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从哪来(观察家)

2021-05-13 06:18谢茂松
环球时报 2021-05-13
关键词:骨气底气中华文明

谢茂松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杂志的回信中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由此引发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三个问题,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是什么、从何而来、将如何发挥作用。

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的侵略及其背后的西方文明的侵略,面临着文明困境、国家困境、社会困境的三重困境,也就产生了中国人的自信心所显示的骨气、底气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决了国家困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人民解放战争通过最广泛的社会组织动员方式,同时进行了一场社会革命,其中的关键就是党组织所发挥的高度组织力、凝聚力,中国共产党深深地融入中国社会。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国家就要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彻底解决社会困境,这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解决中华民族“富起来”的问题。

当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第二个百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同时也以社会主义的方式解决现代化产生的问题。党与人民结合为一体、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将塑造新文明,这就是对于近代以来文明困境的克服。

中国人的底气,根本上来自于五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是唯一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其背后必有“可大可久之道”。大国必须有历史,必须经历起落。中华文明从春秋开始在历史上经历过一次次挑战,每次都能衰而复兴。这养成了中国深厚的历史忧患意识以及在忧患中锻炼出来的奋斗精神。这是中国人的底气之一。

可大可久之道在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及其精神上,落实为政治层面的士大夫政治及其精神,在社会层面的宗族、家庭等宗法制度及其为了子孙后代的牺牲精神。二者联结为家国一体的意识,并凝聚为传统农业文明的举国体制,从而以最广大的组织动员来应对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这是中国人的底气之二。

中华文明史所形成的“中国之为中国”的文明秩序、文明意识,造就了中华文明的文明内聚力以及民族凝聚力,这就是对于中华文明的信心之所在。由于文明内聚力足够强大,才能使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自觉接受、同化于中华文明,形成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的内部动力是中国人的底气之三。与中华文明独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时存在的,是对外来文明学习借鉴的精神,而这种学习是以我为主的,这是中国人的底气之四。

中国人的底气不仅存在于传统中国,还在于古今一体的现代中国。中国人的底气之五,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过程中,所形成的党与人民紧密一体的关系。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最广大民众的组织动员才使得党办成了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三件大事。所谓“气”由“志”而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形成的底气离不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中国人的骨气体现在对于内外敌人不屈不挠的态度上。骨气之“气”也来自于“志”,这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具有的历史责任感与奋斗精神。

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从何而来?骨气、底气之精神不是抽象的,是从大历史中来,从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中来。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最终将合而为一,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的要义所在。骨气和底气来自于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中华文明。▲

(作者是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骨气底气中华文明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朽木颂
说算筹
才华与底气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拓展延伸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底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