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纯粹学人 行不言之教

2021-05-14 12:21刘建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1年3期
关键词:季羡林泰戈尔论文

刘建

转瞬之间,季羡林先生已离开我们十年了。其间,往事不断浮上心头,总觉得先生没有远去。随着岁月的流逝,先生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而我对他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能够承蒙先生教泽,追随先生治学31年,实乃人生幸事。

1978年10月,我在未名湖畔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季先生。他穿一身藏蓝色的中山装,操一口乡音浓厚的山东腔,慈眉善目,平易朴实。先生甫一开学即给我们研究生上了一课,主讲如何治学。在谈到学术规范时,他强调,做研究必须老老实实,凡引用别人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句话,亦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在谈到写文章时,他推崇“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严谨治学精神。先生语言平实,却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让我们受益终身。

我入学之时,先生已近古稀之年。我收到先生亲赐的《朗润集》与《天竺心影》。先生随后陆续出版的多卷本译著《罗摩衍那》以及专著《〈罗摩衍那〉初探》,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我意识到,先生进入了著述的井喷阶段。随后数十年间,他新著迭出,令人目不暇接。人到了耄耋之年,反倒健笔凌云,意气纵横。从《牛棚杂忆》到《糖史》,无论是散文还是学术著作,均成传世经典。他终身奋进,以自己对学术的热忱追求和勤苦耕耘行不言之教。

我在第二学年确定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准备探讨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创作。先生将他1961年5月15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一文复印件赠予我。在开始酝酿论文时,我到先生家中求教。先生对泰翁的作品和生平很有研究并写过多篇论文,但他却对我说:“那篇文章是多年前写的,泰戈尔的短篇小说也有好久不看了。对你的论文,我恐怕难以给予十分具体的指导。我建议你多看外国人写的有关论著,同时要看他的作品的原文,英文的和孟加拉文的,也要看有关小说创作的理论。一定要自己挖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1981年5月,我将毕业论文初稿呈送先生审阅。大约一周后,先生将论文返还我并提出指导意见,上面有他添加的字句。先生认为我的论文偏长,建议将第一部分生平研究删除,并大力压缩其余部分。同年7月,在北大六院举行论文答辩会。当时,天气异常燠热。我虽然没有汗出如浆,但内心确实忐忑不安。不过,答辩委员会的各位先生,尤其是季先生,对我十分宽厚,没有提任何难题,于是答辩顺利通过。

1999年6月8日,王树英先生与我相约去朗润园看望先生。那天,他兴致颇高,我们停留和交谈的时间也就长了些。谈了先生的散文创作,因为我刚为他的米寿写了一篇长文《郁郁诗人意  悠悠赤子情》,所以趁机讨教。先生对拙文是满意的,这使我感到欣慰。临别之际,先生拿出一套新版四卷本《季羡林散文全编》,在扉页上题字签名后赠我,称我为“老弟”。这种称谓,如今想起,依然透着体己、亲切与慈爱。

1999年7月5日上午,印度文学院授予先生名誉院士学衔仪式在北大临湖轩举行。罗特院长首先宣读了印度文学院授予先生名誉院士学衔的决定,随后发表演说,盛赞先生毕生为文化事业和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接着,先生用英语致答词。他在深情地提到中印之间长达两千余年的文化交流史之后说:“明年,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世纪,乃至一个新的千纪。万象都将更新。可惜,我行年已经八十有八,不能再继续做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了。然而,我一点也不心灰意冷。”他先后用中英双语吟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并幽默地表示自己虽非烈士,却仍要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多作贡献。这种老而弥坚的精神令人敬佩。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身体力行,始终保持了一个纯粹学人的本色。

先生生活简朴,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由于藏书甚多,更由于珍惜时间,居无求安,他的家始终没有装修过。他的饮食无非粗茶淡饭。我们研究生在有机缘与先生聚餐时,都会点先生爱吃的一些家常菜,如豆苗、花生米之类。先生所以能够长寿,与他心灵纯净、勤于著述和生活俭朴都有关系。

大师虽迁,遗风俱在。2009年7月先生逝世。我于同年8月退休。在先生精神的感召下,我一直坚持正常工作,出版及再版著译六七部,参与了两卷本《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的撰稿、翻译和编辑工作。先生从不言老,从未搁笔。我们作为学生,应当自觉继承他的这种精神。2015年,新世界出版社精心推出12卷本《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6位编选者都是他的门生。我参与了其中两本书的编选工作,纠正了此前版本中存在的少量文字录入错误。能为出版和弘传先生的著述略尽绵薄,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季羡林先生是一个纯粹的学人,却以扎实的行动影响了无数后学。他永远是莘莘学子的光辉楷模。

(选自2019年7月10日《光明日报》,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本文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一代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学生,作者深感自豪。他用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细致地刻画了先生对自己学业上的指教,以及先生老而弥坚、坚持学术研究的状态,为读者清晰地展现了一位慈眉善目、平易朴实、勤于著述、终身奋进、心灵纯净的学者形象。季羡林和邓稼先这些大人物,都以自己对学术的热忱追求和勤苦耕耘为国家和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读有所思

1.“那篇文章是多年前写的,泰戈尔的短篇小说也有好久不看了。对你的论文,我恐怕难以给予十分具体的指导。”这句话体现出季羡林先生什么样的品质?

2.读了这篇文章,你能从季羡林先生身上学到什么?

猜你喜欢
季羡林泰戈尔论文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我的书斋
听雨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咪咪(节选)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