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逻辑推论模型是分析问题和论证问题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论手段,不仅能架起自然语言与逻辑语言之间的桥梁,澄清科学研究问题的语境,培养研究生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借助逻辑推论模型,研究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方针政策理念的真理性、科学性和深远的方法论意义。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2018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逻辑分析,力图展示逻辑推论模型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逻辑推论模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逻辑推理研究”(2020JGXM087)
[作者简介] 舒国萱(1970—),男(苗族),湖南麻阳人,哲学博士,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9-0171-06 [收稿日期] 2020-12-28
逻辑推论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前提命题和既定的逻辑推论规则,推导出结论命题的过程。逻辑推论模型则是逻辑推论过程的形式化表现。逻辑推论模型是分析问题和论证问题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论手段,能架起自然语言与逻辑语言之间的桥梁,澄清科学研究问题的语境,培养研究生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基于2018版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运用逻辑分析方法,试着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演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知识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与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共同的知识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逻辑分析,力图展示逻辑推论模型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言
归纳和演绎是2018版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硕士研究生做问题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法论手段。教材对归纳和演绎的表述,使用的是自然语言的叙述,非常简洁,词汇也不陌生,但如若进一步追问下去,就能看出不足。其实,对于初学“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硕士研究生来说,需要掌握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推论模型,以适应今后科学研究做问题的需要。那么,归纳和演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推论模型呢?它们又是怎样从方法论上指导科学研究实践的呢?
二、归纳
2018版硕士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对归纳如此界定:“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找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1] (P69)不难看出,前一句话叙述的是归纳的定义,后一句话叙述的是归纳的特征。关键是,怎么运用这一自然语言的叙述去指导科学研究的实践呢?譬如,怎么运用归纳的定义去鑒别“凡是乌鸦都是黑色的”这样貌似归纳得来的命题呢?诚然,“凡是乌鸦都是黑色的”已成俗语,也是传统语文命题的一般表达形式,似乎无歧义的来自归纳,但事实上,这的确又是一个逻辑歧义的命题,需要硕士研究生运用归纳的逻辑推论模型进行解构和重建。通过教材中的定义,我们能掌握什么呢?能否有能力重新构建新的无歧义的归纳命题呢?归纳有着自身严格的逻辑推论模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逻辑分析来了解。
(一)归纳的逻辑推论模型
归纳的逻辑推论模型由逻辑推论式和约束条件两部分组成。
第一,归纳的逻辑推论式。归纳推理遵循以下逻辑推论式所要求的条件:(1)Si(i=1,2,…,n)具有P属性;(2)Si(i=1,2,…,n)属于S类事物。结论:凡S类事物都具有P属性。
第二,归纳推理的约束条件。归纳推理的约束条件有三个:(1)Si(i=1,2,…,n)属于S类事物,不存在反例;(2)Si(i=1,2,…,n)具有P属性;(3)S与P所断言的目标外延不能相容。
(二)运用归纳的逻辑推论模型鉴别貌似归纳的命题
依据上面得来的归纳逻辑推论模型,我们有能力解构和重建貌似归纳的命题“凡是乌鸦都是黑色的”。
第一,解构歧义命题。对貌似归纳命题“凡是乌鸦都是黑色的”逻辑解构如下:(1)Si(i=1,2,…,n)是黑色的(符合);(2)Si(i=1,2,…,n)是乌鸦(符合);(3)乌鸦与黑色所断言的目标外延相容(不符合)。所以,貌似归纳命题“凡是乌鸦都是黑色的”是一个逻辑歧义的命题。
第二,重建无歧义的归纳命题。构建无歧义的归纳命题,对应以下三点:(1)Si(i=1,2,…,n)是黑色的(符合);(2)Si(i=1,2,…,n)是渡鸦(符合);(3)渡鸦与黑色所断言的目标外延不相容(符合)。所以,能重新构建起无逻辑歧义的归纳命题,即“凡是渡鸦都是黑色的”。
三、演绎
2018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对演绎则是这样界定的:“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结论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1] (P70)同理,前一句话是演绎的定义,后一句话则是演绎的特征。显然,这样的界定无法满足科学研究的实践,还需要进一步揭示出演绎的逻辑推论模型。值得一提的是,演绎在形式逻辑中是一个外延极其宽泛的概念,涉及的逻辑推论式众多,而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只有18个学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硕士研究生掌握与今后的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方法论是一项值得探索的教学研究工作。基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特质和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硕士研究生的学科背景,首要的教学研究工作应该是如何构建清晰的证实和证伪的逻辑推论模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蕴含的逻辑推论模型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理论整体概念,满足联言命题合取式的真值形式。为了能更加清晰地澄清其中的逻辑机理,可先做符号上的设定,设“a”为社会主义,“b”为核心价值观,“∧”为逻辑联结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表述成理论整体概念,即“a∧b”。依据整体概念“a∧b”,不難看出,只有满足a和b同时的真,a∧b才能为真。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精细的次级结构。先看教材对核心价值观的界定:“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5] (P135)很明显,这样的界定符合我们对“核心”内涵的真值期盼,没有歧义,其关键是价值观。其实,价值观并不是单一的词汇,它是一个理论整体概念,由“价值”和“价值观”组合而成。同理,为了清晰起见,可以先做符号上的设定,设“c”为价值,“d”为价值观,依据符号设定“价值”和“价值观”的逻辑关系满足逻辑推论式“非c→非d”,即形式逻辑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形式[6] (P17)必然为真。也就是说,只有正确地理解了价值概念的内涵,才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依据上文的分析不难建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蕴含的逻辑推论模型,即“a∧(非c→
非d)”。逻辑推论模型“a∧(非c→非d)”能很好地澄清问题的语境。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理论整体概念;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精细的次级结构。“a∧(非c→非d)”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在必然为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只有正确地理解了价值概念的内涵,才能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蕴含的逻辑推论模型
不偏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倡导”和2017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7] (P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 (P135)。
诚然,“三个倡导”,视觉清晰,朗朗上口,非常有感染力和凝聚力。但如果能进一步揭示出“三个倡导”所蕴含的逻辑推论模型,更加有利于培养硕士研究生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有效地进行方法论勘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蕴含两个逻辑因果链,即下向因果链和上向因果链。为了便于看清其中的逻辑机理,可先做符号上的设定。设“P”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以及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社会层面),设“Q”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同时承认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在逻辑外延上等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蕴含的逻辑推论模型可以表征为以下三点。
第一,下向因果链“P→Q”。显然,逻辑推论式“非P→非Q”满足形式逻辑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形式,必然真。其方法论意义在于:没有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就不可能有个人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决定个人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赋予个人层面以鲜活和生命力。
第二,上向因果“非Q→非P”。同理,逻辑推论式“Q→P”满足形式逻辑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形式,必然为真。其方法论意义在于:没有个人层面,就不可能有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对社会层面、国家层面具有向上的建构性;个人层面赋予社会层面、国家层面以血肉和内容。
第三,下向因果链与上向因果链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所蕴含的下向因果链和上向因果链是并存的,不分时间的先后。没有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个体层面是盲目的;没有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又是空洞的。方法论勘误:现实生活中,任何争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时间上谁先谁后的话题,都不是严谨的哲学命题;任何企图把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分割开来的做法都是形而上学的做法。
六、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2018版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第七章的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5] (P171-193),也是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第五章的标题(当代生态环境)[8] (P139-164)。尽管教材安排的章节线索清晰明白,内容也充分翔实,但依然是自然语言的叙述。显然,要想全面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仅有自然语言的叙述还不够,还需揭示出它蕴含的逻辑推论模型。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理论整体概念,蕴含两种逻辑推论模型,即历史的逻辑推论模型和命题的逻辑推论模型。历史的逻辑推论模型体现的是整个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不仅需要揭示人类最初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更需要揭示中国应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积极态度和有效措施。命题的逻辑推论模型不仅包含了人类对当今自身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完整地判断,更体现了中国的顶层设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生必须掌握好这一知识点。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推论模型
谈论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厘清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揭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推论模型是前提。通过教材中清晰的自然语言的叙述不难看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蕴含一条完整的因果逻辑链,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历时演化→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人类环境保护概念的产生。这一完整的因果逻辑链又蕴含下面两条清晰的逻辑推论模型。
第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历时演化的逻辑推论模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历时演化,包含两层逻辑关系,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历时演化过程。为了更好地揭示两层逻辑关系之间的逻辑推论机制,可先做符号上的设定,设“H”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象性关系”,“I”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历时演化过程”。依据上面的分析,不难得出,“H”(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是逻辑的因,“I”(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历时演化过程)是逻辑的果。H与I之间满足以下逻辑推论模型,即:(H→I)∧H→I。此式满足形式逻辑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逻辑上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说,只要真实地揭示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就一定能得出合理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历时演化过程”。
第二,人类的哲学反思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逻辑推论模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历时演化的因果逻辑,虽然具有必然性,但不会必然推出人类的环境保护概念。“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才是“人类环境保护概念的产生”的真正原因。同理,为了更好地看清两者之间的逻辑推论机制,可先做符号上的设定。设“L”为“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M”为“人类环境保护概念的产生”,L与M之间满足以下逻辑推论模型,即:
非L→非M。可见,此式满足形式逻辑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值形式,同样具有逻辑的必然性。也就是说,没有“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就不可能有“人类环境保护概念的产生”。诚然,没有“人类环境保护概念的产生”,就不可能有“人类可持续发展观”。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逻辑推论模型
不偏离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9] 和2017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思想主旨。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核心观点可表述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一个理论整体概念。为了体现问题讨论的延續性,可先设“A”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B”为“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C”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D”为“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E”为“空间均衡的理念”,“F”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逻辑联结词。依据合理的逻辑规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可以用逻辑命题表征如下,即:A∧B∧C∧D∧E∧F。很明显,此式满足联言命题合取式的真值形式,表达的是由6个支命题合取组成的理论整体概念。由于每一个支命题都是真的,所以理论整体概念必然为真。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一个必然为真的理论整体概念。上式深远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作为一个必然为真的理论整体概念,清晰地呈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所要求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10 ] (P93)。
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蕴含的逻辑推论模型。依据必然为真的理论整体概念“A∧B∧C∧D∧E∧F”,可以揭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蕴含两个逻辑推论模型。为了论证的一致性,我们都以支命题A为逻辑推理的后件,即:(1)(A∧B∧C∧D∧E∧F)→A∧非A→非(A∧B∧C∧D∧E∧F)。很明显,此式是一个证伪的逻辑推论模型,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1)式深远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作为一个必然为真的理论整体命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要求每一个支命题的工作出发点必须遵循理论整体命题的统一理念目标,否则就是对理论整体命题既定理念目标的背离。(2)(A∧B∧C∧D∧E∧F)→A∧A→(A∧B∧C∧D∧E∧F),不难看出,此式是一个证实的逻辑推论模型。前文已经论证过,证实的逻辑推论模型不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2)式深远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来说,由于理论整体命题必然为真,如果不是遵循理论整体命题的统一理念目标,不管单一支命题的工作出发点看似有多么完美、多么的真,都无法实现理论整体命题既定的统一理念目标。
七、结语
通过对2018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的归纳和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知识点的逻辑分析,不难得出:逻辑推论模型不仅是架起自然语言与逻辑语言之间的桥梁,还能澄清科学研究问题的语境,培养研究生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借助逻辑推论模型,研究生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理念的真理性、科学性,以及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9-70.
[2]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83-187.
[3]舒国萱.判决性实验问题及其逻辑结构[J].贵州社会科学,2011(7):39-44.
[4]孟凡龙.援引科学史探究DNA复制方式的POE教学策略分析[J].生物学教学,2018(43):15-16.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35-139,171-193.
[6]陈慕泽.数理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7-18.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8]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编写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39-164.
[9]夏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解读 蹄疾步稳绘就生态文明蓝图[N].中国环境报,2015-09-14(002).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93.
Application of Logical Inference Model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or Postgraduates
SHU Guo-xuan
(School of Marxism,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36, China)
Abstract: Logical inference model is an indispensable methodology means to analyze and demonstrate problems. It can build a bridge between natural language and logical language, clarify the contex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blems, and cultivate graduate students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More importantly, with the help of logical inference model, graduat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scientific, rigorous and far-reaching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s principles and polices with XI Jin-ping as the core. Using the method of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levant knowledge point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2018 edition) for postgraduates, such as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China, trying to show the application of logical inference model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for postgraduates.
Key words: logical inference model; post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