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两山”理念落地生根探新路、谋新篇

2021-05-12 09:48:34顾城天王恒刘冬梅唐书培
中华环境 2021年4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象限

文|顾城天 王恒 刘冬梅 唐书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两山论”形象地把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比喻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破解过去一直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找到了转化之机、统一之法。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转化路径,及时总结推广“两山”转化典型模式,解决“两山”理念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提升“两山”双向转化的速度和质量。

“两山”理念实践转化路径

成功践行“两山”理念主要蕴含两大要素:一是生态环境优越,二是绿色经济活跃。一方面生态资源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绿水青山”作为“金山银山”的基础可以为创造“金山银山”提供条件。另一方面,科学有效的资金投入能够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更好地开展,“金山银山”作为“绿水青山”的保障可以支撑生态资源财富持续壮大。因此,“绿水青山”是培育“金山银山”的基础,“金山银山”是反哺“绿水青山”的支柱,合理的制度设计和落实是最终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保障。

“两山”理念实践转化路径是区域基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探索形成的“两山”转化通道。如图1所示,按照区域生态环境品质的优良与否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等,以“绿水青山”为横轴,以“金山银山”为纵轴,可形成一个四象限图,四个象限代表各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四类现状。

第一象限为“绿水青山”品质优良、“金山银山”资本较为雄厚的区域。该象限是“两山”理念实践建设的优势区,已经基本实现“两山”转化。位于该象限的地区,大体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传统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生态环境品质优良的区域;另一类是具有良好的区位发展优势,搭上了生态经济发展快车的区域。第一象限区域应朝着更高品质生态环境和更高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前进,争做“两山”转化的标杆引领地区。

第二象限为“绿水青山”品质较差、“金山银山”资本较为雄厚的区域。位于该象限的地区多数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二象限区域的转化路径如图1中“路径a:修复优先”所示,应推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例如,通过“生态+空间”的方式,既要在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壮大生态资本,确保生态产品的可持续转化,又要加强空间治理,守住生态红线,为高质量绿色发展腾出更大空间。

图1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和转化示意图

第三象限为绿水青山品质优良、金山银山较为落后的区域。位于该象限的地区多是欠发达地区,属于发展诉求最为强烈、推动“两山”转化最为迫切的地区。第三象限区域的转化路径如图1中“路径b:转化优先”所示,在确保“绿水青山”品质不降低的前提下,向生态环境要效益。例如,通过“生态+产业”的方式,发展生态产业、传统产业生态化和绿色高精尖产业来实现生态资产的增值。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康养等。传统产业生态化是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促进产业生产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绿色高精尖产业以高端、精密、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类产业。

第四象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水平均较为落后的区域。位于该象限的地区是“两山”理念实践建设难度系数最大的区域。第四象限区域的转化路径如图1中“路径c:修复+转化兼顾”所示,应先横向看齐第三象限的“绿水青山”水平,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再纵向看齐第一象限,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例如,打好“生态+空间+产业+主体”组合拳,一方面需要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或盘活市场机制、创新绿色金融等筹措资金,开展生态空间管控并人工修复区域生态环境,夯实生态本底后再发展生态产业做大“金山银山”;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生态+主体”,形成政、企、民“两山”共建共治格局,使生态制度所形成的政府与市场的合力作用、生态技术所带来的产业的变革、生态文化所形成的绿色价值主张为区域绿色增长注入内在驱动力。

践行“两山”理念的十大典型模式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全国各地开展“两山”转化实践已逾15年,涌现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成功案例。“两山”理念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当前典型地区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提炼共性、挖掘特色、固化形式,初步归纳形成十大“两山”转化典型模式,以期为地方找准“两山”转化定位,高质量推进“两山”理念实践提供参考。

一是以夯实“绿水青山”根基为重点的“绿色银行型”。一些生态环境本底较好的地区,以长期持续提升生态资产为核心,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建设,将“生态本金”源源不断地储蓄进“绿色银行”,实现生态环境补绿增绿与生态资产储值增值,并将生态资产不断累积变现。

二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主导的“山歌水经型”。生态环境资源特色突出的地区,围绕自身环境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探索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的新路径,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理念。

三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的“腾笼换鸟型”。在资源开发强度较大或资源利用枯竭的地区,围绕扩容提质和转型发展,通过绿色化改造、转型升级,腾出生态环境容量,培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推动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以实现保护者受益为根本的“生态补偿型”。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区,借助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各级财政资金,以及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地方内部生态补偿机制等多种生态补偿政策,更好地提供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生态产品,实现“谁保护、谁受益”。

五是以打造区域生态品牌为典型的“品牌塑造型”。以农业为主导功能的地区,按照借力生态、品牌赋能的思路,推动生态种养业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不断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规模,培育打造特色区域公共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与发展协同互促。

六是以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为牵引的“市场驱动型”。生态资源丰富、资源权益交易制度建设完备的地区,以构建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运作和市场交易体系为重点,探索运用股权化、证券化、债券化、基金化等绿色金融手段以及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变生态资产为真金白银。

七是以发展本地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循环集约型”。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有共生耦合关系的地区,以废弃物源头减量化、资源化为核心,通过补齐产业循环链条,推进本地企业资源循环式利用,形成完整的循环生态组合圈,一方面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风险;另一方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整体利润。

八是以厚植生态本底带动土地增值的“溢出效应型”。以增强要素资源吸附集聚和转化能力为目标的城市新区或生态环境品质较差的旧城改造升级区,通过开展公园城市建设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吸引高附加值低污染产业,催生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高端人才集聚,配套设施完善,进而带动区域土地资源升值溢价。

九是以电商驱动生态产品供需对接的“数字赋能型”。交通物流运输条件便利的地区,以培育本地化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为驱动,搭建电商平台线上销售渠道,创新应用“直播带货” “拼团” “众筹” “私人定制”等多元化互联网营销模式,打通生态产品走向城市的上行通道,使好产品有好销路,卖出好价钱,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十是以彰显特色生态文化为导向的“文化铸魂型”。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依托生态资源禀赋条件,充分梳理当地文化脉络,挖掘“红色”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资源,擦亮本地“文化名片”,让“绿水青山”焕发人文生命力与活力,创造对人在精神享受、知识获取、休闲娱乐和美学体验等方面的惠益。打造特色文旅康养、艺术创意等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

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质量实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两山论”作为指导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重要思想,彰显出历久弥新、越发强大的生命力。下一步在推进“两山”理念高质量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持续固化并丰富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还要强化生态环境政策供给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交融,将政策红利转化成“生态红利”和人民群众长久受益的“发展红利”。

建立保障“两山”转化的法律制度体系

在法律层面确立生态环境权,将生态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入法,为生态产品保护和定价提供理论基础。严格界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态资产、生态产品、生态资本等术语的法律概念,明确生态产品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生态产品监管体系,明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原、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的监管边界。针对完全市场化、部分市场化、非市场化竞争等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建立市场定价、交易定价、协商定价机制,并通过第三方评估与公众参与制度,确保定价过程公开透明。

完善“两山”转化的工作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资产保护规划、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把生态资产供给能力提升全面纳入各类规划实施目标,针对不同自然本底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实施差异化考核,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与赔偿制度衔接,确保生态资产存量不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建立和规范生态产品评估与交易规则和程序,探索开展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环境权交易试点,挖掘生态产品市场价值,推动生态资本金融产品的开发培育,实现生态产品的保值增值。

构建生态产品的评估方法与价值核定体系

根据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特点,构建生态产品基准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形成规范统一的生态产品核算技术指南,为跨区域交易提供技术依据。针对生态恢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中微观项目决策,以恢复费用作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基准,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定体系。基于生态资产—生态产品—生态资本价值理论,建立生态产品全生命周期动态监测与价值评估机制。

健全促进“两山”转化的投融资政策

加强生态环保专项转移支付向生态功能重要、生态资源富集贫困地区倾斜,建立根据生态资产质量、价值和保护成效确定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额度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和开展绿色信贷。开展生态银行、生态资本信托、生态产品交易、第三方支付综合试点,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金。把与生态资产相关的潜在成本、收益、风险、回报纳入投融资决策中,通过对金融资本的引导,促进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立“两山”比较优势布局机制

通盘谋划各地“两山”转化的比较优势,组建策划专家团队,充分挖掘各地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系统梳理生态文化脉络,为各地“绿水青山”本底的前瞻性布局、差异化定位、品牌化经营提供指导帮扶,着力打造“一市一优势,一县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塑造各地特色鲜明的“两山”竞争优势,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和拥挤效应,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把各地先发优势转化为出彩胜势。

建立“两山”项目经济性筛选评估机制

谋划经济效益高的生态项目,在选择生态保护修复和产业导入的项目时,要切实开展投资收益分析,科学论证“两山”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精心设计盈利模式确保生态建设有的放矢,着力将有限的资金投向生态价值与商业价值俱佳的项目,使地方财政可持续地运转,有效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绿水青山”保护修复和维护工作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一份投入、多份回报”的正向循环。

强化“两山”转化益民惠农机制

开辟多元化增收渠道,确保农民直接或间接分享“两山”转化发展红利,激发群众参与“两山”共建共治的内生动力。促进土地流转型利益联结,农民通过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将土地流转给本地龙头企业,获得土地租金或转让金。加强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农民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村办企业,定期获得公司经营收益分红。鼓励聘用雇用型利益联结,企业组织农民进行职业素养和劳动技能的精准培训,雇用其从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岗位,实现普通农民到生态工人的转变,并得到稳定的工资收入。

探索建立“两山”转化带头人制度

为提高“两山”转化成效,更加畅通地把“两山”转化的思想力量和政策红利传递到广大乡村基层地区,应注重发挥“两山”转化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批基层农村干部和生态环保标兵、劳动模范、农业职业经理人、文化能人、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让他们为广大群众讲授“两山”转化经验和技术方法,传达推广最新的政策精神。通过带头人“老带新、师带徒”,有利于为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培养大批优秀的接班人,形成示范引领、追赶标杆、乡贤出智、村民共学的“两山”转化能力提升机制。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象限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金山之梦
当代音乐(2020年8期)2020-08-17 01:30:27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公民与法治(2020年3期)2020-05-30 12:29:4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海峡姐妹(2018年10期)2018-12-26 01:21:16
基于四象限零电压转换PWM软开关斩波器的磁悬浮列车
电子测试(2018年11期)2018-06-26 05:56:04
抢险当金山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
翠挂金山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38
RIGIDITY OF COMPACT SURFACES IN HOMOGENEOUS 3-MANIFOLDS WITH CONSTANT MEAN CURV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