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塔·泽拉斯卡 何琪
从贝蒂·罗伊96岁时开始,就有报纸报道她。她虽已退休多年,却仍在英国大曼彻斯特郡索尔福德皇家医院的一家咖啡店里当志愿者,端咖啡、洗碗、与病人们聊天。报纸在罗伊100岁、102岁和104岁时继续报道了她的事迹。直到她106岁,尽管视力大不如前,罗伊每周还是会去咖啡店一次。
罗伊告诉记者,她之所以在该休息的年龄还在当志愿者,是因为她相信这能使她保持健康。她很可能是对的。科学家发现,帮助他人,不论是当志愿者、捐钱,还是日常的小善举,都能使人保持健康、延长寿命。
例如,研究发现,志愿服务能使早逝的风险降低24%,这和每天摄入六份以上水果和蔬菜产生的效果一样。此外,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的人普遍血糖较低,与心脏病有关的炎症因子水平也较低。与从不参加志愿服务的人相比,这些人住院的时间也短38%。
基于盖洛普世界民调数据的一项研究证实,志愿服务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身体状况较好的人更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如果你有很严重的关节炎,那肯定不会对志愿活动有多热心。“有研究表明,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更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科学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我们在研究中,特意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家和慈善研究员萨拉·康拉斯说。
就算去除了身体健康这一先决条件的影响,志愿服务对健康的促进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几项随机进行的实验也揭示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在一项实验中,加拿大的高中生被安排为小学生辅导两个月功课,或是仅仅被列入备选名单。四个月后,两组青少年的血液指标可看出明显的差别。与备选名单上的学生相比,参与辅导的高中生血液中胆固醇更低,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水平更低。根据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可预测心血管疾病,且其在病毒感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指标就很高。
毋庸置疑,在疫情期间从事志愿活动更像是一种挑战。但康拉斯认为,只要是真心帮助他人,在线上参与志愿活动也能产生一样的效果。她还建议和朋友一起参加线上志愿活动,因为志愿活动的社会属性也能有效促进健康。
不光是正式的志愿活动可以促进健康,日常的小善行也可以。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被安排做一些简单的好事,例如给陌生人买一杯咖啡。研究发现,参与者体内与炎症有关的白细胞基因活性降低了。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慢性炎症和很多疾病密切相关,如类风湿关节炎、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
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人的大脑就会发现,在帮助他人时,大脑对疼痛的反应会与平时不同。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志愿者在手部受到轻微电击的同时,还被要求作出一些帮助他人的决定,如是否捐钱等。实验结果很明显——决定捐钱的志愿者,在受到电击时对疼痛的反应更弱。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非常有用,那么对疼痛的忍耐度就会更高。同样的,与抽血检查相比,献血的痛感更低,尽管献血的采血针要粗得多。
很多例子都可以证明,帮助他人和捐钱对健康有益处。例如,定期帮助照看孙辈的祖父母,死亡率会降低37%,这比定期运动的效果要好得多。不过,前提是他们不能完全取代父母。毕竟,这也是个体力活,尤其是照顾学步期的幼儿。
给别人而不是自己花钱可以增进听力、提高睡眠质量、降低血压。
另一方面,给别人而不是自己花钱可以增进听力、提高睡眠质量、降低血压,这和服用降压药的效果完全一样。
此外,给慈善机构捐钱能有效提升肌肉力量。在一项针对手部握力的实验中,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了钱的人,在使用握力器时可以多坚持20秒。所以,下次如果想和别人掰手腕,可以先试着捐点钱。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特里斯坦·稻垣认为,帮助他人可以促进健康并不稀奇。“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人际关系较好的人身体都比较健康,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付出。”
稻垣研究了人类大脑负责照顾他人的系统——大脑的这些区域与帮助行为及身体健康都有关联。该系统的进化似乎是为了协助人类照顾婴儿,因为与其它哺乳动物相比,人类婴儿尤其需要照顾。随后的进化又逐渐发展出了帮助他人的行为。大脑中的奖励区域,如隔区和腹侧纹状体,也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在玩游戏得到奖励时,这个区域会发光。当照顾婴儿的行为和大脑奖励区域相连后,我们就不会将无助的婴儿弃之不顾了。稻垣和同事进行的神经成像研究发现,如果我们对其他人施以援手,大脑的奖励区域也会发光。
照顾他人能促进心血管健康, 使人长寿。
此外,帮助他人还能缓解压力。帮助他人或只是回顾过去做过的善事,都会降低大脑“恐惧中枢”杏仁体的活性。这再次证明了照顾孩童对身体是有益的。
照顾孩子能缓解压力,这听起来有点违背常理,任何新手父母都不会这么说。但研究显示,当动物听到同类幼崽的呜咽声时,扁桃体活性会降低,同样的情况在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的照片时也会发生。稻垣解释说,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助他人,大脑的恐惧中枢就得休息。“如果你被压力彻底击垮,那么你根本就不会想去帮助别人。”
这些都对健康有直接的帮助。照顾他人的系统——杏仁体和奖励区域——与交感神经相连,能够调节血压和炎症应答,稻垣解释称。这也就是为什么照顾他人可以促进心血管健康,使人长寿。
可是,如果有人天生不喜欢付出怎么办?
疫情期间,很多父母在家陪孩子玩玩具。共情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得到提升。
与志愿服务和付出密切相关的共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有1/3是由基因决定的。不过,這并不意味着没有相关基因的人就没救了。
康拉斯说:“正如每个人在运动方面的禀赋各异,有些人的肌肉天生就能快速增长。但所有人都有肌肉,只要锻炼就能增肌。研究显示,不论我们的起点如何,所有人都能提高共情能力。”
有些小练习只需要花几秒钟就行。比如每天花点时间从其他人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或进行正念冥想。照顾宠物和阅读感情色彩浓郁的书籍都是很好的消遣活动,同时也能很好地提升共情能力。
希望大家都可以花点时间来帮助他人。稻垣说:“关注他人有时真的是有益的。”善良不仅能温暖人心,还可以使人保持健康。
[编译自BBC网站]
编辑: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