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宫在《人民日报》中的形象

2021-05-14 16:51武慧
锦绣·下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博物馆

武慧

摘要:文化外交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外交属于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作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国,在近年来越来越注重文化外交,特别是博物馆外交。在本文中,笔者将会分析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在《人民日报》中的形象及其在中俄外交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外交;博物馆;人民日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形象”一词的定义。形象在认知的感性阶段是感觉、知觉、表象;在思维层面是--概念、判断、演绎,艺术形象是艺术中掌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和形式1。 接下来,我们来明确 “博物馆”的概念,博物馆是 "一个国家的、公共的或私人的文化机构,旨在收集、储存、研究和公开展示(展览、出版)博物馆物品和博物馆藏品,是国家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2。有学者认为,博物馆的形象是“公众对博物馆内部特征及其外部特征的印象和评价”3。罗伯特·恩特曼认为,如果受众对某一事件或问题没有足够的直接接触,他们就会更倾向于相信媒体所呈现的信息4。因此,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媒体平台,以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进而发挥其功能。

文化外交是中俄外交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文化外交具有灵活性,能够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将对《人民日报》中的俄罗斯国立冬宫博物馆进行形象分析。《人民日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性报纸之一,在中国享有很大的权威和影响,本文将对《人民日报》中的俄罗斯国立冬宫博物馆进行形象分析其在中俄文化外交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以 “冬宫 ”为关键词,对2018年9月11日至2020年9月29日的《人民日报》的内容进行搜索,共找到18篇相关报道:

1、一个河南人展示极限身体,做尽疯狂事,成首位在冬宫做展的中国人

2、中国电信携手俄罗斯冬宫博物馆,5G视频彩铃让文物为自己代言

3、不看会后悔的圣彼得堡冬宫必打卡攻略 小恩的俄罗斯之旅VLOG6

4、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无限期关闭

5、博物馆之旅-冬宫

6、双头鹰的欧式奢华:俄罗斯冬宫金银器具欣赏下篇

7、玉平姐房车自驾游俄罗斯冬宫夏宫

8、冬宫博物馆进中国,不出国门体验异国之美

9、足不出户畅游海外博物馆,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与俄罗斯冬宫博物馆正式签约

10、双头鹰的欧式奢华:俄罗斯冬宫金银器具欣赏上篇

11、俄罗斯战斗民族的冬宫

12、实拍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俄罗斯圣彼得堡之冬宫博物馆

13、文明的对话全球第二站:俄罗斯冬宫,解码文明

14、圣彼得堡冬宫印象

15、俄罗斯冬宫:每一件产品都是宝藏

16、指南: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 建筑美如童话世界,成市民休闲娱乐天堂

17、迷失在冬宫的耀眼金光中

18、来自俄罗斯冬宫的灵感,戴在身上是什么体验

在《人民日报》中,冬宫的形象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第一,作为名胜古迹的冬宫。在18篇涉及到冬宫的报道中,其中包括:《不看会后悔的圣彼得堡冬宫必打卡攻略 小恩的俄罗斯之旅VLOG6》、《指南: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 建筑美如童话世界,成市民休闲娱乐天堂》、《博物馆之旅-冬宫》、《双头鹰的欧式奢华:俄罗斯冬宫金银器具欣赏下篇》、《双头鹰的欧式奢华:俄罗斯冬宫金银器具欣赏上篇)》、《玉平姐房车自驾游俄罗斯冬宫夏宫》等有11篇有关其旅游价值。在《人民日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冬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共有各类藏品270万件。冬宫内有350多个展厅,展览距离达20多公里。即使在每个展品前只停留一分钟也得用三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完冬宫的全部展品。

第二,作为商业品牌的冬宫。中国电信与冬宫博物馆联手打造了一系列5G彩铃,5G彩铃技术让《浪子回头》、《柏诺瓦的圣母》和《伏尔泰坐像》等世界名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外,中国学术平台果壳网站也在与冬宫合作。果壳从冬宫的藏品中获得灵感,制作出了具有博物馆特色的精美胸针。这样一来,不仅果壳获得了经济利益,而且冬宫也提高了在中国的知名度。

第三,作为中俄文化交流桥梁的冬宫。这一点在《足不出户畅游海外博物馆,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与俄罗斯冬宫博物馆正式签约》、《冬宫博物馆进中国,不出国门体验异国之美》等报道中都有体现。2019年10月20日-21日,国家文物局与百度百科博物馆计划宣布和冬宫达成合作。此外,中国艺术家张洹曾于2020年9月在国家冬宫举办个人画展。上述活动对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具有人文关怀的冬宫,这一点在《文明的对话全球第二站:俄罗斯冬宫,解码文明》这篇报道中得以体现。巴黎圣母院失火后,冬宫博物馆馆长米哈伊尔·彼奥特洛夫斯基接受了中国媒体的采访。在采访中,米哈伊尔·彼奥特洛夫斯基说:“我们必须明白,当文化被赋予了生命后,文化被毁坏的可怕程度不亚于人的死亡。文化能让一个人成为真正大写的人”。彼奥特洛夫斯基的话语传递出了冬宫的人文形象。

综上所述,冬宫在《人民日报》中的形象是积极的、正面的。但《人民日报》中关于冬宫的报道很少,读者很难对它形成完整而有趣的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官方和政府层面,冬宫成功地发挥了文化外交的载体作用,但在民众层面,冬宫在中国的知名度并不高,因此对两国文化交流的贡献有限。

参考文献

[1].维什尼亚科娃S.M.职业教育:词典. 重点概念、术语、专题词汇 - M.:NMC SPO,1999年. - 538 с.

[2].加尔金娜T.V.,佩图宁娜O.O. 博物馆词典精简词典. 托木斯克:托木斯克国立大学,2004年. - 16 с.

[3].孔令月.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博物馆形象传播研究?. 郑州大学. 2018.

[4].Entman, R. M. Framing. 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3, 43(4): 53.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博物馆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