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村福美,一色一生

2021-05-15 11:52夏灼灼
莫愁 2021年13期

文/夏灼灼

志村福美

她每天收集各种植物的花朵、果实、树皮、根茎,熬液染线,织丝为衣,用一生细致地呈现大自然的本色。她颠覆了人们对布的想象,改变了人们对手工织物的认知。

日本政府授予她文化勋章和“文化功劳者”称号,各大美术馆竞相收藏她的作品,她被称为“光与色彩的诗人”。川端康成形容她:“在优雅而微妙的配色里,贯通着一颗对自然谦逊而坦诚的心。”她就是日本染织艺术家志村福美。她的传奇人生“只可憧憬,无法模仿”。

出发点包含了终点

志村福美1924 年9 月30 日出生于滋贺县近江八幡,是小野家的第四个孩子。在她2岁那年,父母将她送到东京,过继到膝下无子的叔父家。直到17岁那年,志村才发现自己的身世。她在自传性散文集《一色一生》中写道:“很长一段时期里,这件事都在我对母亲的感情中投下了复杂的阴影,但如今想来,一切都是命运使然。”的确,她的人生在与母亲的重遇中被彻底改写了。

志村走上染织之路要追溯到她出生的那年,日本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举家从东京搬到了京都,着手在全国各地考察民艺品。第二年,他走访了小野一家,志村的生母小野丰由此接触到了民艺思想。

1927年,柳宗悦与染织家青田五郎等人创办了“上加茂民艺协团”,小野丰参与其中,学习染织。此前,染织只是民间传统手艺、农妇手工,青田五郎却赋予染织以艺术思想。不幸的是,青田五郎37 岁死于肺结核。不久,小野丰也因为从医的丈夫放弃了热爱的染织。

当17 岁的志村福美与小野丰相认后,在母亲那里,她遇见了织机。但她真正踏上这条路,则是在15 年后。那年,她刚离婚,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因为帮早逝的画家哥哥出版遗作集,她去拜见了景仰的柳宗悦。柳宗悦告诉她:“你的母亲心怀理想,当年我推荐她从事染织。现在我也对你作此建议,你不妨一试。”

当时,女性立业还未得到日本社会认可。但为了谋生,志村把两个女儿托付给东京的养父母,自己回到生母身边,在一家织工坊学习染织。不到一年,木艺家黑田辰秋推荐志村参加1957 年的工艺展。小野丰却坚决反对,批评女儿没有自知之明,说不会给予她任何援助。

志村渴望尽快立业,接回东京的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参展是她重要的机会。她从丝线店讨来一些用过的旧线,重新染色,却失败了。不得已,她偷偷用母亲私藏的手捻线,织出了第一件作品——方形纹缀织单带。缀织,是把经线包于纬线内部编织纹样的一种手法。这件织品入选了工艺展,展露了志村在色感上的天赋。

第二年,志村创作出人生第一件和服“秋霞”。这件以绩线为纬纱的“褴褛织”,创作原点来自民艺思想:过去,农妇将用剩的线接在一起做成绩线,为家人纺织的褴褛服,透着一种“无为”之美。由此,志村逐步摆脱“作为”意识,进入自然而然、“不求美则美”之境。

尽管一生织作和服上百件,但秋霞对志村意义非凡。2014年荣获“京都奖”的现场演讲,90 岁的志村穿的正是这件秋霞。她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创作者之所以很难超越自己的处女作,是因为如果他/她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么出发点,一定也包含了终点。

引领她的是四季流动

一次,志村将化学染线与母亲的植物染线一起搭在树上晾晒,突然发现母亲的丝线与周围环境浑融一体,而化学染线却突兀生涩。她明白了植物染与自然的深刻联系,并在之后的60余年里,只以植物染的丝线来创作。

“所谓植物染,就是要守护该植物的色彩纯度。”志村在实践中发现,引领她的是四季流动和大自然的奥妙无穷。例如大红色的蔷薇花熬成淡红色的染液,染出的颜色却并无红意。而在春天的“樱染”中,用樱花瓣来染色,只会得到略带灰调的浅绿,要想染出樱色,唯有用树干。盛夏的大自然葱茏滴翠,却无法用草木直接染出绿色,需要在蓝瓮中浸入以青茅、栀子、黄檗等染成的黄色丝线,才能得到富有变化的绿色。她由此悟出色彩的真相,体会到“色即是空”的本义。

再如志村知道绿色与紫色接近互补色,混合会显得沉闷,但她看到画家冈鹿之助的一句话,“若将这两色并列,在视觉混合的作用下,能释放出美丽的珍珠母色的光芒”,便开始了大胆的尝试,最终探索出“珍珠母色”。

每年深秋,一位家住大德寺的老妇人都会赠予志村上好的栀子果。她把这种果实形容为光的粒子,染出温暖而耀眼的金黄,新鲜“稚嫩如雏鸟”。日本列岛常年烟雾缭绕,湿润的自然酝酿出微妙的万千变化,她因此想要织出“春日的薄暮时分”和“京都的山峦雾霭迷离”。

志村常常为追逐一种玄妙的色彩,“无数次体会足底崩塌、越陷越深的挫败感”。她说:“所谓直觉,不是天赋,而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仍不放弃对技艺的磨练,通过持续的培育和积累而获得的能力。”她有一束保存了70余年的茜色丝线,其色近似于燃烧的火焰,染一贯线需要一年半左右,要用一百贯茜根,在染液和木灰水中交替浸染一百七十次方可染成。她记录道:“如果在第一百六十九次失手,则前功尽弃。”她的一双巧手,让花朵短暂的生命在织物中再次绽放、获得永生。66 岁,志村被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保持者,获日本“人间国宝”称号。

一色一生

以细腻著称的日本人,对色彩的挖掘极深,如鼠色和茶色,就有“四十八茶百鼠”之称,十分繁杂微妙。但志村认为,蓝染以其深阔的精神性被推崇,没有一种颜色能比蓝染之色更贴合日本人的样貌与性格。她觉得蓝染深不可测,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和失意。“曾经,我以为做一色会耗费10年;如今,我觉得做一色将用尽一生。”

几乎所有的植物染都是用熬煮的染液进行染色,唯有蓝染,需要从专业蓝师那里获取蓝靛原料,再以“发酵建”的古法来建蓝,然后守瓮、染色,缺一不可。而且蓝染之色,可分为瓮伺、水浅葱、浅葱、缥、花绀、绀、浓绀等二十二种,浓淡参差,从淡水色到深海之蓝,稍有差池,便会失败。建蓝时,志村形容自己为“怀抱幼子的母亲”,每天心绪上的阴晴波动,都直接反映在蓝液上。她甚至根据月圆月缺来选择染色的时机,着魔般沉浸其中,不厌其烦。

2016 年,京都国立近代美术馆举办了名为“志村福美母衣的回归”的展览。入口处,是一件长3.8 米,宽2.6 米的织物“曼荼罗”。这件以褴褛织做出的裂(布片、帛片),是志村用珍藏多年的绩线所织。

在日语中,“母衣”的发音与“褴褛”相同。半个世纪前,小野丰请近江附近那些上了年纪、干不了农活的主妇,把用剩的线头接在一起,长此以往积攒了不少绩线。这些绩线,志村一直不舍得使用,直到迈入耄耋之年后,她才下定决心,以巨大的心力成就了褴褛之裂——“曼荼罗”。

“织这件作品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仿佛不是我在织,而是线本身的力量流淌其中。我感到在这里,织物中出现了与人的思考无关的某种东西。”织了一辈子和服的志村福美,经过50年,以这件作品回归了自己的原点和初心。

志村始终对自然抱有敬仰与温情,她的染色、织造正是对自然的理解、敬意与对话之下诞生的。她的织物与自然共生,看起来简单,却直抵本质。她说:“色彩不只是单纯的颜色,它是草木的精魂。色彩背后,是一条从一而终的路,有一股气韵自那里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