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林
“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国内外复杂社会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机遇与挑战,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新的要求,必须抓住关键问题,深化综合改革,主动应对新的挑战。
明确战略性人才培养方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重要挑战,尤其在当前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国际政治形势背景下,我国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遵循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高等学校要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和规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是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心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十四五”期间我国要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变革,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应更加开放与多元,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诉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政策体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学术型与职业型学术体系建设,通过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估,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发展,完善高质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复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个体发展的个性化诉求和新兴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多方挑战。建设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分类招生、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录取机制。要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在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构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跨学科、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探索构建基于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模式,实现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有效性学习,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十四五”期间,要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优化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模式和手段,遵循学校建设、学科专业发展与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要改进结果评价,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与信息支撑;强化过程评价,从发展性的角度科学判断人才培養目标的实现程度;探索增值评价,关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程度和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取得进步的纵向比较和改善提高;健全综合评价,注重对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教育要素的评价,全面考量和综合判断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完善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包括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国际评估在内的“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要在保持评估政策持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完善以立德树人为统领的新一轮审核评估与合格评估制度,强调高等学校的分类管理、分类评估,引导高校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理念、方法和范式发生转型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质量建设的主体地位,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跟踪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从而持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