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动画创作的民族化研究

2021-05-14 15:57叶冠德
锦绣·上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九色鹿民族化

摘要: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有着良好的开端,在民国时期创作者已经有意识将动画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创作走向高峰,创作了很多在艺术上极为成功的影片,走出一条美术风格探索为主的民族化动画创作道路。八十年代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创作已经近乎炉火纯青,《九色鹿》、《鹿女》等影片从美术风格到影视语言都非常成熟。这一时期的动画创作经验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

关键词:美术片;九色鹿;美术思维;民族化;文化传统;时代性

一.敦煌元素动画创作的时代背景

1 政策的变革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动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市场化探索。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1月,国家广电部发布了《关于当前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号文件”终结了40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统购统销”式的发形机制,给予了电影企业自主经营权。中国动画在这段时间迎来了动画创作的第二次高峰,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首的动画创作人员以更为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之中。

2 动画的拓展时期

首先,动荡结束,释放创造力。十年动荡让走出这场“浩劫”的中国人破迫不及待的展开新的生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1977年到1986年这十年间生产的动画影片有150多部,其中1977年到1979年这三年生产影片27部。美影厂老中青三代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挽回动乱时期所浪费的时间。这一时期,政治上改变了“文艺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思想,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经济上,国内动画市场尚在扩展初期,国外动画尚未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以美影厂为代表的中国动画人在几乎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于艺术探索上大踏步的前进,充分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其次,改革开始,新思想、新力量。随新时期一同到来的还有国外不同的文化,各种电影、小说、戏剧涌入中国,文化工作者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讯息,并深受影响。同时中国动画加强了同国际动画的交流,将一批影片送到国外进行参展,1并邀请国外动画创作者讲学。

二.敦煌元素动画的创作特点

1 对“美术片”的继承

自1957年在特伟的带领下组建美影厂以来,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手绘、木偶、剪纸和水墨为特色的创作风格。这一时期动画的创作仍然坚持着已经获得成功的“美术片”创作方式,敦煌元素动画就是这一创作思想下的产物。《九色鹿》摄制完成与1981年,影片以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的《鹿王本生图》为创作原型。影片整体色彩与画面呈现基本保留了壁画的风格。影片《夾子救鹿》完成与1985年,影片将敦煌元素进行拆分、重组,通过前景、中景、背景的不同速度运动和全景俯视等方法来营造空间感。导演之一的林文肖另一部敦煌元素动画《鹿女》与1993年摄制完成。影片背景设计很明显的取材于敦煌壁画,角色的色彩吸取了敦煌的配色,整体上呈现出浓郁的敦煌风格。

2 在革新中前进

2.1 故事内容的新特点

首先,哲理和说教倾向增强。《九色鹿》、《鹿女》、《夹子救鹿》是较为典型的走民族化道路的动画影片,较为明显的阶级斗争因素在这一时期的故事中看不到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哲理与说教。敦煌题材的动画因为取材自佛经等原因,本能的带有劝人行善的动机。其次,这一时期的动画在塑造人物性格上手法较为成熟。相对于之前脸谱化、符号化的角色塑造,八十年代的人物塑造逐渐摆脱了政治上的影响,从高大全的符号变为拥有人的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2.2表演风格的变化

程式化表演逐渐式微。“十七年”时期所形成的程式化表演较多的保留了京剧表演方法,八十年代的动画在继承这个表演系统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造。在形象设计靠近生活的同时,表演系统进一步把生活中的仿真表演和程式化结合起来。一些经典的传程式化动作已经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用程式化动作对生活化的表演进行点缀与提炼。

三.敦煌元素动画产生的影响

1 民族化动画获得的巨大成功

在文革之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反思运动,这种反思在文学上掀起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在美学上掀起了美学研究的热潮。美影厂的动画创作者并没有去强烈的批判社会的阴暗,而是运用浓烈的色彩(《九色鹿》)和恬淡的叙事(《夹子救鹿》)来讲述了人性的美好、正义战胜邪恶。通过故事的讲述,塑造了九色鹿和夹子这两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角色。

2 “别样辉煌”的束缚

中国动画在计划经济时期所创作的动画虽然存在着缺陷,但是其强烈的民族风格、国际上多次获得奖项等因素让处在变革时期的中国动画人一时难以舍弃传统的动画创作思路。“美术思维”犹如“魔咒”般影响着中国的动画创作者。动画人不敢轻易的跨出传统式样的圈子,动画的题材形式等仍然在传统视觉形式上深耕。另一个极端是中国动画人积极拥抱国家动画创作,积极投身到国际动画合作和动画代加工业务之中,创作了一批毫无中国特色的作品。

四. 结论

八十年代是中国动画民族化道路上的一个特殊年代。在这个时代民族化道路走向了多样化、成熟化。制作了许多具有探索意义的影片,或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但是这一时期也是一个变革时代,中国动画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就受到外来动画的挑战,随后中国动画败下阵来进入了一重塑时期。但是,八十年代的动画探索为今天的动画创作积累的宝贵的经验。脱离观众、脱离市场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动画是一门影视的艺术不是绘画的艺术;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走向孤立。

参考文献

[1] 张颐武.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化发展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

[2] 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 颜慧 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 张慧玲.动画+:中国影视动画产业转型升级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 屈立丰.中国动画业的两次转型[J].北京:民族艺术研究,2016.

作者简介:叶冠德(1989—),男,江西九江人,目前美术学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画创作、数码绘画。

注释:

这三年中,我国动画片连续在国际.上获奖: 1978 年,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在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等奖: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在英国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 1979年, 水墨动画片《牧笛》,在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获金质奖。源自:颜慧 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04页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九色鹿民族化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九色鹿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
星星树
快乐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