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博物馆的职能拓展
——日本学者相关研究及启示

2021-05-14 07:54
东南文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老龄化博物馆老年人

于 晖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北京 100005)

内容提要: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它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人口规划等方面的战略问题。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可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活动,充分运用老年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以发挥满足老年人的身心需要及振兴地方经济与文化的作用,这些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近年来,日本博物馆在适应老龄化社会方面有如下努力:开展适应老年人的活动,缓解社会医疗压力;搭建终身教育平台,增进老年人福祉;践行文化传承,激发地方活力。我国博物馆也应探索老龄化社会下博物馆的职能拓展,树立文化养老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该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尝试将博物馆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探寻博物馆新的职能和价值。片冈法子从社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角度探讨了大阪市立博物馆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1];朴燦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博物馆对无障碍设施的重视程度,指出在老龄化社会博物馆需要着重考虑老年观众的实际需求[2];守重信郎结合老龄化社会中大学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提出大学博物馆不仅有必要向公众广泛开放,而且应当聘请退休教职人员承担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3];工藤彰调研分析了岩手县北上市陆奥民俗村在服务老年观众方面的局限,认为采用通用化设计的电子信息系统对提升户外博物馆(Open Air Museum)的观众参观体验具有重要意义[4];佐久间大辅探讨了老龄化社会下博物馆如何妥善开展藏品征集工作,以及如何通过制定合理的藏品征集策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体系[5]。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博物馆之于老龄化社会的积极意义。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程度虽不及日本,但也已成为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预计到2025年,60周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亿人,届时我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6]。人们普遍意识到,解决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只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协同努力。鉴于中日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在养老的形式及思想观念上有许多共通点,本文从医疗、教育和经济三个方面介绍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学界带来借鉴及启示。

一、开展适老活动,缓解社会医疗压力

从缓解社会医疗压力角度看,在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博物馆最值得关注的是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援助。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性痴呆”,是认知功能障碍中最典型的一种病症。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性痴呆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性痴呆患病率为5.56%[7]。老年性痴呆患者为社会和个人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8]。鉴于老年性痴呆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学者在深入探究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及预防的同时,也积极尝试应用各种心理疗法改善患者在认知和情绪等方面的不良状况,包括支持性心理疗法、现实导向疗法、音乐疗法、怀旧疗法等[9]。其中,怀旧疗法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强烈关注。

日本博物馆界尝试通过“怀旧疗法”(reminis⁃cence therapy)帮助老年群体应对老年性痴呆。怀旧疗法由美国精神科医生罗布特·巴特勒(Robert N.Butl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10],并于80年代中期引入老年性痴呆护理之中[11]。人们逐渐将怀旧疗法作为应对抑郁症和痴呆症等慢性疾病的非药物治疗的补充手段,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相关研究证实,怀旧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日常行为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怀旧疗法的主要方法是利用能够唤起患者回忆的物件(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途径),促使患者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通过与他人讲述并分享自己的回忆,帮助患者增加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及对现有环境的适应能力[12]。与其他场所相比,博物馆尤其是收藏近当代物件的博物馆,在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爱知县北名古屋市(愛知県北名古屋市)利用昭和日常博物馆(昭和日常博物館)先行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怀旧疗法。昭和日常博物馆拥有众多昭和时代(1926—1989年)的生活用具和历史民俗资料。根据村田阳平的介绍,这些怀旧活动每周以不同的主题开展一次,通常会持续1小时(表一)[13]。参加活动的老年人(65岁以上)以10人为一组,大家围坐成圈,按规定的主题依次谈论自身经历,唤起其内心的记忆。期间,工作人员会使用包括印刷品(书、报纸、照片等)、旧式物件、感官刺激物(花草、果实、音乐)以及多媒体影像等各类“物品”,激起老年人对回忆的兴趣。昭和日常博物馆通过举办怀旧活动,将怀旧疗法与地域特色文化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便于老年人接受,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和认可。

表一// 昭和日常博物馆开展怀旧活动的主题

受昭和日常博物馆的影响,一批日本博物馆开始依托博物馆资源实施“怀旧疗法”。包括东京都北区飞鸟山博物馆(北区飛鳥山博物館)、岩手县远野市博物馆(遠野市立博物館)、富士县冰见市博物馆(氷見市立博物館)、长野县冈谷蚕丝博物馆(岡谷蚕糸博物館)等在内的博物馆,纷纷围绕本馆藏品面向市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怀旧活动。尽管各馆活动的主题相似,但由于藏品体现不同的地域风格,因此每个怀旧活动都拥有吸引公众参与的独特魅力。例如,冰见市博物馆借鉴昭和日常博物馆的经验,围绕本馆专题展览“冰见农户生活”(氷見の農家のくらし)开展针对市民的怀旧活动[14]。“冰见农户生活”展示了明治时代(1868—1912年)至20世纪50年代人们的服饰、食物、用具及住所,意在使公众感受此前时代(明治时代、大正时代和昭和时代)中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博物馆在借鉴北名古屋市经验的同时,还积极尝试通过减免门票、外借馆藏、举办研讨会等手段加强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援助。冈谷蚕丝博物馆面向老年人的怀旧活动主要有“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15]。“请进来”是邀请有养蚕经验的老年人到博物馆参加日常饲养活动,如喂食桑叶、清理蚕砂等。调查显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留下了“好怀念呀!”“想起了我小时候”“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温馨感”等留言[16]。可见养蚕这类需要亲自动手的活动不仅能够为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恢复带来积极影响,还能够唤起老年人对曾经过往的回忆、延缓痴呆症的发展。“走出去”是指将养蚕等此类主题活动带到养老院或社区中心等场所举办,此种形式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受众群体,将关爱带给更多的老年人。此外,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走出去”的活动中,还利用展现本地特色的老地图和老照片,邀请老人讲述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为博物馆留下了更多的口述史料。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所处的环境、使用的物品甚至表达的方式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那些被时代淘汰的种种可能正是他们精神所需要的,而博物馆恰恰是保存这些历史见证物的场所,老年人在这里可找到心灵的归属和慰藉。上述案例表明,博物馆通过挖掘自身潜力、灵活运用藏品以及与医疗、护理等机构密切合作,开展丰富的适老活动,能够有效为老年性痴呆患者乃至整个老年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以减轻社会养老及医疗压力。

二、搭建终身教育平台,增进老年人福祉

除了为老年人生理健康提供支持外,博物馆也是一个老年人实现终身学习[17]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素质普遍提高,老年人自身对求知和为社会作贡献的意愿愈加强烈。如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重新走进社会,增进与他人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是未来养老事业面临的新课题。

日本是亚洲最早引入和讨论终身教育理念的国家,并较早地明确了博物馆在终身教育理念中的角色。针对老年人终身学习的相关探讨,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已广泛开展,特别是在保罗·伦格兰德(Paul Lengrand)的终身教育理论传入日本后,本土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那须宗一认为老年人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满足家庭角色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作用[18];副田义也认为老年人终身学习的关键是要有效利用他们的赋闲时光[19];塚本哲人则认为老年人社会教育的意义在于老年人自身的人格形成,必须明确其与老年福祉的区别[20]。随着对老年人终身学习的讨论不断深入,学者逐渐达成普遍共识,即老年人的学习目的并非以增加技能为主,而是在于使他们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念并增加晚年生活的内涵与趣味。博物馆领域也相应加强了对终身教育理念的关注度。1988年7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重新对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展开评估,并改革了相应的机构,将原有的“社会教育局”调整为“终身学习局”,以满足国民对于终身学习的需求[21]。这为博物馆开展卓有成效的社会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千叶隆司强调,“市民学艺员制度”对于促进老年人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22]。学艺员(学芸員)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中负责“资料的收集、保管、展示及调查研究的专业职员”[23]。市民学艺员则指完成博物馆学艺员培训课程并参与协助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普通市民,其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作为博物馆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市民学艺员制度被认为是一个“为市民提供终身学习的系统”“对博物馆正式学艺员的补充”以及“博物馆与市民沟通交流的传播媒介”,主要承担三类工作:一是为观众讲解,二是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三是藏品整理及相关研究。以饭能市立博物馆(飯能市立博物館)为例,馆内的市民学艺员负责的项目有“馆校联合”“古籍整理”以及“麦作文化探索”[24]。博物馆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加深了市民对本地区文化的认识,并能够积极用于今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

对于老年人来说,市民学艺员制度的魅力在于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求知欲望,还能够满足老年人与他人交流的诉求。相关研究表明,多数老年人加入市民学艺员的目的是“获取新的知识”以及“和更多的人交流”。对于成为市民学艺员之后产生的心态变化,回答包括“开始关注包括历史在内的地域文化魅力”“想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也能夸一夸家乡特色之处了”等。而对于交流的期待,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感受到了与人交流的充实感和满足感,特别是在为小学生组织活动后,每个孩子都会写一篇活动感想寄给博物馆,这些文章是对老年人的最大鼓励,他们由此感受到了参加活动的意义以及人生价值的延续。可见,通过加入市民学艺员队伍,老年人不仅得到了学习的机会,还与他人建立新的交流环境,创造了有价值的“第二人生”。研究还意外发现,老年人在身体机能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大部分人都感到体力得到了增强[25]。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市民学艺员的活动形式也包括不少的户外活动有关,例如在考古遗址开展的讲座、导游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有时也会进行一些需要锻炼肌肉和耐力的活动,比如饭能市的麦作文化探索。

老年人终身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各类活动使他们与周围人群建立朋友或伙伴关系,从而增加更多社会参与的可能[26]。因此,获取知识虽然是大多数教育的目的,但是老年群体显然更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而非结果,市民学艺员对于老年人终身学习的促进恰恰印证了这一观点。作为以教育为重要目标的机构,博物馆显然不能以单纯地知识获取来服务老年观众,如何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与大目标下,提升老年观众的参与感、加强互动关系,是博物馆应对老年问题、服务老年群体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三、践行文化传承,激发地方活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为了缓和长期的经济低迷、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等种种社会矛盾,多年来日本政府积极推行“地方振兴”(地域活性化)政策,谋求地区均衡发展。所谓地方振兴(local revitalization),是指一个地区为了“改善地区收支状况、吸引人口迁入、增加地区内以及地区之间的交流”[27]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榎并利博等人将其定义为“为本地区带来经济或非经济效益的举措”[28],同时将创造经济效益的举措称为“地方经济振兴”(地域経済活性化),将创造非经济效益的举措称为“地方交流振兴”(地域交流活性化),以示区分。值得强调的是,“地方交流振兴”同样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关键举措,地域博物馆在地方振兴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出现了一批以表现本地历史、文化、自然科学、居民生活为主的地域博物馆(地域志向型博物館)。与国立大型博物馆不同,被认为日本博物馆“第三世代”[29]的地域博物馆致力于讲述地方文明史、提升居民文化素质、保护当地自然及人文环境。在日本地方行政部门眼中,地域博物馆是能够带动地方发展的媒介之一,与地方发展计划关系密切。从知识共有的角度来看,地域博物馆能够实现地域文化的普及,加深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知识共享与文化创新。内桶诚二、菅根幸裕、石仓孝祐等学者均认为,地域博物馆在打造特色地域文化、实现知识共享、推进地方活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地位[30]。

地域博物馆强调构建博物馆与公众的双向关系。公众不再是单纯的受众群体,而是要主动与博物馆合作、共同参与地区文化建设。对于老年人,千叶隆司认为博物馆应当主动接纳老年人,汲取他们的知识与经验,搭建更多可供他们发挥余热的舞台,如此一来,当地居民就得到更广泛且深入了解地区传统文化的机会,并能够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1]。仍以前文提到的冈谷蚕丝博物馆为例,冈谷市曾是日本的丝织业中心,很多人都有采桑、养蚕和缫丝的经历。对于博物馆来说,开展养蚕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帮助老年人回忆过去,也是为了留存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有的看到蚕就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经验,包括蚕的饲养密度、按月龄喂蚕的方法等;有的在采桑过程中熟练运用指尖摘取桑叶,并向博物馆工作人员传授其中的技巧;有的则会展示他们的缫丝技术,就像当年在缫丝厂一样严谨认真。这些经验和技术对于博物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非物质资料。

老年人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在与后代交流沟通方面无疑要比实物或文字更有优势。特别是在文化传承方面,老年人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大阪市立居住文化博物馆(大阪市立住まいのミュージアム)的案例即从这一角度阐释了博物馆利用老年人的知识对于地区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传统居住文化体验”作为当地馆校合作的项目,旨在让学生了解日本传统住宅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习俗。老年志愿者在活动策划中扮演“知识宝库”的角色,负责为活动提供指导和建议,特别是一些手工内容(如竹细工等,表二)更是需要他们向工作人员传授经验和技巧。新谷昭夫在谈到此项活动时指出,虽然近年来本地很多学校也开始重视传统居住文化的传承,但是面向中小学生的相关活动不易开展,一方面是由于城市中很难找到体验的场所,另一方面是因为与当代年轻人分享这些远离人们生活的文化确实非常困难[32]。而博物馆在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众多的实物收藏使其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参与此项工作的老年人凭借他们丰富的阅历和细腻的感情,使得交流更加顺畅和有效,实现了地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表二// 大阪市立居住文化博物馆开展“传统居住文化体验”活动内容

可以说,老年人在历史上曾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存在,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难以被取代,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术是本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代表着传统,青年人象征着创新,二者之间往往因为彼此难以相互理解而产生抱怨甚至矛盾。以老年人和青年人为主要参与者的博物馆活动,不仅使传统的文化与技艺得以延续,也使得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彼此理解和信任,增加地区生活的和谐指数。这种精神层面的有本有源,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的社会压力,从而展现出地区幸福和谐的外化形象,在刺激旅游消费的同时也吸引外来人口迁入,最终实现增强地区发展活力的目的。基于此,博物馆应当充分利用老年人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增进青老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为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传承注入更多的活力。

四、日本学界的探索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近年来关于老年观众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学界密切关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博物馆的价值和责任[33],但客观来讲,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概念性的探索,并未对博物馆工作的实际开展给予方向上的指引。究其原因,一方面,整个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不足,导致博物馆常常忽视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从老年人自身来说,他们参观博物馆意愿并不强烈,很多博物馆的老年观众占比率极低,直接导致少有博物馆策划以老年人为主要受众的活动。

对于国内博物馆来说,如何在老龄化社会进程中拓展博物馆职能,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是新形势下应着重研究的课题。

首先,博物馆应树立文化养老的社会责任意识。所谓文化养老是指在充分肯定物质养老基础保障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借助文化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关爱、情感慰藉和道德支持[34]的养老理念。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老年人较之年轻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悲观的负面情绪,其根源不仅在于老年人对家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而导致的家庭供需关系被打破,还与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急速萎缩有很大关联。主观幸福感的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是否满足和目标是否实现,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个体选择不同的目标,只有当个体选择的目标能够获得其文化或亚文化较高评价时,目标的实现才会提升主观幸福感[35]。因此,我们在积极呼吁子女与老年人建立更频繁的良性沟通关系之余,也不应忽视社会与文化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文化作为社会群体共同的智慧成果,对个体具有极强的增强归属感的作用,并且这种归属感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老年人可以借此获得更加庞大而稳定的群体关系。同时,在了解、参与、认同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老年人非常容易重新获得自我能力的认可及社会的认同,找回自尊和自我价值,增强主观幸福感。从这一角度来说,老年人对文化养老的需求广泛且迫切,然而我国当前社会对文化养老的意识仍十分薄弱,相应的养老体制建设不健全,如此现状严重制约着未来文化养老事业的发展。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在当代已经远非一般意义的收藏、保护、研究古物的机构或展览的场所,而是一个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公众文化教育机构[36]。文化养老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将文化以更便捷有利的形式提供给老年人,使文化直接服务于社会需求,以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增强群体幸福感,这是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责无旁贷的社会使命。

其次,博物馆要将社会责任意识作用在指导实践之中,特别是要为老年人提供发挥自身优势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正如前文所述,博物馆与老年人存在着一种双向的关系。就当前现状而言,国内博物馆已经开始注意到为老年群体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意义和价值[37],但对于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利用老年群体的自身优势为社会公众服务,学界鲜有深入研究,相关实践更是寥寥无几。诚然,受客观因素影响,国内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大多以老年人为主,但各馆极少依据不同人群(儿童志愿者、成年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的特色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和使用。例如,博物馆能否降低老年人加入志愿服务的门槛,即不再强调个人原有的文化底蕴,以此创造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参与机会;博物馆能否针对老年成员设立研究项目,以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交流乃至形成一类“共同体”;博物馆能否有意识地收集老年成员对于文化的理解并记录、归纳和整理,从而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传承下去;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国内博物馆更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它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和人口规划等方面的战略问题。来自日本博物馆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社会公益机构,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活动,运用老年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以发挥满足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及振兴地方经济与文化的作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这些措施虽因中日两国体制不同而存在些许局限,但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博物馆之举仍对我国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老龄化博物馆老年人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博物馆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