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形成对事物规律的把握,并在实践运用中改造世界。在特定的时代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教师讲解了解劳动知识,并在劳动实践中内化知识,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就是通过讲述模范劳动者劳动的故事让学生领悟生产劳动的知识,并通过劳动实践去检验劳动知识。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辅助劳动教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技术意识,培养技术素养。以劳强体,旨在劳动过程中强身健体。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认为劳动是在获得“手”的自由和“口”的语言中创造了人本身。体力劳动可以从身体外部器官锻炼身体,而脑力劳动可以激发人的神经细胞,开创人类新思维,开展创造性劳动。以劳育美,是在劳动过程中培养美的审美观、价值观,并在劳动中体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生活的美,通过学习先进的劳模精神,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科技创新的智慧可提高劳动教育的美感,劳动教育是真正实现真、善、美内在统一的现实途径[12]。

(四)评价之变:实施个性化劳动教育效果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其教育效果的检测亟需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来实现劳动教育的改革和战略转型,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劳动教育评价作为一种评价的活动,应以科学理念为引领,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合理选取评价指标,体现评价的系统性、过程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并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依托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结果体现,强化过程性评价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科学可行的个性化评价体系。构建个性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灵活运用,为学生提供满足其个性发展的多样化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方式,使不同的学生以适合自身特点和专业需求的方式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化劳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展个性化劳动教育评价,应以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基础,以强化劳动技能为手段,以培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为目的,结合劳动教育的技术性和社会性特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劳动能力、思维能力和数字化能力等为评价维度展开;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工具,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评价手段,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体,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实习、就业单位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创新评价体系,达到通过评价来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效果。构建个性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现阶段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也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协同努力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海生.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将如何存在[J].江苏高教,2020(2):23-29.

[2]贺丹.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8):23-26.

[3]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J].理论探索,2018(05):15-21.

[4]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42-50.

[5]萧勇,杜殿坤译.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7.

[6]李政林.成事与成人:信息时代劳动教育的突破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20(8):18-23.

[7]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8]黄欣荣,张魏.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解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12.

[9]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EB/OL].(2017-7-20)[2020-12-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10]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0-12-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11]安富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限度及路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112-116.

[12]桑新民.对“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1(6):159-166.

Adapt to Change and Find Change: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u Xue-fe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original labor paradigm, liberated mankind from complicated manual labor, and made the labor form diversified and the labor process changed to intelligence. Facing the double challen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th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urgent to rethink the labor values, th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labor educa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 of the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needs to improve the digitalized and intelligent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abor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bor education and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personalized labor education.

Keywords:Labour edu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 skills; Labor quality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劳动教育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数读人工智能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下一幕,人工智能!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