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林 周亚峰
名师简介:丁国林,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曾多次参加南通市中考语文命题,并负责中考作文阅卷工作。
周亚峰,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如皋市学科骨干教师,现为如皋市滨江初级中学校长。
真题回放
请以“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命题透视
2020年南通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命题者将语文能力的考查与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核心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体认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时代发展的深度关联,激发学生在时代的潮流中唤醒自己的成长记忆。学生回望成长经历中的某段日子,将曾经拨响自己心弦的某个瞬间进行定格,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完成一次写作素养与精神上的共同成长。
题目 “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其中“那”是远指,指向已经过去了的日子;“我”则明确了文章的主体,着眼于一个“真”字,要求学生抒写自己真实的经历与感悟,其中若有时代特征,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长大”更应侧重精神层面的成长,其涵盖范围较广,如对自己言行的总结反思,对生活与社会中各种现象的理解与感悟等,都可以成为本文的立意点。值得注意的是,行为主体“我”所“长大”的方面,在文章中必须明晰、突出,不能含糊而空泛。
迷津指点
“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写作时应首先对“那段日子”进行合理定位。从字面看,“那段日子”是具有一定跨度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有的考生写的是“那一天”“那一次”或“那一瞬间”,这显然不符合本文的审题要求,失分在所难免。“佳作赏析”中的三篇文章,对“那段日子”的定位都比较准确,无论是跟随父亲在工地劳作,还是战胜挫折苦练古筝,又或是疫情期間关爱邻家爷爷,这些事情的时间跨度都恰如其分,与小作者审题构思时的缜密思维难以分割。
“那段日子”是本文选材的时间限定,而“忽然长大”则是对文章立意的特定要求,所写内容必须着眼于“我”的经历或感受,其触发点应顺畅自然,令人信服。文中若加以适当的抒情或议论,揭示“忽然长大”背后的真谛,则更能展现考生的思维与语言能力,也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有的考生选取“那段日子”中稀松平常的事情,也缺乏打动人心的立意,让人难以产生共鸣,使“忽然长大”显得极其勉强,这样的作文得分自然高不上去。下面三篇文章的选材与立意均令人眼前一亮。第一篇文章中,“我”跟随做绿化的父亲到工地劳动,无论是恶劣的劳动环境(繁重的任务、恶臭的水池),还是“我”前后的心理感受与精神状态的变化,小作者都写得真实自然、细腻生动,这便使“忽然长大”具备了良好的语境基础,而不会给读者突兀之感。第二篇文章中,“我”陪伴邻家爷爷过春节,如果在以往,都似老生常谈,但此篇文章却以“新冠疫情”为背景,此时,“我”对孤寂无助的邻家爷爷的关爱便显得尤为珍贵,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忽然长大”也顺理成章。第三篇文章亦然,同学们不妨仔细揣摩,定会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