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海燕
慢性心力衰竭为多种心脏病发展至终末期出现的疾病,以心功能明显降低为特征,症状以疲劳感增强、运动耐力降低及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1],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指南指出:运动锻炼可安全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功能状态。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采用运动处方这一名词,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运动处方是医师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以及心血管、运动器官的功能状况,制订出适合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周文静等[2-3]指出,通过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基于心功能分级的阶梯式运动康复训练处方,即在根据病情稳定且能够开展适当运动时,开具适合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的诊断性处方,通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达到改善其生活质量及自护能力的目的。为探究其效果,开展了临床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3月在医院进行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4]中相关诊断标准;病程≥6个月;心功能Ⅱ~Ⅳ级,标准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曾接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能够按时接受随访;治疗期间有固定的照顾者;对本次研究方法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条件:伴有严重意识障碍或沟通能力障碍;伴有严重急慢性躯体疾病;伴有肝、肾等其他内脏功能异常;伴有呼吸困难等疾病而无法进行负荷运动。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59~74岁,平均70.89±4.02岁;病程1~12年,平均4.88±2.07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17例,Ⅳ级13例。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61~75岁,平均72.03±4.11岁;病程2~13年,平均4.10±2.23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2例,Ⅲ级16例,Ⅳ级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
(1)用药指导: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服药方法、时间、次数、作用及副作用等进行讲解,定时监督患者用药,帮助其培养良好的用药习惯。
(2)运动指导:依据每位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运动康复方案,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由少及多,建议患者进行慢走、快走、慢跑及做韵律操等有氧运动。
(3)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指导患者绘制并记录自我护理记录表,内容包括:指导患者测量血压、脉搏、体重、出入量的方法,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告知患者病情变化同尿量及体重的关系,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加重的症状表现和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时的简单处理措施。
(4)饮食护理:嘱患者以清淡为主,忌辛辣刺激食物,多进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类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5)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耐心与患者沟通,缓解负面情绪;同时向其讲解疾病发生的病因、治疗方法、治疗注意事项等相关健康知识,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向患者展示治疗成功的案例,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心功能分级的阶梯式运动康复训练处方护理,具体如下:
(1)不同心功能分级运动康复训练处方内容:于入院1周后,根据对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评估制订不同级别的梯度运动康复训练处方。所有运动处方实施2周后观察效果。①心功能Ⅱ级20例。每天保证患者获得充分休息,室外散步1公里左右,上下楼2层,2 次/d; 日常生活能够自理,适当进行太极拳、健身操等活动;②心功能Ⅲ级者17例。患者入院后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床旁活动,包括站立、移步、行走等,3 次/d,每次5~10 min,视情逐步递增运动时间及强度;协助患者床旁进餐,练习坐椅与自行排泄,自坐浴逐步过渡至自主洗浴;③心功能Ⅳ级13例。入院后处于绝对卧床休养状态,首先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全身各关节之被动运动,2次/d,每次 5 min,然后逐步过渡至主动式关节运动,日常生活如床上进餐、翻身、洗漱、排泄等应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护士与医师联合进行心功能等级的动态评估与安全运动评估,依心功能恢复进度自前一等级匹配运动方案逐步向后一等级匹配运动方案过渡。
(2)运动康复训练中的安全保障措施:心功能Ⅲ、Ⅳ级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应全程无隙陪伴,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对其运动时心率、血压、心电图等详细记录,一旦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气喘明显、面色苍白发绀、明显劳累感等征象,应立即终止运动,汇报医师。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包括做好知识宣教,嘱其出院后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注意运动,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每周以电话、微信等方式继续向患者提供安全运动康复指导,在督导其继续完成与自己心功能等级相匹配的运动康复活动的同时,评估其动态心功能,及时指导其安全过渡更新至相适宜的运动康复等级。
干预后2周对相应指标进行评价。
(1)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5]从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及健康知识水平等4个维度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每个维度0~50分,分数越高表明其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QOLI-74)[6]从健康状态、身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等4个维度评估生活质量,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其生活质量越高。
(3)照顾者负担:采用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ZBI)[7]对干预后照顾者负担水平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个人负担及责任负担共2个维度22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总分88分,分数越高,表明照顾者负担越重。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各项目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健康状态、身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患者个人负担、责任负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分)
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心功能降低,导致其日常生活能力及耐力降低,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进而导致整日处于卧床状态,传统护理模式对活动量进行严格限制,但临床经验表明,该模式反而导致活动能力进一步降低,并提高致残及致死率。因此,目前较为提倡适当提高该类的活动能力,以促进其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本次研究对实施基于心功能分级的阶梯式运动康复训练处方护理,即通过要求完成日常生活行动训练,达到提高其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目的。
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实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帮助其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相应项目,有效提高了其日常生活能力,进而使不必在生活中麻烦其照顾者,因此自护能力有所提高[8];其次,在实施该护理模式前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有助于提高该护理模式的科学性及针对性,因此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干预[9],也针对性改善了在生活中存在的不足。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生理基础[10];相应训练后,其体力及耐力有所提高,对改善心功能也有一定帮助[11],因此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再次,在恢复期间,由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症状及体征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使其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12],也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观察组照顾者负担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能够降低对照顾者的需求程度,因此照顾者护理负担明显降低;其次,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助于降低照顾者心理维度的负担。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实施基于心功能分级的阶梯式运动康复训练处方护理,能有效改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同时降低照顾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