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绿地及开敞空间拓展功能研究

2021-05-12 09:22:36蔡丽敏
园林 2021年5期
关键词:绿地广场公园

蔡丽敏

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绿地及开敞空间在发挥原有休憩、运动等功能基础上,承接了更多新功能。通过网络信息研究,统计绿地及开敞空间疫情防控期间实际产生的拓展功能,包括承接会议典礼、医疗检测、户外办公、文体演艺、商业售卖和展示展览等6大类活动。在对6类新功能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优化布局、丰富功能空间类型和探索创新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对后疫情时代绿地及开敞空间的建设方向提出建议。

绿地;开敞空间;拓展功能;后疫情时代

绿地及开敞空间是居民进行休憩、运动等活动的重要场所。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成为日常社交基本要求,室内聚集性活动被限制,部分活动转移至绿地及开敞空间。研究疫情防控期间已产生的新功能,对于后疫情时代绿地及开敞空间建设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疫情防控期间,学者对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和应对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中与绿地及开敞空间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强化风景园林行业在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中的作用[1];

(2)对绿地系统及绿地规划设计方向提出建议,包括针对控制传染性疾病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疗愈易感人群等提出规划设计策略[2];对后疫情时代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包括公共绿地应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参与性场所,城市提供应急留白空间的场所等[3];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公园绿地体系的优化,强调可用性的多元邻里绿色场所构建等[4];提出居住区绿地优化途径[5]等;

(3)对公园绿地的运营管理和保障机制进行研究,包括对疫情防控期间实行分级分类分区域管控、管控游人规模和游览行为、加强环境卫生消毒等[6];建议后疫情时代开展公园绿地健康改善项目和事件运营,聚焦公共卫生的公园精细管理体系,强化效益评估,拓展资金和服务供应方来源等[4]。

以上相关研究内容对后疫情时代风景园林行业及绿地等发展提出了研究建议,但整体侧重于经验借鉴和理论研究。本文研究重点关注绿地及开敞空间在疫情期间实际产生的拓展功能,在对拓展功能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后疫情时代绿地及开敞空间布局优化、功能投放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建议。

1 研究背景

从疫情初期至今,国家卫健委、文化旅游部、地方政府及疾控中心多次发布疫情期间活动及口罩佩戴要求的通知、指南、指引等,其中多项内容涉及绿地及开敞空间。如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于2020年1月30日发布《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指出,“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南京市政府于2月18日发布《关于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快复工达产的通告(第13号)》中提到,“游园绿地、公园广场、室外文化体育设施等公共空间恢复开放”;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于4月13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指出:“疫情防控期间旅游景区只开放室外区域,室内场所暂不开放。”此外,成都市、北京市也曾发布包含“公园、景区、特色镇街、体育场等户外公共空间将有序开放”“市民在户外活动时可不佩戴口罩”等内容的通告及指引。绿地及开敞空间在疫情期间率先被允许调整口罩佩戴要求,且有序开放,为这些区域在承担原有休憩、运动等功能基础上承接更多功能提供了操作可行性。

2 绿地及开敞空间在疫情期间拓展功能研究

2.1 研究方法

由于疫情期间实地踏勘等信息收集方式受到影响,而网络信息具有内容涉及范围广、可收集性强等特点,本文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收集网页信息进行研究。搜索关键词包括“疫情+室外会议”“2020+毕业典礼”“新冠病毒检测+公园”“新冠病毒检测+广场”“2020+地摊经济”“疫情+室外体育场”“疫情+商业外摆”“疫情+展览”“疫情+户外音乐会”“疫情+室外演出”等,对搜索结果中由权威网站发布的相关内容进行统计,且每类活动需有3条以上相关新闻内容才纳入统计。

2.2 拓展功能类型分析

从信息收集结果可以看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广场及街道等绿地及开敞空间在疫情期间拓展出了新功能,包括承接会议典礼、医疗检测、户外办公、文体演艺、商业售卖及展示展览等6大类活动。

(1)会议典礼。包括大学毕业典礼、小型座谈会议等,主要利用各单位附属绿地空间,如清华大学(图1)、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西南财经大学等均在室外举办毕业典礼。其中,清华大学毕业典礼场地包括荷塘临漪榭、大礼堂前广场及绿地、理科楼前广场及绿地等,校长与毕业生座谈场地包括工字厅前广场、荷塘畔等。

1. 清华大学2020年毕业典礼

(2)医疗检测。医疗检测主要是针对新冠病毒进行核酸检测,一般是利用有较大面积铺装场地的公园或广场,如北京朝阳公园、大观园、金中都公园等,广东省云浮市硫铁矿文体苑、罗定市文化广场等城市广场,以及美国布鲁克林公园等。

(3)户外办公。包括日常办公和办公会议等,主要是利用原办公空间室外附属绿地和广场空间。如珠海一职实验学校在户外召开办公会议(图2),黄河科技学院附属医院和康保县均在户外召开疫情防控会议;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北京某券商和江苏太仓县城厢镇弇山社区均开展户外办公。

2. 珠海一职实验学校教学楼前召开圆桌会议

(4)文体演艺。包括室内移至室外的演出和疫情期间的特殊演艺活动。文体演艺活动空间类型多样,包括大型公园绿地、主题公园、广场、街道及庭院空间等。如国内知名主题公园“宋城演艺”将室内演出改为室外演出;国外一些城市出现了窗口音乐会、花园音乐会、广场汽车音乐会以及庭院露天演出等多种场地类型的演出活动。

(5)商业售卖。包括商业外摆、户外餐饮以及地摊等形式,主要是原有室内售卖空间的延展,包括街道空间、商业用地附属的硬质广场等。疫情防控期间,重庆、成都和北京等城市均出台政策允许店铺商户、餐饮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占道、外摆经营;罗马尼亚放松疫情管控期间,允许恢复餐饮业露天营业;美国蒙特利公园市在疫情防控期间批准该市一家中餐馆开辟户外用餐区。

(6)展示展览。包括主题展览和小型专业博览会等,主要是利用各类城市广场空间。如2020年青岛市即墨夏季房博会在即墨宝龙生活广场举办;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首次设立了大型户外抗疫装备展区;四川省自贡市在沿滩区文体广场举办“战疫情”宣传画作品展;湖北省天门市在陆羽广场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展览。

2.3 拓展功能特点分析

绿地及开敞空间承接的新功能多是以室内为主或在室外受到限制的活动,因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复苏需要而自发延伸或转移到绿地及开敞空间,具体有以下3方面特点。

2.3.1 利用常规绿地,延伸已有功能

医疗检测、会展活动、聚集性会议、典礼、日常办公等活动平时主要在室内进行,疫情期间,这些活动转移至大型公园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广场中,是对绿地本身承担的公共健康服务功能和应急避难功能的延伸,能够有效降低疫情防控压力,保障日常工作开展。承担此类功能的绿地和开敞空间都具有可利用的硬质广场,其中大型公园绿地和广场一般位于人口分布集中的中心城区,朝阳公园和金中都公园为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而单位附属绿地除学校外,可利用空间均为现状入口或兼具交通功能的场地,缺少适宜空间。

2.3.2 拓展开敞空间,承接转移活动

由于城市市容市貌及环境卫生要求,商业外摆、户外餐饮、地摊等室外活动在平时受到限制,但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这些活动被允许占用街道、商场外硬质广场等开敞空间,一方面有利于居民日常采买活动,另一方面提升商业活力,对于促进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利用的街道主要是两侧为商业空间的生活型街道和商场外附属绿地、广场。

2.3.3 创新活动形式,发挥特殊作用

室外文体演艺类活动一直与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紧密相联,此类活动优势在疫情期间更加突显。除了能较于室内更早恢复演出外,还充分利用各种空间并创新出很多新的表现形式,包括户外音乐会、汽车音乐会、花园音乐会、庭院演出等。这些活动对于疫情期间丰富居民生活、缓解居民焦虑情绪产生了重要作用。

3 后疫情时代绿地及开敞空间建设方向探讨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及后疫情时代,虽然部分拓展功能将会回归室内,但人们关于保障健康和安全的行为习惯将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因此绿地及开敞空间拓展功能将会保留室外形式或在一定程度上长期保留。公园绿地及开敞空间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主动作为,汲取疫情期间已经产生的拓展功能经验,在发挥已有公共健康服务功能、应急避难功能基础上,增加相关活动空间,并创新活动形式,适应拓展功能长期发展需求。

3.1 合理布局和预留功能空间,强化常规功能

(1)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布局。《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提出“确定中心城区绿地与开敞空间的总量、人均用地面积和覆盖率指标,并着重提出包括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在内的各类绿地均衡布局的规划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严格按照公园绿地和广场步行5 min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7]要求,合理布局公园绿地及广场等开敞空间,重点关注人口分布集中区域公园绿地覆盖达标情况,满足居民休憩、运动健身等空间需求。

(2)结合防灾避险绿地建设预留空间。已经规划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和开敞空间,应在确保生态、游憩、观赏、科普等城市绿地常态功能基础上,依据相关规划和技术规范要求预留应急保障空间[8]。设计中增加防灾避险功能宣传内容,进一步提高居民防灾避险绿地使用的认识,强化绿地及开敞空间的安全性。其他绿地应结合功能布局,预留绿地重大疫情时期的特殊活动空间。主要是在保证绿地率的同时,设计预留面积适当的硬质广场、疏林草地等空间。

(3)其他健康保障策略。绿地和开敞空间设计中还应通过配置保健功能类植物、增加立体绿化植物应用等形成绿色健康环境氛围;通过建设慢行绿道、建设互动参与式园艺区等提供锻炼及活动空间,强化绿地及开敞空间的健康保障功能[9]。

3.2 丰富功能空间类型,统筹空间布局

(1)增加公园绿地及城市广场活动空间。结合各类公园及广场设计主题,设置适合开展体育类、艺术类、展览类及演艺类等类型活动的空间,在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的基础上,为承接相关活动提供场地。

(2)丰富附属绿地空间形式。依据附属绿地所属单位性质,增加与单位活动相匹配的多功能户外空间。如学校可增加户外学习、聚会空间,提高户外空间利用率;办公区可增加户外会议、办公空间,促进员工交流,提升企业活力;养老院等可增加户外疗养区、园艺区等,丰富老人户外活动。

(3)优化街道空间。在满足通行需求基础上,有条件的街道和开敞空间可与商业空间进行一体化统筹设计,将绿地、商业外摆和露天经营空间进行系统化布局,改善自发性外摆造成的占道、空间无序等问题。一体化设计能够增加街道、广场类开敞空间活力,提升商业空间环境品质。

3.3 探索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1)探索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疫情期间,绿地和开敞空间拓展的各类活动多为应急产生,普遍具有公益性质。而在后疫情时代,要提供拓展功能活动空间、开展规范化管理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在保障绿地生态效益发挥的基础上,探索以公园及开敞空间为载体的拓展功能活动市场化运营模式,如引入演艺、运动、展览等有偿活动,适当增加经济收入,可以缓解公园绿地及开敞空间建设和维护的资金压力,促进公园及开敞空间可持续发展。

(2)探索与商业功能混合模式。在满足市容市貌及环境卫生要求的基础上,将绿地和开敞空间与环境友好型商业或产业空间功能适度混合,如体育健身、文化展示、文化创意、创意农业等。通过绿地和开敞空间带动商业和产业活动发展,形成“绿地+”“公园+”“绿道+”等新业态模式[10],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助力经济发展。

4 结语

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和刺激经济发展将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绿地及开敞空间的规划建设应在发挥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适当拓展相关功能,保障居民休憩、运动等健康活动,提升公共空间活力,助力经济发展。由于疫情常态化防控仍在持续中,绿地及开敞空间的功能还在变化,期待能有更多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以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与居民使用需求紧密契合,并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绿地广场公园
春天的广场
幼儿100(2023年13期)2023-05-04 08:32:06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5:26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北京园林(2021年2期)2022-01-19 02:17:34
在广场上玩
幼儿画刊(2020年9期)2020-11-04 01:27:52
在公园里玩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北京园林(2020年1期)2020-01-18 05:19:30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风景园林(2017年5期)2017-10-14 01:03:41
走进绿地
岁月(2017年9期)2017-09-08 14:45:50
广场上的大钟
读写算(上)(2016年11期)2016-02-27 08:45:27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02: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