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杨继 迟耀丹
摘 要:高校信息化技术服务的重点就是将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再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行分门别类,为师生之间提供信息化方式的交流沟通渠道,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统一共享,大大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的高校信息化服务工作应该从忙乱的维修和各自为政的建设中转变,用互联网思维做关于互联网的事情。文章分析了信息化技术服务在高校中的应用现状和高校信息化服务的需求,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信息化服务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高校信息化;信息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07-0019-05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相继发布,明确了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并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服务业态等要求。那么,高校信息化服务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本文先从高校信息化服务的现状、需求入手分析,然后提出建设策略,以期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信息化技术服务在高校中的应用现状
1.信息化技术服务在高校“人”方面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服务的重点之一就是将学校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再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行分门别类,为师生之间提供信息化方式的交流沟通渠道,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统一共享,大大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真正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目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将信息统一化、标准化和集中化。其主要应用在师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信息化技术服务在高校师生管理上的具体应用
高校信息化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性很高,而且学校师生数量众多,从而使得高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难度大大增加,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转移到线上。一是方便了各级管理层、师生、校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数据走路,人不走路”,提高了各类办事效率。二是师生信息逐年积累,是否准予毕业、职称评聘一键可查,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和公平性。三是可以有效地将师生的意见反馈给校领导,既可以快速地改善高校管理工作,又可以为学校的长久发展提供有力条件。四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服务,能够以数据匹配的方式为毕业生推荐合适的用人单位;还可以提取出异常行为,及时干预,保障学生的安全;还可以在人才引进和教师职业规划上做出更加科学的合理方案。
(2)信息化技术服务在学习方面的具体应用
教师和学生对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一点都不陌生,学校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和智慧教室等环境下的课程比例都很高。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视频公开课、精品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在各大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在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时,方便快捷的APP(移动应用程序)能更快速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学生和教师共同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移动端,可以及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共享。学生对教师的建议和意见都可以通过SPOC平台、MOOC平台、即时通讯软件等工具进行交流,充分地解决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校的育人能力。
2.信息化技术服务在高校“财”方面的应用
(1)角色为学生
高校学生从入学开始,首先接触的就是“迎新系统”,这是一个普遍受到好评的APP,最重要的功能是身份识别和缴费。例如:学费、书费、住宿费、保险费等在开学注册报到时“一扫”(二维码)即实现注册缴费。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使用到的“校园一卡通”、生活消费、奖助学金等功能,都是通过这个APP来完成的。所有的记录都会被服务器记录,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财务记录和信用凭证,为学生养好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诚信品质提供了信息化保证。
(2)角色为教师
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已经离不开信息化服务了。从工资、课时费的查询和领取,税款的申报,差旅和进修培训费用报销到福利奖励等都是在网上“跑”的。信息化服务功能的增补和质量提升,省去了教师报销和签字的大量时间,还能及时作出经费使用的“应急提醒”,帮助教师心无旁骛地做好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
(3)角色为财务人员
财务工作,责任重大。从宏观说,每一项工作目标的实施都依靠财务管理来实现。从微观说,每一笔资金、每一个单据,都关系着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钱,干不了事;用不好钱,干不成事;管不好钱,就可能要出问题。所以,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是要有责任心、为人客观公正、业务能力强。但是人无完人,容易出现误差和错误。所以,使用信息化进行财务管理是最好的方法,能实现科学预算、合规报销和管控风险。
3.信息化技术服务在高校“物”方面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建设中的服务并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应用层面,深层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满足师生求知的需求、管控财务风险、提升师生道德情操和幸福感。这些应用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的平台。
(1)信息化技术服务依赖基础硬件支持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智慧教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已经在高校中开展建设,自动人脸识别考勤和监考、自动阅卷和考试已经被师生熟悉。使用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訓、课上课下使用APP学习已经是常态。要实现随处可以上网、下载资料网速流畅、虚拟仿真效果逼真等高效能的网络学习,离不开基础硬件的支持。目前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也都有比较合理的投入预算,亟需再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服务能力。
(2)信息化技术服务依靠平台升级服务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技术不断留下足迹。人事、OA、教务、资产、科研业务系统也都从单机版升级到网络版,从电脑端升级到手机端,不断更新换代。现在,打破“信息孤岛”壁垒的统一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数据库平台已经趋于成熟,信息化技术将更好地为高校育人服务并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指导。
二、高校信息化服务需求分析
1.信息化服务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高校发展的不断融合和深入,信息化服务在高校“人、财、物”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传统的高校学习生活模式起到了改革创新的作用。目前主要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来实现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已经使广大师生在社交、学习、生活、工作中获得了更好的服务体验。探索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移动信息化服务优化模式十分必要。
2.系统需要与用户终端——智能手机相匹配
个人电脑由于体积巨大,不方便携带,使得其只能成为固定的客户端。而智能手机便于携带,功能也相当强大,连接无线就能登录上网,摆脱了一些束缚,成为移动的客户端。但是由于个人智能手机的品牌和移动应用程序种类繁多,暴露了一些问题,所以高校一体化便捷APP必须注意系统与手机相匹配才能发挥其作用。
3.实现不同架构系统之间的联合
高校生活中的主要信息系统包括新闻信息、高校导航、高校周边、教务查询、在线学习、校园一卡通、图书查询等。现在大部分系统是相互割裂的。例如:学生要查询成绩,就必须登录教务系统;要查询图书,就必须登录高校图书馆系统;要查询最新的讲座信息,就要登录新闻信息系统等。各个系统板块相互割裂,有各自的网址,非常不方便。一体化高校APP将这些系统联合起来,实现用户身份统一,让学生只登录一次系统就能查询所有的信息。
4.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
高校中的不同人员对系统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教师需要课表的查询、成绩的上传、课后习题的布置、课堂的考勤提问等功能;学生需要成绩查询、课后疑问的线上解答、课表的查询等功能;行政人员需要课表的安排、活动通知、财务报销等功能。所以,一体化的高校APP还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不同要求。
作为一体化的高校APP,不应该只在教学上给师生提供服务,应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如一些热点新闻、社团公告、高校周边衣食住行方面的信息,以及在线答疑、二手市场、快递查询等信息。要全方位地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服务。
一款好的APP还应该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设置服务,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设置,如是否设置公告提醒、课程提醒等服务。这些人性化的定制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使师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提醒。
三、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这个词对于信息化领域的人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信息化本身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生产力。
姜奇平充分考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制度创新等因素,认为互联网思维是智慧式思维、社会化思维、低成本差异化思维、分享思维。潘国刚、郭毅从信息技术与商业环境的角度,认为互联网思维更强调技术创新、竞争意识、规模效应和用户体验。[1]黄志斌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以互联网的模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民主、开放、参与”,注重人的价值和用户体验。[2]
马云认为,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3]也有人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首先提出来的,就是在“互联网+”(移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4]
笔者认为,周文彰教授的定义更具有指导意义:“互联网思维是人们立足于互联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实践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这种反映经过沉积内化而成为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方式或思维结构。”[5]从这个定义出发,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主要通过用户思维、迭代思维、融合思维、创新思维来体现。
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信息化服务建设策略
1.用户思维的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
用户思维的核心就是“客户是上帝”,一切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应用到高校信息化服务中就是“以人为本”,从“师生学习生活需求”角度考虑提供相关的服务。基于这样的前提,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整体的视角对信息化的业务分析、技术服务、管理模式三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将会得到优化、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服务发展“蓝图”。
顶层设计应用归纳、分析、演绎、聚类等方法,达到全面、全景的合理设计。主要流程(见图1):一是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和现有的管理模式,从用户角度进行“需求”调研,从业务流程分析、管理模式分析、职能服务分析三个现实层面开始,然后进入数据流分析,建立业务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从而确定用户模型。二是从技术的角度,考虑架构和基础环境建设,从现状分析入手,到数据架构、软件架构、安全架构设计,再到基础设施规划。最后综合用户视图、管理视图得出最后的总体解决方案。总体解决方案包括系统建设方案和运维方案。
2.融合思维的高校信息化服务建设方法
融合思维是一种“化学反应”,不是简单的互相拼接或者组合,而是互相作用,最后产生新的“物质”。融合思维的高校信息化服务建设方法主要是(见图2):
首先,在高校信息化服务中将原有分散割裂的基础设施、数据、权限、用户、应用、流程都融合在一起,让它们升级换代产生新的信息化服务,在充分利用原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自身融合。在自身融合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硬件基础设施的兼容性,因为高校数字化校园已经建成,正向智慧校园升级,在升级的过程中,为避免过多浪费和不合理的报废,很多基础的布线、机房和硬件设备都要继续使用,所以新旧设备的兼容性至关重要。第二是实用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是很大的,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就要在实用性上下功夫。很多高校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应用系統采购,这样非常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因为很多应用系统功能交叉,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融合用户、权限、流程、数据的实用角度建设。第三是可扩展性。信息化服务建设一般都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所以在充分考虑软硬件使用周期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随时可扩展。
其次,高校信息化服务就要围绕教育领域开展融合,把教育领域中需要信息化技术的项目都融合在一起,完成向内融合。让信息化服务“无微不至”。
最后,高校是开放的,互联网思维也是开放的,都要与社会接轨,培养的人才也要输送到社会,所以,最后要完成信息化服务的向外融合。要做开放的端口,可以和社会上与学校有往来的程序进行对接。要做开放式的流程,可随时根据社会变化进行调整。要做开放式的资源规划,实现家、校、社会人才共育。
3.迭代思维的高校信息化服务机制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是“00”后,他们都是网络原住民,生活方式离不开网络,有问题就会到网上发贴子问一问,不开心就会发微博宣泄一下,想了解某個知识点首先就会去问“百度”。针对大量这样的用户,必须用迭代思维打造互动及时的高校信息化服务机制(见图3)。迭代思维即快速反应思维,是对各类信息(包括事态发展、受众诉求)的及时接收、处理和发布。[1]
要及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还需要有技术支持和团队建设二个保障。技术支持可以采用智能机器人客服模式,可以做导航、导引、自动回答流程问题和热点问题。人工客服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立工作室,打造专业的服务团队,招聘相关信息化平台管理的教师,从资金和人员等根本角度进行支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建立信息化管理服务团队。教师应该努力争取可用的资源,开展有效的兴趣社团、科研、实验实训相关活动,在真实工作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回答学生的问题,也更能体现迭代思维的高校信息化服务机制。
4.创新思维的高校信息化服务发展
创新思维,指的是人们突破既有的经验局限,打破常规,在前人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实现超越的一种思想活动方式。[6]在新时代,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全互联、全集成、智慧应用的发展新阶段,创新思维指导下的高校信息化服务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高校信息化服务要实现轻量、精准、个性化服务
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突破以往的经验局限,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改善现在的服务体验。快节奏的学习生活需要高校信息化提供轻量、精准、个性化的服务。实现“轻量”服务就要具备强大的应用支撑体系。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将微信、钉钉等平台嵌入学校业务流程,师生用户不用重复下载多个APP,通过微信或者钉钉这样集成的平台就能使用所有服务,达到“轻量:的目的。
“精准”“个性化”服务要有技术做保障。数据是实现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基础。数据主要通过平台和线下采集,经过技术的分析和反馈,对用户需求做出精准和个性化的处理。在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数据安全的问题,更要注重保护数据隐私。要建立网络监视系统,以保证高校的信息安全,还要建设网络诊断系统,当网络出现故障时,及时反馈后台进行处理。
(2)高校信息化服务是教育新形态构建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展迅猛,深刻改变了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构建,需要以信息技术为驱动、信息网络为基础、创新思维为指导。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启新引擎:一是加快优质资源共享,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利用平台模式实现资源众筹众创。汇聚社会、学校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在线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二是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实现“人人用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三是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7]
(3)将信息技术融合于育人全过程,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五大进展”“三大突破”的全方位、历史性成就。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新征程将在创新思维的推动下,把信息技术融合于育人全过程,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利用“5G”技术解决教育资源共享不公平的问题;然后是利用互联网公开、透明的特性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后是利用虚拟仿真等人工智能新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高校必须重视信息化的更新教育理念作用,认真研究信息化服务转段升级的策略。笔者认为,互联网思维能非常有效地指导高校信息化服务的发展。主要策略是:在用户思维的指导下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使用融合思维的建设方法,建立迭代思维的服务机制,将创新思维融入育人全过程,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高校信息化服务将成为教育新形态构建的新引擎,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德,张园,刘婵君等.互联网思维下舆论引导的改善与创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3):115-120.
[2]黄志斌.以互联网思维构建高校“大宣传”格局[N].福建日报,2017-03-28(10).
[3]马云.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EB/OL].https://tech.qq.com/a/20100328/000049.htm.
[4]佚名.互联网思维[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2%E8%81%94%E7%BD%91%E6%80%9D%E7%BB%B4/12028763?fr=aladdin.
[5]周文彰.谈谈互联网思维[N].光明日报,2016-04-09(6).
[6]陈登才主编.新编党建党务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244-245.
[7]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