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2021-05-14 12:27唐烨伟陆淑婉赵一婷庞敬文钟绍春
中国电化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课程构建劳动教育

唐烨伟 陆淑婉 赵一婷 庞敬文 钟绍春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课程构建;跨界融合;人工智能

一、劳动教育现存问题及成因

2015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积极的劳动习惯与态度,自觉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同时计划在3—5年内,建立机制健全、资源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2018年9月,在中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学生的劳动精神、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等[3]。同时还强调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社会服务及生产实践出发,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与素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发布系列的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来支持劳动教育更好地开展,在这些政策文件引领下,各级各类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并开设相关课程,探索勞动教育实施路径,且取得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劳动教育地位缺失的现象仍然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社会、学校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全社会对于劳动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偏差,认为劳动技能的培养就是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考虑到劳动素养,如劳动价值观、劳动思维、劳动精神等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家庭、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认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仅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力量就能够取得较好成效。在家庭中,有些家长只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培养,要求孩子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成绩的提高上,对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都代劳代办,使学生在家庭当中都没有机会接触过劳动,更不必说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了。虽然劳动教育片面依赖学校教育,但是当前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并没有很好实施,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中一些高考、中考不涵括的学科领域等日渐边缘化,尤其是劳动教育。比如,一些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不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导致课程流于形式;一些学校则没有对劳动教育的开展采取任何措施;甚至还有一些学校直接将其异化为惩罚学生的手段[4]。

第三是由于学校缺少专门师资和场地的支持,导致课程设置不规范。与其他学科不同,从事劳动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缺少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导致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陈旧。劳动课程的开发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导致设置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各个学段不连贯,其实施方式也没有很好地衔接与兼容[5]。劳动教育课程强调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相融合,并以劳动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展开教学,然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实施的基础在于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但是许多学校并没有专门的从事劳动教育教师或者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实践场地,在人员、经费以及设施设备的投入方面也缺乏应有的保障,能够支持的劳动教育形式有限,难以满足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需求,导致劳动教育形式单一[6]。

劳动教育被严重的弱化、异化,会严重影响我国新时代人才的全面发展与培养。为此,要按照劳动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针对目前弱化、异化、淡化劳动教育等问题,从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加强劳动教育。

二、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要想充分发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功能,就要使劳动教育的实践从单一的形式走向一体化的实施路径,实现课程、活动等资源的有机整合[7]。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构建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走向跨界融合的重要环节。

劳动教育课程的跨界融合分为横向融合和纵向融合两个部分,横向上要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纵向上要注意各个学段间的渐进性,对其贯通设计。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模糊学科知识内容及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边界,加强各个学段之间的纵向连接,为解决劳动教育现存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STEAM教育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主题的典型跨学科课程整合方式,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跨界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应该要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从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出发,设置劳动教育项目与活动途,分析完成项目或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模块,所有知识模块的整合就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8],如下页图1所示。

三、劳动教育新内涵

劳动教育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流程,而是要体现出“时代特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及教育应用,劳动教育的价值、内容以及实施路径都发生着变化,劳动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劳动工具智能化发展,改变当前劳动形态,使得各个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要主动扩充,以涵盖社会产业新业态和服务新形态,使劳动教育真正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精神,促进学生成为新时代会劳动、爱劳动的人,如下页图2所示。

(一)劳动形态的改变

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推动劳动工具智能化发展,将人类从繁重、复杂的体力及脑力劳动中解脱,并孕育新的劳动形式。诸如,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导致大多数需要人工操作的岗位被取消,但是孕育出了许多新型劳动形式[9],如机器开发、管理和维护等。

(二)劳动教育内容的扩充

过去的劳动教育主要承担着生产者培训工作,为满足这一时代的社会需求,党和国家发布了系列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强调培养学生的农业、制造业等相关技能。随着服务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劳动形态的产生,传统的劳动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劳动需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必须加以扩充,以涵盖新劳动形态及所需的劳动技能与素养[10]。

在劳动技能培养上,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要以日常生活及生产、服务劳动为主要内容,要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同时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结合新时代产业、服务业的新形态,选择出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劳动素养培养上,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除了注重学生劳动价值观、精神的培养以外,还要注重劳动思维的培养,使其有创造性的劳动。

(三)劳动教育功能的叠加

劳动形态的改变、教育内容的扩充,势必会引起劳动教育的变革,劳动教育有了新的价值。过去的劳动教育注重技能培养,被当作是谋生的工具手段。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不是作为社会改造、生产、服务的工具,而是具有存在性的内在价值,是人们生存的状态。这种内在价值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思想品德等,而是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培养出新时代会劳动、热爱劳动的人[11],使劳动教育具有人性解放、现实批判和承认伦理的人性意义[12]。

四、劳动教育跨界融合的路径

在构建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时,首先要考虑到不同学段之间的纵向衔接,在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基础上,结合各个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其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与素养目标。第一,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好日常生活劳动;第二,生产和服务劳动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组织开设。例如,中小学可以使用传统工具、工艺,通过劳动技能竞赛、主题演讲等形式实施劳动项目,帮助学生更好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高校和职业学校要结合新业态、新形态,选择现代工农业和服务业项目,提高创新工作能力。

其次,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融合,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中融合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与思维。为实现其他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跨界融合,需要围绕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创设相应的劳动实践项目,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情境任务,经历劳动的过程,最终达到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目标。其中,劳动技能侧重劳动项目的学习成果,育人目标指向劳动技能的习得以及劳动作品的展示;劳动素养侧重于劳动项目的学习过程,育人目标指向劳动精神和观念的内化。依据育人目标的不同,可以将劳动教育项目划分为“感受体验”“技能训练”“探究学习”和“创新创作”等主体项目类型,分别指向不同的劳动教育活动和知识内容,同时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场所有着不同的要求[13]。

劳动项目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个的子活动,每一个子活动也都仅仅围绕这一项目主题,并指向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劳动教育活动要源于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且应尽可能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思维方式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以避免思维定式[14]。在设计劳动教育活动时,需要对现行课程中的各学科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劳动教育活动,保证劳动教育活动中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思维方式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此外,需要对劳动教育学科本体进行分析,将劳动价值意涵层面的知识融入到现行学科的课程教学当中,实现劳动教育能够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图3所示。

将劳动项目、劳动活动和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思维方式进行整合,形成知识模块,也就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同知识模块的整合就形成了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技能与素养目标及劳动教育课程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各个学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劳动技能与素养不同,将对应的知识模块进行整合就形成了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不同学段之间的劳动课程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由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段的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有从简单机械走向复杂、具有创造性,实现了不同学段的互通互联,促进一体化教学。同一学段内教育课程的学习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状态,灵活选择知识模块进行展开学习,以满足劳动教育在共性学习下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核心载体,劳动教育活动的单一性,严重阻碍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功能的实现,为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劳动技能与素养,要善于利用新兴技术,创新劳动教育的形态、整合劳动教育的资源。

(一)创新劳动教育形态

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既可以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涵,“还原”到其他学科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内容或者是思维方式等“应用”于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之中,为劳动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提供指导。如果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在传统课堂上进行融合,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应当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4D打印等技术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跨界融合提供新途径。

从价值意涵的跨界融合来看,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中包含诸多“勤俭尚劳”“珍惜劳动成果”“劳动创造文明”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内容。在此类学科知识教学时,要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涵“还原”于学科教学当中,实现价值意涵层面的融合。

虚拟现实、仿真、可视化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时、逼真的学习场景,学生可以基于跟踪定位、交互感应等设备,以自然行为与虚拟学习环境当中的物体进行交互。这些新兴技术在劳动教育当中的应用,可以将历史中“勞动创造文明”的过程重现、能够将语文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作的场景真实化,让学生耳、眼、鼻、手、脑并用,切实感受劳动带来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

从思维方式的跨界融合来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主要以训练学生思维为目的展开教学活动,如抽象思维、设计思维、逻辑思维等。这些学科思维来源于生产劳动,反过来又能指导生产劳动,将这些思维方式“渗透”于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劳动。4D打印技术以“做中学”“体验学习”等理论为指导,与劳动教育的思想不谋而合。让学习者的想象更加容易变为现实,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实践得到更好的培养及鼓励[15],可以创设一种新型的劳动教育形态:首先是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劳动实践活动主题;其次是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提出解决劳动问题的创意方案;最后是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得到完善,劳动技能与素养也得到培养,以满足新时代创造性劳动的需求。

(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是劳动教育课程整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基础保障。劳动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以及实践场地两部分,要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一方面要整合劳动教育的数字资源,以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拓宽实践场地,以解决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匮乏和劳动教育片面依赖学校教育的问题。

网络技术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催生了在线开放课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数字教学资源。将其用于劳动教育当中能够有效打破时空的局限性,随时随地开展劳动教育。例如,在疫情期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中小学生居家劳动指引及在线劳动教育课程、黑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劳动教育相关的系列微课、湖南省教育厅制作、发布了网络大课堂,课程覆盖各个学段,涵盖茶艺、手工、花艺、清洁、烹饪等多个领域,将厨房、客厅等变成了劳动教育课堂,将生活、经历等变成了劳动教育课程。此外,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真实的劳动教育实践情境,以支持因活动经费昂贵而无法开展的一些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例如,遥现技术通过综合运用虚拟现实、智能控制等技术,创建真实、自然的交互环境[16],将其应用于劳动教育,能够使偏远地区学校的学生在享受到优秀教师指导的同时,还能有亲身体验的劳动感受;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的劳动教育实训平台,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使得实践场地更为广泛,更好帮助学生通过时间活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领悟劳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使劳动教育更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例如,上海一小学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创设了“智慧厨房”,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能够在智慧厨房里学习烹饪并上传作品,与教师、家长进行互动交流[17]。

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劳动教育当中的应用,将劳动教育的场所由传统的课堂环境拓展到校外学习环境、由线下拓展到线上、由现实环境拓展到虚拟环境,整合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促进资源的开放共享,解决了劳动教育资源匮乏、劳动教育片面依赖学校教育等问题。

五、劳动教育活动模型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劳动教育走向跨界融合,有效解决了当前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被忽视、劳动教育片面依赖学校、缺乏专用师资和场地、课程构建不合理等问题。依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为不同学段的学生匹配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同一学段内,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灵活选择知识模块进行学习。因此,本研究在构建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继续构建劳动学习活动模型,为劳动教育活动的具体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经典的ADDIE教学设计模型的出现,教育领域关于教学活动模型的研究不断涌现,各个模型侧重点都有所区别,但是总体上都是以ADDIE模型为雏形,因此,本研究以ADDIE模型为基础,提出劳动学习活动模型。ADDIE模型将教学活动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这几部分,结合上文构建的课程体系,本研究从前端分析、活动设计、环境设计、评价设计这四个部分对劳动学习活动模型进行建构,如图4所示。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且都旨向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及综合育人价值的实现。前端分析是劳动学习活动实施的前提条件,为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全面部署;劳动活动的设计是劳动学习的有效载体;学习环境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创设劳动教育情境,为劳动学习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学习评价设计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展示等环节,为劳动学习活动提供了优化策略。

(一)前端分析提供全面部署

前端分析由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和知识模块分析三个部分组成。前端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选择适合学习者认知特点的知识模块进行展开学习。劳动教育是以实现本体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为总体目标,是宏观层次的,劳动活动、学习环境和学习评价的设计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但是宏观层次的目标需要将其细化,才能得以实现。学习目标分析将总体目标细化为具体子目标,以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思维和劳动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为载体。不同子目标对应着不同的知识模块,是劳动教育的起点与最终目的,为精准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全面部署;学习者分析是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特点、认知水平等特征进行分析,是从相应学段的劳动课程中选择知识模块的前提条件,由于学习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不同学习者对同一目标能力导向下的知识模块的学习顺序也会有所不同;知识模块分析是在学习目标分析和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知识模块进行展开学习,不同学习模块由不同的知识点和劳动活动组成,通过学习模块的分析,为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依据。

(二)活动设计提供核心载体

劳动教育活动是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载体,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需要一系列的劳动活动或任务来承载,设计时需要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思维方式。劳动活动的设计是在前端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知识模块对应的项目类型,选择不同的劳动活动形式,设计劳动教育子任务,以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感受体验型”的劳动教育项目往往通过间接经验来学习,主要目的是促使学习者达成勞动价值观的认同,常见的有实地参观劳动成果、体验“劳动创造文明”等活动形式,该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写作任务进行“输出”[18],通过参观感受、写作、展示、交流等子任务,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涵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劳动精神与价值;“创新创作型”的劳动教育项目通常将科技融入劳动,形成创新的劳动作品,常见的有基于3D打印的劳动活动形式,通过设计、3D建模、3D打印等子任务,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思维方式融入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训练型”的劳动教育项目需要进行实际操作来习得技能,如植物种植的劳动活动,通过翻地、除草、播种、育苗、施肥、采摘等子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农业种植的相关技能;“探究学习型”的劳动教育项目不仅强调劳动技能习得,还渗透思维培养,如探究植物生长与浇水量的关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假设、科学实验、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对比分析等子任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學习环境提供物质保障

学习环境是劳动教育落实目标、开展活动、精准评价等环节提供了基础保障。学习环境设计环节利用新兴技术创设劳动学习情境,为不同形式的劳动活动提供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再现“劳动教育创造文明”的场景,让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有真实的情感体验,促使达成价值认同;创客空间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开源硬件、3D打印机等设备,为3D打印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提供物质保障;物联网技术为农场铺设自动灌溉的水管网,在大棚内安装温度、湿度、风速、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及摄像头,借助这些技术装备远程实时获得环境数据和植物生长的信息,为劳动种植活动提供了真实的、智能化的学习情境;4D打印技术可以通过调节墙面缝隙,改变空气中的湿度、氧气浓度等,以转换室内的空气质量,在该环境中开展的智能打印活动,能根据学生的浇水量、浇水时间间隔的不同而生长或枯萎,为学生的劳动探究活动提供了支持[19]。跨界融合语境下的劳动教育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环境,而是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相结合,正式学习环境与非正式学习环境相结合的整合学习环境。在线学习平台、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了线上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家庭当中也有优秀教师指导,把卧室、客厅和厨房变成了劳动教育课堂,把经历和生活变成了劳动教育课程,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提供支持。不论哪种活动形式,都要依据学习者实际的学习情况动态调整,通过挖掘、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大数据,为师生提供及时反馈与智能引导。

(四)评价设计提供优化策略

评价设计是对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等全面评价,涉及劳动成果评价和劳动过程评价两个部分,综合评价结果为劳动教育优化提供了依据。劳动成果评价是对学生上传的作品,依据新颖程度、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判,以判断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劳动过程评价主要依据学习环境中的情境感知技术感知学生在劳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通过学生与同学、老师以及学习环境的交互情况,对学生团队协作等能力、劳动精神进行评价。通过劳动成果、劳动行为的交流共享,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同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等,为个性化劳动学习模块的选择、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

六、结语

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人才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他们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形成。因此,劳动教育必须从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注重新兴技术的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社会所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本研究全面分析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成因,把握劳动教育新时代内涵,提出了跨界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实际需求探索出劳动教育跨界融合的途径。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劳动学习活动的模型,为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依据。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将劳动学习活动模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验证模型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课程构建劳动教育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