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背景下开放学校建设的思考

2021-05-13 08:23贺永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庭

摘   要

青少年的成长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教育要取得最大合力,需要三种教育相互协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学校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与家庭和社会协同,开展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并引领提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开放学校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国家和学校长久努力逐步推进,不断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关键词

开放学校  家校社协同  协同育人

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孩子的教育上负有共同责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发展中,学校教育应该发挥引领的作用。推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学校无疑是一个最有效的切入点。

一、开放学校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向家庭、社会开放,与家庭、社会结成伙伴关系,打开校门办学,已经成为教育发达国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策略。胡森就认为,学校应该与其他社会机构相互协调与紧密结合[1]。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之所以成为各国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有限的空间和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合作。学校资源的有限性首先是人力资源,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家庭和社会的人力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寻求学生家长和社会支持,由学生家长或社会专业人士承担相应教育教学任务,既解放了学校教师,还使得学生得到更为专业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资源的有限性还体现在学校空间,学校不可能把所需要的教育都在学校范围完成,除了学校书本知识以外,学生还需要到校外相关场所开展社会实践,学校需要与校外的相关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以便于开展相关工作。

2.全方位育人的需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需要相互协同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空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在学生发展的某些阶段,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还会超过学校教育。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合作,有利于带动家长和社会重视学生的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避免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孤军奋战。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校教师具有教育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教育规律,理性开展教育工作,而家长和社会人员未经过教师专业培训,只是凭经验,容易出现教育问题。学校应统一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发挥教育专业人员的专长,引领家长和社会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做好,只有在学校的引领下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需要

学校教育应该怎么开展,不同的群体站在各自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与诉求,学校管理由学校一方主导,家长只能配合与支持,没有发言权,这使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很难形成教育共识,产生教育合力。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如果出现错误的决策和做法,家长和社会虽然不能明确反对,但在私底下也会抵制;有时学校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在没有得到家长和社会充分理解的时候,家长和社会也会把它当做错误的做法而加以抵制。只有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多方沟通,才能形成教育共识,学校、家庭与社会向着同一个目标,从而产生教育合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所以,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协同育人是学校民主化管理的需要。

二、开放学校建设的内容

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是整合资源,取得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放学校建设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学校向家长和社会开放

(1)开放学校治理

家长与社会参与中小学治理是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作法。日本面对学校、家庭与社区的隔离而提出的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得到广泛的赞同。2004年6月,日本地方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修订《地方教育行政的组织及运营的相关法律》时提出在公立学校设立“学校运营协议会”协助学校运营,对学校的运营和管理提出建议。学校运营协议会成员包括校长、教职员工、地方教育委员会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等[2]。家长与社会人士通过学校运营协议会参与到学校的治理中。香港官立中小学实行学校管理委员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九龙塘官立小学的学校管理委员包括学校管理委员会主席、校长、教师代表2名、家长代表2名、校友会代表1名及社会人士2名。美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成员包括家长和社区代表。英国实行学校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管理委员会包括不少于2名家长代表、不少于2名社区代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代表[3]。

家长与社会参与中小学治理是家长、社会支持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家长与社会支持学校发展需要权责对等,要让家长与社会参与,必然就须要给予家长与社会适当的发言权,参与学校治理是家长和社会行使权利的制度保障,家长与社会参与学校治理,有助于与学校取得共识,协助学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2)开放学校教育

学校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很多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学校教师无法提供专业的知识讲解,如消防、卫生等,专业的事应该交由专业的人来做,学校可以利用家庭与社会资源开展学校难以提供的教育。香港的九龙塘小学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教育,请消防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讲解防火、救护知识,请天文台人员讲解气候变化知识,请联合国儿基会人士讲解儿童权力,还邀请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为学生讲解STEM相关学科知识,学校与众多政府组织、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一起,通过丰富多彩的讲座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开放学校活动

学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加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如家长学生面对面、亲子活动等。同时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一些大型活动如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活动、元旦庆祝活动等,只靠学校教职工难以完成,学校可以请家长自愿报名维持活动秩序和提供服务。既可以减轻学校举办活动的压力,同时家长与教师一同组织活动还可以增进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家长对学校的理解。

(4)开放校外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学校组织的教育,并非只在学校内进行的教育,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常常须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各种场所开展教育,如带领学生进入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和名胜古迹等接受爱国教育和中国文化传统教育,须要带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培养其关爱他人的美德。学校要开展此类实践活动就需要与社会机构合作,学校只须要制定计划,具体组织可以委托相关的社会专业机构开展。

校外教育容易发生事故,很多学校因噎废食,担心出安全事故,因而取消了以前经常組织开展的春游、秋游等校外活动,尽管部分家长可以自己带孩子去春游和秋游,但不能保证所有家长都有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去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所以,学校组织校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在组织校外活动时可以请家长参与活动组织,共同做好活动的安全保障。

2.学校要担负起引导家长和协助社会育人的责任

学校不仅要做好学校教育,还要通过帮助家庭和社会做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三育并举,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1)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家长教育孩子需要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不是只凭经验就可以做好的,抚育后代是父母重要责任,但是许多家长并没有做好教育子女的准备,所以须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教育能力。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中小学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辅导室等组织和机构加强对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开展家庭教育咨询。

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学校为了学生的发展也都非常重视家长的教育。学校成立相关的组织,如家长教师联合会(PTA)、家长教师学生联合会(PTSA),通过这些组织针对学生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家长教育。香港九龙塘小学在2018-2019学年通过“家长学堂”为家长举办了10次讲座,内容涉及如何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培养孩子专注能力、如何做抬头的孩子(针对低头看手机)、如何正向管教孩子、如何帮助孩子找寻人生目标、家长如何进行压力管理等主题。

(2)协助社区开展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除了在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教育外,还在很多社会教育机构和场所接受教育,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学校要走进社区,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向社会教育机构派驻老师,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提升社区育人环境。以各地的图书馆为例,多数城市的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可以加强与图书馆的联系,积极开展阅读指导、科普讲解等活动。

三、开放学校建设的困难与策略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相对于学校独自开展学校教育来说面临更多的挑战,学校关起门办教育,只须要管理好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就行了,打开校门办学须要处理好学校与家长、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对学校来说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1.开放学校建设的困难

打开校门办学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学校打开校门办学,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学校是否愿意和能不能组织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否愿意和能不能引领家庭和社会做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时面临家庭与社会愿不愿意、能不能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

(1)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最大的阻力来自应试教育现状。通过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学校和教师因此不得不回应人们的需求,当学校和教师把考试成绩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时,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学生的考试需要上,难以有时间和精力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外活动,可以有效地减少花在考试知识的学习时间,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2)学校和教师意愿与能力的影响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对学校提出新的挑战,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原来的学校管理主要是实现上传下达,现在须要平行联系家长与社会,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以前教师只需要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现在教师要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还要深入社区和社会教育机构,协同开展社会教育,无疑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的教师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能不能胜任新的工作会影响到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效果。

(3)家庭和社会的合作意愿的影响

学校协同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学校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强行摊派,逼迫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强迫家长与社区和社会教育机构接受学校的指导,需要家长、社区和社会教育机构相关人员具有协同育人的意识。目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开展教育时联系沟通少,家长与社区参与学校教育意识还比较淡薄,家长和社会也很少介入学校教育。

2.开放学校建设推进策略

开放学校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政府和学校不断努力,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推进

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教育体系的建构最大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4]政府有责任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积极推进开放学校建设。

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学校与家庭和社会育人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从其他国家建设开放学校的经验来看,都是有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推动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协同完成学生教育。为加强合作献计献策,2000年社区与家长辅助学校咨询理事会发布的《与教育密切相关者所应尽的职责》对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提出了相关的要求[5]。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规明确家庭和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使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时有据可依,提高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成效。

提供必要的经费。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会增加学校运营成本,如请家长和社会其他领域专业人员到学校做讲座,需要支付一定的讲座费,完全建立在自愿支持基础上的合作难以持久。学校无论是请专家还是由学校教师开设家长学堂或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也需要支付一定的酬劳。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为学校开展与家庭和社会的协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学校需要把活动开展情况与经费使用进行汇报,通过项目运行方式推动学校打开校门,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

作为学校考核内容。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作为学校考核的依据,淡化学生成绩在学校评价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引导学校重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家庭和社会合作,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学校教师积极转型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须要从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变为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教育需要从依靠学校和教师转变为依靠整个社会的资源,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学校组织变革。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首先要进行组织的变革,使学校从传统的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系统,学校组织系统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学校的管理效能。在封闭的学习组织系统里,学校教职工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往往看不到学校须要改进之处,吸收家长与社会代表参与学校治理,可以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观念,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保持活力。充分发挥家长和社会代表参与学校治理的作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校长角色转变。开放学校建设,使得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尤其是校长,在封闭办学的情况下,校长的角色主要是政策的执行者,所起最重要的作用是上传下达,沟通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校长的角色,校长增加了协调者的角色,须要更多地与家长和社会教育机构交流沟通。校长还成为资源的整合者,校长对资源的利用不再局限在学校内,不再只有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可以积极地整合家长和社会资源用于学生的教育。开放办学环境下杰出的校长是会整合资源的校长,校长整合资源的能力越强,学校就会办得越好,学生得到的教育就越好。

教师能力提升。开放的人才培养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能力都提出新的挑战,以前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教好书,主要与学生交往,现在教师不仅要自己做好教育工作,还要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进行指导,要指导家庭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家庭教育的知识和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为适应新的需要,学校要对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进行提升,在教师培训中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丈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客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06-107.

[2] 姚舜,张德伟.日本区域教育发展模式管窥——以社區学校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5(05):97-107.

[3] 程晋宽.美、英、日中小学学校管理体制的比较[J].教育视界,2018(06):4-7.

[4]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

[5] 霍利婷,黄河清.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和谐教育——新加坡“教育合作伙伴”概念引介[J].外国教育研究,2008(12):73-76.

[作者:贺永平(1974-),男,四川宜宾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武磊磊】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家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家庭“煮”夫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协同进化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