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术共同体的教研组建设研究

2021-05-12 12:22詹先斌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4期

詹先斌

[摘   要]教研组是教师个体与团队组织的载体,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教研效能,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可以通过开展适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学术共同体教研组建设,在教研组内部形成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等多维共进的发展团体,细化教师角色,发挥教师特长,以教促研,以研“哺”教,从而有效激励教师主动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研组的可持续、高品质发展。

[关键词]学术共同体;教研组建设;平等互助;特长发展

教研组是以教师为主体,研究并实施学校基本教学活动的团队组织。同时,教研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交换教学思想,互补互进,共同发展。因此,教研组的良性发展,对学校的教育品质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研组发展的瓶颈

当前,教研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尤其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将教学工作视为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主动参与、提升的意愿不足。二是教研组的扁平化管理存在问题,教研组活动以事务性工作为主,缺少对不同阶段教师的指导规划,无法体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是教研组功能边缘化和行政化,主要表现为内部组织结构松散、教研活动无序且形式单一、教研内容形式化、教研管理行政化等,这些都成为制约学校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以致教研组退化为学校教学的基层行政单位[1]。因此,四川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提出开展适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学术共同体教研组建设,以突破教研组发展桎梏。

二、适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学术共同体内涵

共同体的概念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即一种基于情感、习惯等自然因素或者基于地缘、业缘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社会有机体[2]。此后,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等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研究者提出共同体应该是基于社会组织、群体共同特征以及群体共同诉求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心理认同感和联动机制的有机群体。目前,并不缺乏以共同体理念指导教研组建设的案例,但这些案例大多将外国学者的概念直接应用于教研组建设实践中。而不同国家、不同学段有不同的教学背景,完全照搬使用必然会脱离实际情况,影响到教研组的发展。为此,研究者结合我国当前教育环境,立足中学教研背景,提出了构建适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学术共同体教研组。

学术共同体的概念由科学家布朗在《科学的自治》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其区别于一般社群和组织,可谓“学术共同体”。目前,学术共同体理论多见于高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中,鲜少应用于中学阶段。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提出的适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学术共同体,区别于高校的学术共同体理念,其主旨在于在教研组内部形成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等多维共进的发展团体,细化教师角色,发挥不同教师的特长,以教促研,以研“哺”教,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在充分尊重教师发展意愿的基础上,在共同愿景的驱动下,通过组内以老带新、以新促创、以强补弱等方式,取长补短,和谐互助,有效促进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和教研组的共同发展。

三、适合基础教育发展的

学术共同体教研组建设策略

1.依托学习共同体,以教促研激励教师发展

为了破解教师职业倦怠难题,学校着手打造以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为负责人的学习共同体,构建自主、合作、互助、共进的团队。在团队活动中,设立专门的集体备课制度,由主讲人主持集体备课,大家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课堂管理等各抒己见,优化课程设计;有相互间的课堂观察、课后交流,取长补短;有专门的阅读分享,大家定期轮流分享自己近期阅读的有深刻感悟的教育教学文章或某个片段;有固定的专题讲座,如“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课程中体现”“课堂中的健全人格教育渗透”“外出学习经验交流”等。在这种积极主动、自发自愿参与的合作活动中,教师往往有更开放的思想、更深入的思考,也更容易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有效激发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动力,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促进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如學校物理教研组,充分依托学习共同体,发挥团队力量,在学校市级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统筹下,自发进行了“初中物理主体性探究实验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物理概念课‘情景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初中物理规律课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初中物理交流合作式习题评讲课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式复习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五个子课题研究,该研究成果获得了成都市教育科研课题优秀成果奖。通过参与磨课以及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教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多位教师依托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获奖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

2.强化研究共同体,以研“哺”教重塑教学风格

教研组除了要保证教学常规工作正常进行外,还应该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研”,通过“研”进一步促教。研究共同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教研组让擅长学术研究的教师牵头,带领其他教师不断学习前沿理论,挖掘身边教学资源,开拓创新,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个性化发展。

教育学家杜福尔说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目标不是指向“教”,而是聚焦于“学”,应鼓励成员共同规划、反思、教学和咨询,为了学生的学习事业和自身专业成长而团结工作。同样,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目标也是聚焦于如何应用于实践,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发展。

3.创新发展共同体,多维度展现教师特长

每一位教师都是不同的个体,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基于这些思考,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创新组建了多样化的发展共同体,帮助教师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以学校物理教研组为例,在教研组的统筹规划下,又形成了以研究教育行为和教学变革为主的“名师工作室”,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工作室”,以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为目标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共同体”,以开发学科课程课题化为方向的“学科内综合实践开发共同体”,以创新设计教育教学用具为主的“教具改进共同体”。不同的共同体都以擅长该领域的教师作为领头人,带领三到五名核心成员进行实践研究,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目前,教师提升了价值体认水平,有了更为明确的发展目标,更加主动地投入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了自身专业素养。

4.构建指导共同体,专业引领教师发展

在以学术共同体理念建设教研组的过程中,学校也非常重视专家的引领作用。比如,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支持构建了以学校名优教师为主体,以省、市、区学科带头人、学科教研员为指导的教师专业引领团队。

仍以学校物理教研组为例,在组内构建了“师徒结伴”模式,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组外建立了以区教研员、区学科带头人为领队的物理学科督导制度,专家们不定期地随机走进教师的课堂,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交流的方式,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在校外构建了以区、市、省赛课和公开课为载体的交流平台,以磨课、评课为契机,邀请省、市专家为全体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始终保证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教研组在学校的支持下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展示、教育理论学习活动,开拓教师的视野,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制度保证,以人为本,和谐共进

制度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基本规则,教研组的发展也需要明确具体的制度保障[3]。由于学校制度、教师年龄、教育大环境等的限制,教师间难免会有竞争,而合理的规则才能推动教师团队的和谐发展。一是规则的制定必须基于民主与合作,不应带有个人色彩或行政性质。二是要建立具有激励性、时效性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切实运用无记名投票、教师自评与互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评价方式,促进教师间的专业交流与互助互进。三是评价内容要有多样性,对于教师及其团队在论文、赛课、综合实践等各个方面的成果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做到一视同仁。

总之,教研组内部的制度建设应基于民主、共享、共进,从而促进教研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研风格和特色,实现可持续、高品质、全方位地运行和发展[4]。

共同愿景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力量[5]。以学术共同体理念建设教研组,也是基于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当然,教研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未来,学校将继续在学术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不断优化创新教研组的发展模式,促进教师、教研组、学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丽君,江婧,王聪.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研组建设的途径[J].教育导刊,2019(9):62-66.

[2]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

[3]伍红林.当代学校转型变革中的教研组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24):70-74.

[4]贡和法.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文化思考[J].基础教育,2008(7):42-44.

[5]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238.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