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青英 ,陈纪旺 ,耿 芳 ,陈慧康 ,李泓明
【导读】玉环文旦是浙江玉环农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是玉环市对外宣传的“金名片”,是当地果农增收的主要途径,近年当地低温冻害频发,给玉环文旦产业造成较大危害。
玉环文旦又名玉环柚、楚门文旦,为中国四大名柚之一,是浙江省传统名果,曾在全国柚类评比中连续8 次夺魁。玉环文旦是玉环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是玉环市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也是玉环3.2 万果农增收的主要途径。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玉环文旦产业已初具规模,种植面积已达0.21 万hm2,常年产量为3.5 万t,产值近2 亿元。目前,果品畅销全国20 多个省、市及远销国际市场。
近几年以来,随着大气环境的恶化,极端低温和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导致玉环文旦受损严重,品质和产量下降明显,影响了果农收入。特别是低温寒潮的出现,对抗冻能力弱的玉环文旦更是造成致命的打击。为促进玉环文旦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果农收入,通过对近几年低温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解玉环文旦的受冻情况和受冻原因,为玉环文旦产业摆脱低温冻害影响寻找新的出路[1]。
苔山塘文旦联营基地是玉环市最大的文旦种植基地,有“世界名柚园”之称。该基地是海涂围垦地,也是全市种植较早的基地,种植玉环文旦233.3 hm2。近5 年低温寒潮对该基地玉环文旦的影响情况见表1。
从表1 可看出,玉环市每年零下低温的天数有逐渐增长的趋势。0 ℃以下的低温从2016—2019 年每年的连续3 天,到2020 年12 月31 日至2021 年1 月10 日,-3 ℃以下的低温就达到5 天,持续时间长,比前4 年增加了2 天;从降温幅度分析,2016 年1 月25 日降温幅度最大,降幅达到-5.5 ℃,最低气温达到-7.8 ℃,26 日气温仍低至-6.7 ℃,是这5 年极端低温最低的两天。5 年中,以2016 年和2020—2021 年冻害最为严重。
受冻情况:2020 年末至2021 年初的强寒潮过后,通过对苔山塘文旦联营基地的调查发现,同一次寒潮、同一地点,玉环文旦在不同生长环境中的受冻程度相差甚远(见表2)。由表2 可看出,玉环文旦的受冻情况主要受地理位置和防寒措施的影响。
不同地理位置,受冻的程度不同。一是南北方位的不同,文旦树的冻害发生差异大。苔山塘文旦联营基地中,仅隔一条道路的南北两边果园,北边的文旦受冻等级相对于南边的偏高。主要原因是此次寒潮的风向是持续的偏北大风,北边的温度要低于南边。二是果园地势高低的差异,文旦树受冻害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冻害最严重的是平地上的文旦树,其次是靠近山脚位置的文旦树;随着地势的增高,文旦树的冻害程度随之下降,在山坡上的文旦树受冻害的影响最小。平地上的文旦树普遍冻害等级为2 级以上,靠近山脚部分的文旦树冻害等级主要为1~2级,山坡上的文旦树冻害等级只有0~1 级,受冻程度比较轻微。主要原因是冷空气相比普通空气更重,易向下沉积,随着地势的下降,冷空气沉积增多,地势越低,气温就越低,文旦树的受冻情况也随之加重。平地比山地更容易沉积冷空气,所以平地上的文旦树受冻情况总体要比山地上的严重。一些山坳中冷空气易进难出,长时间的冷空气沉积就会导致冻害更严重。
表1 苔山塘文旦种植基地近5 年低温情况
表2 苔山塘文旦种植基地冻害情况调查
防寒措施不同,受冻的程度也不同。从防寒措施来看,大棚内文旦树的冻害等级明显低于露天的文旦树。苔山塘文旦基地中,寒潮前未采取防寒措施,寒潮来临后再盖棚、覆膜、盖遮阳网,没有起到抗冻效果,普遍受害严重。露天覆盖遮阳网的文旦树受冻情况稍好但依然很严重,遮阳网主要用于阻挡霜冻。盖上大棚,但是没有加温的文旦树受冻情况,较露天的更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棚内冷空气易进难出,气温比棚外更低。只有扣紧大棚膜,不漏风,覆盖双层膜,低温期间持续熏烟加热,做好喷、滴灌等防寒措施的文旦树,受冻程度较轻或基本无冻害。
此外,提前灌水的果园受冻情况,也普遍好于未提前灌水的果园。在寒潮来临的10 天前灌水的果园,受冻程度较提前两天灌水的要好。寒潮期间一直保持灌水,灌透果园,相对于缺水少灌的基地,受冻程度要轻。主要原因是流动的水能增加大气湿度,提高地温,进而增强树体的抗寒能力。
思想上不重视,投入不足,也是受冻严重的重要原因。面对寒潮来袭,缺乏完备的抗寒应急制度和相关基础配套措施,也是造成寒潮冻害严重的重要原因。寒潮前,相关部门向果农发布寒潮预警,指导防寒措施,但是部分果农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防寒准备工作不到位,未盖遮阳网、大棚,喷灌、滴灌、加温等设备也不完善,算不清“经济账”,考虑电费昂贵而放弃加热,忽略保树的长远利益。寒潮后,部分果农面对受灾严重的困境,不及时采取灌水、摘叶等挽救措施,直接放弃,寄希望于保险和政府补贴挽救损失,这直接导致冻害的加重。
玉环文旦自身抗冻能力弱,也是加剧冻害的主要原因。玉环文旦最适宜的生长气温为26~29 ℃,生长期的有效积温为5 600 ℃。根据多年观测,玉环文旦的抗冻能力较弱,其冻害的临界气温为-3 ℃,果园连续2 小时-3 ℃,就出现1 级冻害;连续48 小时出现-3 ℃,会使玉环文旦遭受3~4 级冻害,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此次寒潮期间,低温出现的频率较高,短短11天之内有7 天是低温天气。低温天气的增多,给玉环文旦树的生长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苔山塘为例,第一次寒潮期间温度低至-5.8 ℃。第二次寒潮期间温度低至-5.7 ℃,两次寒潮的低温都超过玉环文旦的冻害临界温度[3]。
玉环文旦的品种、树龄、树势也影响其抗冻能力。早熟文旦采摘时间早,营养消耗较普通文旦少,因此抗冻能力也强于普通文旦。树势生长健壮比树势生长弱的抗冻能力强。
综上所述,在大气环境变恶劣,灾害性天气增多的情况下,玉环文旦产业发展暴露出:生产环境恶化,生产方式落后,产业投入不足,发展速度迟滞,抗灾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
合理布局,融合发展。玉环文旦是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是玉环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对外宣传的“金名牌”。玉环市政府应在坚持“工业立市,提升产业层次”的同时,注重生态、休闲旅游建设,结合“十四五”规划,环绕连接好漩门二期、三期,延伸漩门二期、三期玉环文旦区块,沿龙溪-清港-苔山塘世界名柚园-漩门湾湿地公园,打造玉环文旦美丽乡村风情带,把玉环文旦与休闲旅游的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同时做好玉环文旦产业的合理布局,重点发展适宜区,对在低温寒潮中容易受冻的次适宜区适度调整发展。坚持“上山坡、下海涂、平原整理”三管齐下、互动发展,全力拓展玉环文旦发展空间,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存量。特别是通过改造低产田(地)、低产盐田、高山移民后老宅基地整理和自然村归并等途径,退宅还耕,整合土地资源。适地适种,要素集聚,农旅结合,规模发展玉环文旦等有利于当地生态发展的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目标,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数字引领,确保丰收。农业发展已进入数字化时代,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把物联网、互联网、传感器等技术运用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让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贮运中发挥作用,为农业生产的抗灾、节本、提质作出贡献。同时,采用云直播、云展示、云贸易、云播放,扩大农产品辐射带动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以达到农业的抗灾减灾和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玉环文旦产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目前,玉环文旦产业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为主,迫切需要利用“互联网+”优化产业链、价值链结构,转化为以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农业模式,启动建设智慧农业基地。例如,此次寒潮中大棚加温大部分是熏烟加热,不仅要在夜晚点火熏烟辛苦熬夜,而且消耗大量柴火,存在安全隐患。可引进新型智能加温设备,只需调节好最低加温温度,全程由程序控制,维持棚内温度,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安全可靠。为保玉环文旦提质增效,提高抗灾能力,数字农业是玉环文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创新发展,加大科技投入。一是实施流通带基地。大力培育和扶持以生产、流通为主的,建有生产基地、有注册出口基地和出口企业,实行产销一体化,且有稳定销售体系的玉环文旦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形式,把分散农户联接起来,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二是实现二产带一产。玉环文旦产业一直是以鲜果销售为主,果品的深加工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玉环文旦还存在采前裂果的问题,每年有近7 000 t 裂果和残次果被浪费。为提高产业效益,需要创新发展,开发出加工产品,提升玉环文旦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同时也充分利用好裂果和残次果,才能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应积极鼓励大公司、大集团参与玉环文旦加工业的深度开发,带动玉环文旦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实现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科技研发等于一体的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三是促进品牌带产业。充分发挥“玉环文旦”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全国八连冠”“中国文旦之乡”“中国十大名柚”等品牌优势,通过实施玉环文旦质量兴业规划、品牌提升工程等,延伸产业链,将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现实竞争力。
加强领导,促进发展。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尽快建立文旦产业再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涉农部门和重点乡镇(宜发展地区)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指导文旦产业发展。二是组建玉环文旦专家团队。聘请大专院校的教授专家为玉环文旦产学研首席专家,并与玉环本土专家一起为文旦产业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三激励大学生创业创新。注重激发玉环文旦从业大学生的创业活力,对大学生创办的玉环文旦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给予适当政策鼓励,并给予土地等配套的政策扶持。四是加大农业保险推广面。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尝试推出不同险种的保险,加强保险的推广面。做好救灾规划,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做到农业保险成为农业农民救灾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