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曼丽
(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海南儋州 571700)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服装技能比赛中,女西服合体两片袖结构的款式居多,合体两片袖的结构影响服装整体造型,研究女西服两片袖结构设计,是我们一直在攻克的技术难点。
女西服合体两片袖的袖制图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比例法、东华原型法等,综合各种方法优点,优化设计合体两片袖结构,是取得成效至关重要的技术方法,也是女西服造型的关键技术。
比例制图法是采用以分数为基数的制图法,以主要围度尺寸,按照既定的比例关系,推导其他部位尺寸的制图方法。
按照中职教育规范教学需要,采用国家规定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徐雅琴主编的《服装结构制图》(第五版),书中服装的袖子结构采用的是比例制图法。
2.1.1 袖结构受胸围和袖窿弧长影响
袖子结构脱离衣身袖笼进行绘制,采用胸围代入B/5-0.5 公式中。绘制袖斜线,取AH/2+0.3 cm(AH 袖窿弧长),可以确定袖山高。
2.1.2 袖身的结构侧重于直筒袖型
前袖侧弧线,在袖肘线上,前袖侧直线偏进1cm 取点,考虑了袖弯的特点,但是整体是直身型的。袖口大按照B/10+4cm,在下平线上由前袖侧直线量出。后袖侧弧线,取袖口大点与后袖侧直线和袖山高线的交点。
2.2.1 袖山高由袖笼风格确定
根据袖笼的风格确定袖山高。在袖山结构设计中,袖山高、袖山斜线长和袖肥三个因素相互制约,而袖山高是第一要素。袖山的风格有四种:宽松风格、较宽松风格、较贴体风格、贴体风格。比赛的服装风格属于较贴体的,所以两片袖的结构也是属于较贴体风格。较贴体风格的袖肥是0.2B-1 cm~0.2B+1 cm,袖肥固定为33 cm,袖山的高一般是15.8~17 cm。前袖山斜线为前AH-1.7+吃势量,后袖山斜线为后AH-1.4+吃势量。
图1 袖山前斜5°
图2 袖山头结构
2.2.2 袖口偏量影响袖身造型
在原型袖身结构设计中,在袖肘线EL 线与袖中线的交点处向袖口作一前偏量,称为袖口前偏量。其中直身袖袖口前偏量为0~1cm,较直身袖袖口偏量为1~2 cm,女装弯身袖袖口前偏量为2~3 cm,弯身袖符合比赛赛项标准要求。
成雍容、刘娟写的《男西服袖的结构设计探讨》中,提出袖子基本要素是圆度、角度、前斜和袖弯,这几个要素与比赛对合体两片袖结构造型要求是一致的。
圆度,是因为人体的肩峰是圆润的,所以袖山要有圆润、柔和、自然的感觉。袖山弧线比袖笼弧线长,这个长的量叫做缩缝量,通过缩缝量可以使袖子立体,袖山饱满圆润。角度是考虑人体手臂运动前后最大角度,前臂角度是19°,后臂角度是34°。前斜,人体胳膊是自然向前倾斜,合体袖子就要塑造袖子前倾的效果,在结构制图中取5°的斜度,可以符合胳膊的形态。
2.3.1 袖山设计前斜5°和角度
衣身袖笼中,绘制袖山的前斜5°,(如图1 所示);通过袖山顶点画袖子的角度,用臂围26/6,前臂宽度是臂围26/6,后臂宽度是臂围26/6+0.7,前后相差0.7 cm,连接袖肥线往上作的3 cm 水平线端点,形成袖山角度,(如图2 所示)。
2.3.2 袖口偏量大
根据已知袖长58 cm,画袖身的结构框架图。前后袖相差1.5 cm,袖肘是袖长2+2.5 cm,前袖偏量和后袖偏量的取值与前面两种方法的一样。一般女装的袖口偏量是2~3cm,男装的袖口偏量为3~4 cm,大赛的试题要求是袖子的造型为中性风格,中性风格的袖口偏量设计为3~4 cm。
按照比赛规格165/84A 要求,女装的胸围是92 cm,袖肥是32 cm 或者33 cm,如果按照比例公式制图法B/5~0.5,袖肥宽是17.9 cm,总袖肥是35.8 cm,比要求的多出了3.8 cm 或者2.8 cm,袖的造型显得肥大,不精致。原型法可以直接采用规格尺寸进行,控制袖肥比例。
比例法通过比例算数,画袖山弧线,脱离了袖窿的形态进行结构设计,而其他两种方法,在衣身袖窿的基础上进行考量设计,根据袖窿的风格配合适的袖山风格。
赛项的试题规格中胸围是92 cm,这个数据属于较贴体风格,我们的袖子结构不像比例法制图的直身袖,是弯袖、前倾的造型,符合人体形态与美观。
东华原型袖制图中,袖口的前偏量是从袖肘偏量,从人体工学来看,手臂自然下垂是前倾6°~7°,在制图上要前倾5°,那么从袖山开始就有前倾了。成雍容的男西服袖结构的制图方法考虑这个前倾的手臂的造型要求。为了让袖子趋于内旋,袖口的前偏量≦4 cm,不能超出前袖缝合线。
对袖子的美观要求促进袖子效果的改进,综合几种方法,以实践经验提出了两片袖结构的优化方法。
结合袖窿进行袖肥设计。复制衣身的袖窿以及袖山高,在绘制衣身袖窿时,袖前偏5°已经体现,按照规格要求的袖肥,确定袖窿和袖山的对应关系。
根据袖的角度,画袖山的前后宽度,用臂围26/6,前臂宽度是臂围26/6,后臂宽度是臂围26/6+0.7,前后相差0.7 cm。
在数据规定的情况下,从袖的内旋上,袖口偏量设计的数值接近男装风格3-4cm,一般我们取3.5 cm。
在结构设计中设计袖窿与袖山匹配对位点,能避免出现两个袖子装袖效果的不对称。袖山缝缩量需要考虑工艺的处理、袖山底与袖窿底的关系以及袖山的扣势。
4.4.1 工艺处理后增加的袖窿量
由于肩的前端肩峰与锁骨的连接起伏特点,对衣身的前肩线的部位进行拔烫处理,目的是让衣身有量可以贴合于肩的前端,这样拔烫出来的量,根据面料不同,一般是0.5~1cm,这使得袖窿弧长增加,所以,在绘制袖山斜线的过程中,势必要考虑整体缝缩量。
图3 圆装袖、泡泡袖两片袖袖山扣势效果
图4 两片袖结构图及制作效果图
4.4.2 袖山底与袖窿底的对应关系
缝缩量的分配,结合工艺的处理,对袖子的贴合造型非常重要。袖窿扣住袖片贴合衣身,前袖山底缩缝0.2 cm,后袖山底缝缩0.3 cm,袖山底与衣身袖窿形成咬合对应关系。
4.4.3 袖山扣势的呈现
前后袖山的扣势,可以让袖子非常贴合于衣身。袖山缝缩量的分配合理可呈现袖子的扣势,这个扣势形成包转的效果,使得袖子紧紧贴合衣身。(如图3 所示),无论是泡泡袖还是圆装袖的两片袖,合理分配缝缩量,形成袖子的美观贴合效果。
前后袖山弧线进行分段式缝缩量的分配设计。分配数据不是固定的,根据布料的特性有浮动,缝缩量是要进行分段式处理。结合多种方法的优点,根据实践效果,创新袖子结构设计,(如图4 所示)。
技能比赛的题库每年都有更新,无论款式怎么变化,女西服合体袖子结构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好两片袖结构,其他造型的变化也能迎刃而解。在探索中,综合各种方法利弊,根据实践效果不断调整优化,符合大赛造型要求,提升袖结构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