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在现实中,与教书相比,育人更难。这是由育人的本质特征和教师角色的局限性决定的。一方面,育人的本质特征表现为:生命对生命的呵护,心灵对心灵的唤醒,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等诗一般的语言所述。可见,扮演“呵护者”“唤醒者”“摇动者”“推动者”,其生命或心灵应强大而有力,且充满正能量,如此才能实现有效的、令人期待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教师角色有着天然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表现在因年龄大小以及阅历多寡造成对生命意义、对各共性成长课题(如友谊、婚姻、生育、死亡、丧失、成败、压力、合作、留学、投资、健康等)的体验、领悟深度有限;同时还因为在教育现实中,大多数教师是以其有限的、单一的个体成长经验,来解读、应对来自学生及其家庭的具有无限可能的、复杂多样的成长需求,包括从未经历背叛与离异的教师,可能不得不去面对、呵护与唤醒一位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和一位经历背叛的家长,包括一位学霸型教师必须面对、呵护与唤醒班级里的学业后进者,甚至是读写障碍儿童、注意力缺失儿童、孤独症儿童等。高标准的育人要求和难以克服的教师局限之间的距离,是育人难的核心原因,往往也是学校教育现实中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近些年来,育人的重要性益发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由于“不输在起跑线上”言论的引导,早教在祖国大江南北蓬勃发展。在幼儿或者小学阶段,孩子那些超越父母自身儿时经验的早慧表现,让大多数父母感觉良好,并有着“家有天才儿童”的飘飘然。然而,随着课业难度的加大及科目的增多,随着考试的出现,不少父母心中“天才儿童”的粉红泡泡遭到挑战,不甘心者转而投向更多更沉重的课外补习,以找回“名列前茅”的感觉;或者退而求其次,以追求“高于平均水平”的要求,来维系“俺家娃还不错”的内心感受,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样被迫加重。直至有一天,父母终于认识到“俺家娃就是一个普通娃,只要他能自食其力,不做米虫就行”。遗憾的是,直到走到这一步时,很多父母才恍然发现,孩子的身心健康已然令人忧心忡忡了。除了近视、肥胖、驼背、体质状况下降等常见的问题,沉迷网络、游戏成瘾、抑郁、攻击父母、伤害同学、轻生等极端现象时有发生,还出现了名校大学生放弃学业,或者一毕业即遁入空门,或者坚决不再读书、不再继续走专业发展之路等令人扼腕叹息的报道。至于成人世界中,家庭里的“啃老族”“妈宝”,一直借读书之名的“延迟工作者”,单位里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愤青儿”,社会里的“仇富”“碰瓷儿”“我方便就好”的秩序破坏者,桩桩件件都在提醒学校教育中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面对育人的难题与怪相,深入基础教育界十年的我产生了两点初步想法。
一是要加强道德认知的教育,助学生建立终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统”。在我看来,育人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即“老师在和不在,一个样”——有没有旁人在身边,都一样要做“对”“好”“美”的事情。所以,关于“对”“好”“美”的认识要深刻,要深入骨髓、随心而动,这样才能在没有榜样、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自觉自发地做出道德行为。所以,关于道德认知部分的教育,一定要先行于道德行为部分的教育,而且关于道德认知部分的教育要更加用心,不仅是时间比重的加大,选题、形式、过程都需要更具有艺术、更具有智慧。因此,我质疑“小学重在习惯培养”的说法。因为习惯培养多在“行为”塑造,而常常忽略了良好行为习惯背后的“理”之思考、分享与教育。长时间忽略了“讲理”,使得教师、家长很多时候都已经忘掉,甚至根本不知道某一良好行为习惯背后的“理”是什么。有效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育人,也是如此。当学生只知道“应该”这么做、“必须”这么做,对于“为什么应该”“为什么必须”一问三不知时,或者并没有心悦诚服时,育人的效果往往也就止步于“应景般”做做样子的“表面习惯”罢了。有人说,中国德育的失败就是因为“爱讲大道理”。我同意,又不同意。我同意的部分是不该讲以假大空为内容的“大”道理,我不同意的部分是“育人”真的离不开且必须“讲道理”。至于讲哪些道理、怎么讲,如何避免假大空,这就是育人的精髓了。所以,我提出:育人先育知,后辅以行,知行合一,育人之根本也。
二是要以“类比思维”,构建模拟情境,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统”。真正有力量的成长,应具有可持续性,适用于终身发展之需。在育人实践中,如果能突破一事一议,如果能基于但超越当下的、具体的教育事件,帮助学生建立使其终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统”,那么假以时日,慎独自当成为必然。基于此,无论教育对象年龄多大,面对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教师要善于以“类比”的方式,找到与该事件相似的其成年后可能会遇到的职场事件或家庭挑战,然后思考成年后的他应如何认识、应对这些职场事件与家庭挑战,然后将之梳理成为教育对象能听得懂的“理”,再结合模拟情境进行教育。学生发现、理解并接受这个“理”的过程,就是其终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统”的习得、構建过程。如结合职场中的评职评先、高校研究生面试,助学生正确理解“三好生”评选中的“成”与“败”;如结合升学毕业,助学生理解“与同学分开”中“分离”的必然,且认识到“分离,也是一段新旅程、新友谊的开始”……
简言之,在我看来,育人之精髓,即构建终身受益的“道德信念系统”+“道德行为系统”。
编辑 _ 王雪莉
芦咏莉,博士、教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督导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联合会副会长,第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2001年起作为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成为专家工作组成员,负责课堂教学改革、师资培训与中考改革等项目。公开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合著或参与著作多部。荣获2014、2017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年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2015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