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1-05-14 12:28张志元侯培莹
党政干部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兴产业

张志元 侯培莹

[摘  要]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共存,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还存在程度较低、政策动力不足、区域差异较大等问题,需要找准着力点,多措并举,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1)03-0047-07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伟大奇迹,这得益于我国高新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产业发展也进入了融合协同的关键期。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我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尤其是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深刻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交汇期,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打下坚固的产业基础至关重要。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作出诸多谋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远景目标中着重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等任务,其中包括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内容,为“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二者协同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宁夏等地调研中也曾多次指出,要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发展,要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基础上促进二者的有机协同。

一、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体现

工业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的实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撑。工业化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的必经阶段。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极大程度地肯定了工业化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05。但是,工业大发展所造就的巨大生产力必将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矛盾,马克思对此也进行了深刻批判。

工业化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根基所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因为工业化存在消极影响而放弃工业化。在信息时代,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我们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了促进新型产业经济的发展,有限的资源、资金会大量投入到新兴产业中,同时还要保护传统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就会造成产业之间的畸形发展。因此,实现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的有效协同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工业化不仅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业升级和发展也是其内在要义。在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相互作用下,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存在差异,使得资本从低收益部门转移到高收益部门,利润转换为平均利润,整个产业结构将得到升级。正是资本的逐利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作坊手工业向机械工业的转变,也即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2]217产业升级不仅仅局限于不同生产部门更替演进,也表现为在同一生产部门内部新兴技术、工艺向原有产业的嵌入扩散过程,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3]产业升级都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进行的,产业升级并不是完全用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而是两种产业协调有序地共同发展。新兴产业凭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嵌入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依靠市场、资金、基础设施等已有优势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业凭借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创造,新能源汽车在常规汽车发展基础上采用新的车用燃料,这都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进一步改进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方式,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纵观人类历史,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工业大国的地位,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和德国的发展,以现代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则推动了世界现代化进程。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在工业自动化向工业智能化的转变过程中,涌现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一批高新技术和高科技成果。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将一些国家推向了世界前列,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催生大量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抢占未来经济的主导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各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点,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传统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它保证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健全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也肩负着解决就业的重任。随着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世界各国正处于抢占技术发展先机的关键时期。从国际上看,为应对“去工业化”带来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经启动了“再工业化”战略,以期重新获得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领先地位,但这并不是向传统制造業的消极复归,而是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依靠先进技术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寻求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高端产业,简单来说就是实现旧工业的复兴和现代化,并鼓励新工业的发展。从国内来看,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我国在技术经济相对落后、传统产业发展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便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因此,中国既面临着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又承担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

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时,中国成绩斐然,这有赖于疫情期间我国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研制检测试剂和新冠肺炎疫苗等产业已经被世界各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扶持,中国在研制疫苗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大批企业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为全面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智能汽车企业发明无人清扫消毒车,在多家医院投入使用;线上课堂、云购物、无人配送刺激新兴业态拓展空间。各大口罩生產商纷纷改进生产技术,我国生产的口罩等防护用品不仅满足了本国人民的需要,也为多个国家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正是在雄厚的产业基础之上,我国的疫情防控成绩才能如此显著。由此可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也是顺应世界大势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

新动能是指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主要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旧动能是指推动经济发展的旧动力,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是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基础所在。新旧动能转换是在培育新动能的同时淘汰落后动能,其主要阵地是在第二产业也即工业领域。新旧动能是相对而言的,是动态变化的概念。旧动能可以通过改造升级、“有中生新”转变为新动能,而新动能也会随着科技发展而逐渐转化为旧动能。新旧动能转换不仅仅是依靠人才、信息、科技等生产要素投入产生新业态,从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更要注重传统产业、传统技术、传统业态、传统模式的优化升级。

我国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增量扩能为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不适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耗是发达国家的3.5倍,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传统产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通过新旧动能转换,由“三高一低”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收益”的集约发展方式,这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的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新动能呈现快速成长的趋势。

我国要逐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和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化,但不能简单将新兴产业等同于新动能、传统产业等同于旧动能,因此不是说只有新兴产业才是新发展动能,而传统产业就是旧发展动能。农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但在农业生产中可利用高科技培育农作物,发展绿色高端化农业,并且适当延长农业生产链,拓展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统筹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传统产业通过与新动能的有机融合,往往能挖掘出新的发展潜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不能“消极除旧”“盲目迎新”,而应该坚持全产业一盘棋战略,优化新兴产业重在求新,做强传统产业重在利旧而非弃旧,要着眼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传统产业中找到新的发展动力。

二、我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

传统产业是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并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冶金、建筑、石油、纺织、家电、食品等产业。新兴产业则反映了新技术和产业的紧密结合,代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产品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节约资源、增长潜力大。我国传统产业已趋于成熟,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迅猛,二者已初步显示出系统性、协同性,但在产业整体协同程度、协同发展意识和产业政策、要素分配等方面还有待完善。[4]

(一)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度、依存度有待提升,各产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之间的辐射带动作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在发展阶段与地位上不相协调。新兴产业是在传统产业由盛到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的,二者发展总趋向相反,难以并驾齐驱。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不平衡、融合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阻碍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也不是一直处于和谐状态,二者在技术、市场、劳动力资源方面都需要一定的整合期。传统产业更新换代缓慢,占据大量资源、劳动力、资金,与新兴产业争夺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降低了二者协同度。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对传统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新兴产业作为新事物,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制造产业、航天技术产业发展良好。但在实际生产中,新兴产业所需成本较大、风险高,因此投资受限。尽管自身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拉动作用不理想,各种先进技术、设备、人才等在融入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呈现“两张皮”现象,产业联系不紧密。

(二)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动力不足

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完整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传统产业在我国工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但疲态已显,发展后劲不足,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社会大众中存在重新兴产业轻传统产业的错误观念,认为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落后产业”,应该予以摒弃。对于产业协同发展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战略部署必然会故步自封、节节落后。这一观念反映在政策制定以及实际生产中,则是各产业发展政策不相协调。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片面追求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造成部分新兴产业重构问题严重,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对传统产业的发展政策支持不足,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仅仅依靠其现有的技术体系难以支撑,产业竞争力下降;对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规划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

(三)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存在区域差异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践行。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良性互动,达到“1+1>2”的良性效果,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实际社会生产中,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地理区位因素影响,不同地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并不均衡。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程度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性。东部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經济圈,该区域率先实施改革开放,发展对外经济,经济总量高,吸引大量先进技术、人才、资金,大中小企业聚集,产业基础良好。以东南沿海省份为例,从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依靠开放政策和有利位置,承接外国工厂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传统产业在此过程中逐渐实现了质和量的稳步提升。随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命题的提出以及党的十六大确定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东部沿海城市发挥传统产业的资金、技术优势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化加速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二者发展协同指数较高。东北地区有丰富的钢铁、煤炭等矿产资源,有肥沃的土地和雄厚的重工业基础,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保卫祖国、推动国家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差距悬殊,经济发展思想保守,体制机制束缚以及大量人才流失,抑制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之新兴产业占比过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二者的协同性。相比于东部的产业优势以及西部的政策帮扶,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中部崛起战略于2004年首次提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在对农业、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利用承东启西、南北交接的交通区位优势,厚植中原的“循环泵”优势,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循环的大局中,多年的产业积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度。协同性最低的是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匮乏、开采难度大,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大多承接中东部地区的产业,不管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直接影响了二者的协同度。

三、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找准推进产业关联的主要着力点

产业关联是指经济活动中各个产业之间广泛的技术和经济联系。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应首先找准推进二者关联的着力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产业关联着力点主要包括技术关联、资本关联、产业之间的关联、市场关联等。

1.技术关联。高质量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要在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对新兴产业发展进行规划。离开了传统产业在技术积累上的有力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更重要的是,发挥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带动优势,将先进技术、科技成果运用于传统产业中,把传统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相结合,并借鉴吸纳其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运营模式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资本关联。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期,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在协同发展的中后期,新兴产业技术先进、利润可观,又可进一步反哺传统产业。

3.产业之间的关联。建立产业高度融合的桥梁,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互动。将现代服务业同各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延长传统产业生产链条,提高技术含量,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服务功能延伸,提升产业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新增长点。

4.市场关联。传统产业既是新兴产业的重要供应商也是新兴产业产品的潜在市场,购买新型设备改造传统企业生产线,既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又提升了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同时,传统产业可以借助新兴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市场。新兴产业借助传统产业固定而庞大的市场资源,畅通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销路,最终达到双赢的协同发展状态。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完善的配套环境。我国不仅要建设铁路、公路、水利、管道等实际形态的交通强国,也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形态的交通强国。推动传统业与新兴产业的信息化融合,打造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领域。当前,要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融入传统产业的速度,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5G提升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助力我国传统产业升级,为向新兴产业的跨越奠定技术基础。要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推进5G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跨区域、跨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传统产业趁着“互联网+”的春风,深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传统制造业要积极适应信息化趋势,促进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智能+”深度整合,带动传统工艺的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链的扩展,使传统制造业“老树吐新芽”,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过渡,全面提高传统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进而推动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三)加强创新推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协同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创新能力是制约其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要克服自身瓶颈并解决转型升级问题,就要抓紧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也是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桎梏。新兴产业不会从天而降,传统产业也不会自动升级,关键要靠创新驱动。同时,创新也是关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要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调动一切资源使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换为“最大增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两大任务齐头并进,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科技创新是关键。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020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郑州考察时强调,创新突破一定要在科学基础方面打好基础。[6]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催生新发展动能的关键,同时,新技术能够对传统产业原有设备与工艺进行改造,利用先进生产设备代替落后设备,更大限度地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2.人才是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强人才培育力度,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适应两种产业协同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型团队。推动“新文科”“新工科”发展,推动“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人口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提升新一代劳动者综合素质,增加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进而提升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

3.企业是主体。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因此,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支持产业协同融合重大项目的研究,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着手核心科技开发,建设有利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平台。企业是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阵地,大中小企业有序发展是实现新老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力抓手。各企业要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

(四)完善相关政策增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动力

统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既要充分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盲目性、滞后性,造成资源配置不均衡,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各自为政,片面发展。政府应该从宏观着手,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1.各级政府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协同发展的方针政策。一地一策,統筹资源分配,加强技术在新老产业之间的扩散。既要大力支持5G产业、智能制造业等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又要积极引导新兴产业发挥优势,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营造有利于产业协同发展的宽松环境。确保产业之间享有平等的发展环境和竞争条件,通过宏观调控缩小产业发展在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另外,政府应有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坚决破除企业发展的各种政策约束和制度弊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打破产业垄断以及进入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跨产业自由流动,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协同程度。

3.增强产业协同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减税降费,支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联合攻关核心科技。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使其向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集聚,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

(五)借鉴先进经验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当今世界多元多样多变,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7]我国要以“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为基点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利用后发国家优势,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起步期和关键期,在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的同时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资本、金融、技术等要素全球流动。从国内来看,要联通产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缩小不同区域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协同差距,不遗余力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尤其在制造业方面抢占优势,实现并跑乃至领跑。从国际来看,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利用“一带一路”契机,与各国深入合作交流,借鉴发达国家产业协同发展的先进经验,营造有利于产业协同发展的营商环境,搭建开放平台,形成开放新体制,承接外国企业转移,吸引外来优势企业,助力我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吸引国内外人才的科研高地。科学无国界,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优化国际国内市场布局,加强全局谋划,系统布局,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魏旭.马克思的产业升级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结构转型的指导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6):40-48.

[4]唐海峰,宋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8,18(11):4-8.

[5]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第一动力劲头足[N].人民日报,2020-12-17(1).

[6]李克强考察郑州中原科技城:创新突破一定要在科学基础方面打好基础[EB/OL].http://www.gov.cn/2020-11-04.

[7]陈凌.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N].人民日报,2019-11-19(5).

责任编辑  魏亚男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兴产业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活力——浅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