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郑芳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剖宫产现己成为解决产科某些并发症以及难产的有效手段,对于挽救难产产妇及围产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剖宫产为一种创伤性的操作,术中一部分身体的暴露、麻醉的影响、术中失血以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并发症。剖宫产手术中产妇出现低温现象非常普遍,研究发现[1]剖宫产围术期低温发生率高达50%-70%,尤其是手术失血患者最为多见。剖宫产术中患者的体温变化是决定手术是否成功以及术后恢复快慢的一项重要决定因素,故对术中出现的低体温进行保温护理显得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2],体温低会对免疫功能及凝血机制造成一定的影响,增加术中伤口感染几率以及出血量。因此,寻找积极有效的保温措施对控制剖宫产围术期低体温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观察术中综合体温保护护理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入院剖宫产的产妇128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64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3-29(26.13±2.15)岁,身高152-163(155.71±2.97)cm,体重61-79(70.55±8.46)kg,体 温36.3-37.4(37.13±0.17)℃;观 察组年龄22-29(26.33±2.35)岁,身高151-163(155.60±3.11)cm,体重61-79(71.21±8.04)kg,体温36.3-37.4(37.15±0.17)℃。两组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体温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 采用常规保温方式在手术恒温床上进行剖宫产手术,维持手术室温度22.5~25.5℃,湿度40%~50%;术中静脉输注的液体、腹腔冲洗液、皮肤消毒液以及纱布等均为室温状态。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保温保护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产妇进入手术室前尽量减少暴露产妇并用棉被遮盖严实,进入手术室前30min通知工作人员将室温调至26~28℃,在麻醉和手术消毒前的间隙时间用棉被覆盖产妇四肢,手术开始后再将室温调整为手术室温度23℃;②术中采用的静脉输注液、腹腔冲洗液及皮肤消毒液均用加温装置预热至人体适温即37~38℃,术中使用的纱布用40℃的温盐水浸泡;③手术时产妇身下铺设循环水变温毯维持体温恒定,产妇四肢用充气式保温毯覆盖,头部用棉垫包裹,尽量减少身体的热量丢失。
(1)比较两组产妇的体温(入室、切皮、手术20 min、手术40 min和手术结束时产妇的体温情况);(2)产妇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一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计算,以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以P<0.05判定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两组产妇麻醉前(入室、切皮)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20min、手术40min和手术结束时产妇的口腔温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术前PT、APTT、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D-dimer、FIB、PAG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维持恒定的体温对于保证人体生命新陈代谢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保证正常生命活动的一项重要条件。在剖宫产手术中出现低体温的相关因素有多种,比如产妇的心理因素[3]、麻醉作用[4]以及手术过程产生的其他各种各样因素等等。有的产妇对剖宫产手术不够了解,加上初次分娩,难免会出现焦虑、紧张的心理情绪,从而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导致体温下降。术前采取的硬膜外麻醉也会导致体温下降,研究显示[4]麻醉剂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产热跟不上,体温散失,进而导致体温下降。手术过程的其他因素也会引起体温下降[5],比如对消毒液消毒体表皮肤会使一部分热能散失,尤其在冬天,手术过程中大范围的皮肤暴露、术中输入的低温液体、腹腔液的冲洗以及湿纱布的使用会使体内的热能散失,体温下降更加明显。本研究采用综合保温保护护理的方法来避免这些因素,从而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将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比较,分别测量产妇在入室、切皮、手术20 min、手术4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口腔温度,结果显示两组产妇术前体温无明显差异,观察组产妇手术后的体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产妇围术期体温的比较(℃,±s)
表1 两组产妇围术期体温的比较(℃,±s)
组别 n 入室 切皮 手术20min 手术40min 手术结束观察组 64 37.13±0.17 37.03±0.15 36.13±0.87 36.03±0.17 35.66±0.09对照组 64 37.15±0.17 37.13±0.16 37.11±0.23 37.08±0.15 37.08±0.12 t 0.761 19.883 17.005 17.773 20.256 P>0.05 >0.05 <0.001 <0.001 <0.001
表2 两组产妇术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产妇术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n PT(s) APTT(s) TT(s) D-dimer(g/L) FIB(mg/L) PAGT(%)观察组 64 13.25±1.22 30.03±4.75 15.89±0.83 1797.03±169.37 2.39±0.72 60.78±8.01对照组 64 11.75±0.58 27.14±4.56 13.19±0.74 2219.45±177.54 3.08±0.39 69.77±8.85 t 11.496 2.095 19.125 22.354 19.89 6.779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此外,剖宫产手术低体温也会影响产妇的凝血功能,原因是长时间的低温容易拮抗肝功及肾功,影响麻醉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抑制凝血因子活性,诱发凝血功能障碍[6]。有研究显示[7]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一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等,临床上可根据其数值的大小预测血栓形成的风险。本研究采用综合体温护理来预防术中低温进而防止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观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一二聚体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观察组术前PT,APTT,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D-dimer,FIB,PAG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剖宫产手术低温的产妇较正常体温产妇的凝血功能降低,进而加大术后出血的风险。综合保温护理措施更有助于将产妇体温维持在恒定状态,降低术中低温发生率,减少出血量的发生,保障产妇的凝血功能正常。我们临床工作人员应与产妇共同努力,尽可能避免低体温的发生,提前做好保温准备或保温措施。综上所述,采用综合保温保护护理措施更有助于维持剖宫产产妇的体温恒定,减少术中出血量,防止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也能降低低温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提高产妇恢复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