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思蓓
在家时总吃饺子,出门念书却想不起来。也许是大学开学第一天的饺子带给了我太多不愉快的记忆,因为煮得太久,饺子破皮漏汤,变得稀碎。重又想起吃饺子是因为立冬,和母亲通电话时她说,今天该吃饺子。于是便想吃点什么,来纪念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气。毕竟现在,城市里的人已经很少关注自然的节律了。
早就听说双榆树附近有家饺子馆,口碑相传,于是乘两站地铁过去。钻进居民区转了一圈,没发现,后来绕到背面,才见着一个小小的门脸。在某个社区服务中心边上,黄色的底,红色的字,写的是“金谷园”。
那年的金谷园是纯粹的苍蝇馆子,门帘上似乎结着一层油,滑腻腻的。走进去,里边面积不大,左右两列各五张桌子排开,四把椅子两两分列桌子两侧。我犹疑着进去,找个位置坐下来,当时倒没见着苍蝇飞,可能是被冻着了。店主从柜台后面挪过身来,一张塑料封膜的菜单拍在桌子上,上面写着花体的菜名。
我点了鲅鱼饺子。这是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家在北方沿海的小城,市场长年售卖各种海货。我起初没吃过鲅鱼馅,某天家里做了一次,我吃后赞叹不已,不愧是小城的招牌。在家的时候,不会觉得这些吃食有什么特别,以为到处都能吃到,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可真远离了家乡才开始想念,才觉出那口滋味的特殊之处来。
老板麻利地告诉后厨下单,我开始观察这间小餐厅的结构。后厨和用餐的地方隔着一层玻璃,可以看到里面和面、包饺子、煮饺子的全过程。墙上贴着一些招贴画一样的东西,还有照片,距离很远,也许记录着这间餐厅的来客。
十分钟后,饺子被端了上来。一只白盘,内里凹陷,盛着十二只饺子。皮是浅黄色,不知道是和面时加了色素、玉米面还是别的什么。捏法和家里不一样,核心部分是一个球形,而不是偏扁的那种,一看就知道皮薄馅大。
我在碟子里加了醋,又添了一小勺他们自制的辣椒油,浅褐色中立即飘起了红。夹一只饺子,往蘸料里一滚,再送到嘴里咬去一半,露出白色的鱼肉馅,夹杂着一点葱和韭菜的翠绿。韭菜很好地中和了鲅鱼本身淡淡的腥气,更添了一份鲜劲儿。皮和馅都不是被水泡得软塌塌的那种,而是有劲道的,嚼起来更有滋味,也更有层次。
就着这一碟蘸料,我将一盘饺子吃得干干净净。它的包法和家里的全然不同,但吃到嘴里的感觉是相似的。在商场买的那些速冻水饺,煮出来的味道和手工的产物根本没法媲美。我很难说清机器制造到底给饺子带来了什么变化,但它切实存在着。很难得地,吃过一顿饭,我有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重将菜单从头至尾看了一遍,想要再点一些什么。
之后我时常会去金谷园吃饺子。它甚至已经成了一个时间节点,标志着某个星期的结束、某个月的结束,或者某个重要人生阶段的结束。当我想要庆祝一下期末考试全部结束,或当我为找工作焦头烂额而想寻求某种调剂时,我都会来这里,点一盘饺子,慢慢把它吃完。然后无论原先心有多浮躁,多焦虑,都会渐渐平静下来。回去的路不远不近,我有时会走路回去,吹一吹风,过一过天桥,在无人的马路上给自己唱一首歌,走进学校南门的时候腿疲乏了,精神却振作了起来。
我常常摸不清,究竟平時的学习和工作是正经事,还是吃饺子才是正经事。每个周期都因为可以来吃顿饺子而有所奔头,好像人生的全部意义都寄托在了这盘金灿灿的饺子上,这是件说出来十分可笑的事情。后来我想得明白了一些,苦和甜都是相辅相成的,一天三顿地吃饺子,再好吃的皮馅也会让人觉得腻,可当它成了一处中转、一种调剂,那就像马拉松选手看到的一个个路标一样,为之前走过的路作结,也给了人向前的动力。学习工作是正经事,吃饺子也是正经事,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这是我对这个困惑的答案。
最近我忙着找工作,在一个个单位面试。因为疫情的关系,经济形势不如以往,工作很不好找。写下这篇文章当天,我在人大附近进行了一次面试,原让我们下午三点五十到场,轮到我时已将近七点。没有任何准备,考官让我们用英文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加上之前太长时间的等待,我脑子有些木,发挥并不好。
找工作面临着诸多权衡和抉择,对我这个患有选择困难症的人来说十分艰难。我不甚清醒地走出面试的大楼,看时间学校食堂已经关门了,只能就近找个地方吃饭。我想起自己许久没堂食了,于是走到金谷园。忘了提,两年前它搬了地方,从苍蝇馆子变成了一家有点档次的餐馆,名字也变成了“渔哥鲜饺”。之后我吃过许多次,地方更干净了,座位更多了,菜品更丰富了,盘子更好看了些,而且饺子的味道一如既往。
坐在靠门的座位,我点了一盘鲅鱼饺子,一只一只地吃掉。那种味道让我想起家,想到温暖的房间和无忧无虑的生活,再想想逼仄的宿舍和就业的压力,突然有了抛下一切回到海城的冲动。可我知道,时光无法倒流,人生无法逆转,接受越来越多的挑战并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长大的必修课。我要走下去,去完成一件又一件的正经事。
饺子吃完了,我扫码结账,将羽绒服的拉链拉到脖颈,推开门走进萧瑟的寒风里。巷子狭长,不远处的地铁站是唯一亮着光的地方。我紧了紧外套,朝它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