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感觉阈值在1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2021-05-13 02:24吕圣龙刘赞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5期
关键词:髓鞘神经病神经功能

吕圣龙,刘赞华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南京 213000)

0 引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症状的出现迟于病理改变,因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神经功能检测发现60%-90%的患者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但30%-40%的患者无自觉症状[2]。新近出现的NeurometerCPT/C神经测量技术可以客观定量评价小神经纤维功能状况,选择性兴奋小纤维神经,是目前唯一一种可全面评价感觉神经纤维(包括有髓、无髓纤维)功能的非侵袭性、操作简单的新的电生理检测方法,能够定量的测定感觉神经受损程度,评价和观察神经功能的完整性[3-5]。本研究对50位1型糖尿病患CPT检测,旨在为评估其在1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早期诊断价值,以便及时预防和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的T1DM患者50例,所有患者按1999年WHO标准确诊为1型糖尿病。DPN诊断符合中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6]。排除标准:其他病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包括药物或毒物中毒、结缔组织病、代谢疾病或遗传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 所有患者均未接受影响神经功能的药物治疗。本研究经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采集年龄、性别、病程、血压、吸烟史、是否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数据。研究对象空腹至少8 h以上,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PG、血脂、血清胱抑素C; 采用Bio-Rad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以高压液相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用尿白蛋白测定试剂盒及肌酐测定试剂盒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

1.2.2 神经电生理检查

应用丹麦Medtronic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皮温30℃左右,室温25℃,室内环境安静,分别测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1.2.3 CPT检测

应用美国Neurotron公司生产的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neurometer),在患者处于完全放松状态,室温约(24±1)℃,由同一位操作者分别选择双手食指、双足拇趾为测试点,检测正中神经、腓肠神经功能。每个测试点分别测试2000Hz、250 Hz、5 Hz时电流感觉阈值(CPT),2000Hz、250 Hz、5 Hz电流分别对Aβ粗有髓神经纤维、Aδ类细有髓神经纤维和C类无髓神经纤维进行恒流正弦波电刺激。

表1 非DPN组与DPN组有关临床资料对比(±s)

表1 非DPN组与DPN组有关临床资料对比(±s)

注:BMI:体重指数;HbA1c:糖化血红蛋白;FPG :空腹血糖;TC:总胆固醇;TG :甘油三酯;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非DPN组(n=28)DPN组(n=22) P值性别(男/女) 14/14 14/8年龄(岁) 56.3±12.4 59.1±10.8 0.58高血压病史(n,%) 20(71.4) 17(77.3) 0.62 BMI(kg/m2) 24.8±3.3 24.6±3.3 0.33病程(年) 6.38±5.50 7.18±6.05 0.02吸烟史(n,%) 20(71.4) 16(72.7) 0.43 HbA1c(%) 8.17±2.33 8.78±2.31 0.04 FPG(mmol/L) 8.95±3.75 10.80±4.22 0.00 TG(mmol/L) 2.1±1.8 2.3±1.5 0.73 TC(mmol/L) 4.73±1.12 4.89±1.12 0.21 HDL-C(mmol/L) 1.22±0.42 1.28±0.45 0.39 LDL-C(mmol/L) 2.67±0.60 2.85±0.84 0.88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mg/mmolL) 3.1±0.5 4.4±0.8 0.88 DR(mmol/L) 5(17.9) 6(27.3) 0.01血清胱抑素C(mmol/L) 2.84±0.87 3.25±1.01 0.03

1.2.4 10g尼龙丝试验[6]

患者取仰卧位行10 g尼龙丝压力觉检查,将尼龙丝垂直于测试处皮肤(双足拇趾以及第1、第4跖掌面),施压使尼龙丝弯曲约1 cm,持续1~2 s,患者闭眼回答是否感觉到单丝刺激,每个部位各测试3次,如2次以上回答错误则视为异常。检查时需避开胼胝及溃疡部位,测定下一点前需暂停2~3 s。

1.2.5 密西根神经病变筛选表(MNSI)[7]包括

足外观、踝反射及大脚趾震动觉评分。足外观:正常0分,不正常1分(畸形、干燥、胼胝、感染、开裂),若有溃疡再加1分。踝反射和大脚趾震动觉分别为:正常0分,减退0.5分,消失1分。MNSI>2分为异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具体数目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经正态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后,两独立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中国DPN诊疗规范”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并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比较

研究共纳入5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8.1±9.7)岁。DPN发生率为44%,其中DPN组22例,非DPN组28例。DPN组糖尿病病程、HbA1c、FPG、血清胱抑素C及DR发生率均高于非DPN组(P<0.05)(表1)。

2.2 CPT与NCV、MNSI量表的相关性分析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PT 2000、250以及5 Hz值与神经传导速度(NCV)呈负相关(r=-0.360、-0.142、-0.581,P<0.01); CPT 2000、5Hz值与MNSI分数呈正相关(r=0.135、0.189,P<0.05)(表2)。

表2 CPT与NCV、MNSI量表的相关性分析(r)

2.3 CPT、10 g尼龙丝试验、MNSI量表、NCV 检查对DPN的诊断价值比较

用AUC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AUC值越大,诊断准确性越高。CPT 2000、250、5 Hz,10 g尼龙丝试验,MNSI量 表,以 及NCV检 查 的AUC分 别 为0.876、0.783、0.706、0.768、0.793、0.846,其中,CPT 2000 Hz诊断DPN的敏感性最高为77.14%,而NCV特异性最高为95.84%(表3)。

表3 不同检查方法对DPN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1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多数为神经内膜病变继发性出血、缺氧所致,常表现为节段性脱髓鞘、轴索变性、神经滋养血管硬化、后根神经细胞萎缩,从而表现其神经功能障碍。由于其起病隐匿,无明显的症状或缺乏阳性体征,因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临床诊断率较低。既往我们的研究发现电流感觉阈值(CPT)可以早期发现T1DM患者周围神经受损[8],能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证据,此次我们横向评估CPT、10 g尼龙丝试验、密西根神经病变筛选表(MNSI),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NCV)的对DPN的诊断价值。

既往国外Tesfaye[9-10]等研究发现病程长短、血糖控制欠佳、吸烟等与DPN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降低糖尿病性神经病的发生率。本研究中,DPN组病程、HbAlc及FPG水平、血清胱抑素C以及DR的发生率均高于非DPN组,这一结果提示,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需特别关注年龄大且有吸烟史的T1DM患者,其发生DPN的概率更高。既往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现胱抑素C较正常人高,胱抑素C作为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其与组织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同型半胱氨酸等相互作用,参与了糖尿病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的病理过程,具体相应机制尚待研究。David M等[11]在509例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了为期(23±9)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高水平的血清CysC与冠脉粥样硬化进展显著相关。但胱抑素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观察了血清 CysC水平与1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结果发现,1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不伴周围神经病变组。

目前,临床上筛查和评估DPN病情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各种神经量表、10 g尼龙丝压力觉测定、电流感觉阈值、NCV等,以上检查侧重点各不相同。MNSI量表分别从神经症状、神经反射和感觉功能进行量化评估神经功能。10 g尼龙丝检查主要检测患者的轻触觉,用于评估大直径有髓外周感觉神经纤维功能。但MNSI量表及10 g尼龙丝检查均受患者主观感受影响,重复性不佳,且诊断DPN缺乏特异性。NCV可以客观重复地检测周围神经病变,但DPN早期神经病变以小直径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变性脱失为主,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大直径有髓神经纤维变性[12]。NCV只能反映有髓鞘的大神经纤维的功能状态,对鉴别小神经纤维病变及无髓鞘的神经纤维病变不敏感。因此,仅以NCV作为诊断标准,可能导致部分仅有末梢神经病变的早期DPN患者漏诊。CPT是应用3种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感觉阈值来全面评估周围神经功能。CPT2000 Hz用于评估支配轻触觉和压力觉的大直径有髓鞘神经纤维(Aβ类)功能,CPT250 Hz用于检测支配快痛觉、温度觉和压力觉的小直径有髓鞘神经纤维(Aa类)功能,而CPT 5 Hz主要检测传导温度觉、慢痛觉及支配自主神经功能的无髓鞘神经纤维(C类)功能。所以CPT与NCV相比可以发现早期的小直径有髓鞘神经纤维,以及无髓鞘神经纤维损伤。前期研究[8,13]表明,CPT在无临床症状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相关性分析显示,CPT2000、250及5Hz与NCV呈负相关,而CPT 2000、5 Hz与TCSS量表数值呈正相关,提示CPT与其他评估DPN病变的检查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虽然NCV在所有检查方法中具有最高的特异性,但其敏感性较低。部分DPN患者在疾病早期已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及症状,但病变尚未累及大直径有髓鞘神经纤维,NCV检查仍为正常。因此,不推荐NCV检查用于DPN的筛查。而在所有检查方法中,CPT2000 Hz的AUC最大,且其诊断DPN的敏感性最高,提示CPT检查在DPN的筛查以及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NCV对小直径有髓鞘及无髓鞘神经纤维病变欠敏感,可能会漏诊部分早期DPN患者。CPT能定量地测定不同类型感觉神经纤维受损程度,为DPN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手段,弥补了传统检查技术的不足。

猜你喜欢
髓鞘神经病神经功能
听觉神经系统中的髓鞘相关病理和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
髓鞘探针在脱髓鞘疾病的应用进展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人从39岁开始衰老
细胞信号通路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及髓鞘再生的影响
越测越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