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 冯会健 华进勇
目前国内与冷藏车相关的标准共有12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7项,地方标准2项,详见表1。
表1 国内冷藏车相关标准汇总表
GB 29753-2013 《道路运输 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 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是国内唯一与冷藏车相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该标准主要参照ATP法规制定,对冷藏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整车要求、车厢要求(材料、标志标识、防雨密封性、隔热性、气密性、机械性能)、制冷机组要求、降温性能要求、保温性能要求,并对试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该标准目前是我国公告管理的引用标准,目前在公告管理为A7项。
GB/T 21145-2007《运输用制冷机组》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适用于汽车运输用制冷机组,该标准对制冷机组的零部件材料、结构、装配、密封性、运转、制冷量、低温工况运行、除霜、噪声、耐振性能、性能系数及安全性做出了规定。
GB/T 35145-2017《冷链温度记录仪》适用于电子式冷链温度记录仪,主要规定了温度记录仪显示方式、数据通信方式传感器安装方式、供电方式、工作条件、测量范围、数据显示方式和温度显示分辨力、通信接口、基本误差、重复性误差、时钟误差、外界因素影响误差、漂移要求、响应时间要求、安全性能要求、抗运输贮存环境性能要求、防护等级、数据安全性、提示和通信功能要求。
QC/T 23-2014《鲜奶运输车》适用于采用定型汽车底盘改装的鲜奶运输车及鲜奶运输半挂车,规定了鲜奶运输车的整车、材质、罐体设计制造、安全附件及管路附件、保温层及保温材料、保温性能等各种要求,标准主要定位于保温功能,对于冷藏功能未作要求。
QC/T 449-2010《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为汽车行业标准,适用于保温车和冷藏车,规定了冷藏车的分类、整车安全要求、车厢要求、气密性能和隔热性能要求、制冷机组要求。
JT/T XXXX《冷藏保温车辆选型技术要求》标准,相对GB 29753仅增加了在空载状态下以30~40km/h平均速度行驶调温性能。
JT/T 650《冷藏保温厢式挂车通用技术条件》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提出,适用于在道路上使用的冷藏保温厢式挂车。该标准主要规定了冷藏半挂车的整车要求、厢体要求(材质、防盗、附属设施)、淋雨性能、气密性能、隔热保温性能及冷藏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WB/T 1060-2016《道路运输食品冷藏车功能选用技术规范》,相对GB 29753增加了底盘要求及车厢内部设计要求、车厢材料要求、多温冷藏车要求、专用装置要求、产品标识及不同的运输物品在选用冷藏车时的要求。
SB/T 11092-2014《多温冷藏运输装备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适用于多温冷藏汽车、多温冷藏集装箱等多温冷藏运输装备。该标准规定多温冷藏运输装备每个运输单元至少应有一个独立外门,独立的温度控制和温度检测系统,且能独立调节、自动记录各运输单元温度;对多温运输装备各个运输单元的漏气倍数和气密性能、隔热性能、调温性能做出了规定,并编写了相关试验方法。
WB/T XXXX《道路运输 医药冷藏车功能选型技术规范》适用于道路运输医药制品的冷藏车。该标准规定:冷藏车应具有定位、运行轨迹、实时温度等远程监控系统,并能识别所运输医药的信息,具备第三方监管功能。应配备温度自动检测系统,可实时采集、显示、记录、传送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数据,并具有远程及就地实时报警功能,可通过计算机读取和储存所记录的监测数据。此外,该标准还对车厢内部温度检测点的布置、内部设施、材料、制冷机组、产品标识及冷藏车的选用做出了规定。
JTJ 019-2008《道路货物运输冷藏车辆营运技术规范》规定了车辆基本性能、厢体保温层厚度、厢体的气密性能和隔热保温性、制冷机组、运输车辆和设备的维护要求(货物装载、定期检查、设备档案等)、车辆运输过程控制要求(温度控制、行驶温度记录仪、装卸货注意事项)、冷藏车证书和认证标记。
对行驶温度记录仪部分,该标准规定了道路冷藏运输车应配备符合要求、在车厢外部能直接观察、能监控运输途中厢体内温度的行驶温度记录仪。行驶温度记录仪至少应包括以下数据:日期、时间、温度采集点、监测温度等;行车温度记录仪数据至少保存一周;鼓励采用能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及运输位置的行驶温度记录仪监控系统。
DB11 XXXX《食品冷链宅配服务规范》规定了运输车厢在同一空间不得码放不同温度要求或可能交叉污染的冷链食品,运输过程中应至少20 min监测一次车厢内温度,超出允许的波动范围应有警示,运输过程中应做好作业记录,包括作业人员、装卸货时间和地点、车厢温度、运输期间制冷系统运行时间记录。
我国汽车行业标准体系多年来一直以欧洲标准体系为依据建立,具体到冷藏车产品标准也主要以ECE/TRANS/249《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AT P)、EN 12642《公路车辆货物的固定—商用车辆的车身结构—最低要求》和日本JIS标准为依据起草。与国外标准相比,我国的冷藏车标准体系存在技术要求不够全面、技术指标低、体系杂乱的问题。国内外标准间的主要差异如下:
ATP中对非机械制冷式冷藏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均有规定。此外,隔热系数测试中对配置蓄冷板、液态气系统和未配置蓄冷板或者液态气系统的冷藏车分别作出了规定。在降温保温试验中,非机械制冷式冷藏车与传统机械制冷式冷藏车也有所不同。国内标准缺少本部分内容。
ATP中对仅具有加热功能的冷藏车分类、术语定义、升温保温性能做出了规定。国内标准缺少本部分内容。
ATP规定了机械制冷和加热双功能的冷藏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降温保温性能、升温保温性能。国内标准缺少本部分内容。
ATP规定了各隔室及厢体整体的K系数、制冷量要求和试验方法,并对内部隔板厚度作出了规定。
ATP中规定了制冷机组制冷量的测试方法,对用于多温仓冷藏车的制冷机组,规定了主机组、各隔室蒸发器额定制冷量要求及检测方法。国内标准目前缺少用于多温仓冷藏车的制冷机组的相关要求。
ATP中规定设备投入使用前,为保证其生产一致性,可以通过随机抽取得方式进行检查,有效期六年。六年内,如果系列生产的设备超过100台,抽检数量需要相应增加。同时,ATP中关于同一型式的判定要求也与我国目前公告管理中的同一型式判定要求不同。
ATP中明确在用车定期检查应逐台检查,至少每六个月检查一次,并对在用车检查的项目和检验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我国目前的年检中并没有对冷藏功能进行定期检查。
ATP中规定冷藏保温设备必须安装合适的记录仪器,其中温度计应符合EN 13486、EN 12830的要求。国内强制性标准、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要求互不相同,非常杂乱。
ATP规定冷藏车辆应配备ATP铭牌和设备识别标识,并对铭牌的形状尺寸及设备识别标识的内容和式样做详细的规定。国内目前仅规定冷藏车应在厢体外部易见部位上喷涂或粘贴明显的“冷藏车”字样和冷藏车类别的英文字母。
ATP的设备类别有三个字母构成共分为32类,每个字母都有特殊的定义,我国目前分类比较少,仅一个字母代替。
ATP规定了食物冷藏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抽样检测要求、温度测量方法、测量精度和误差,国内标准目前尚无相关规定。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标准、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分析,结合高内外冷藏车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以发现目前对冷藏车辆的管理、技术要求等方面最为完善的就是ECE/TRANS/249《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ATP),该法规也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普遍的法规。
同时,EN 12642《公路车辆货物的固定—商用车辆的车身结构—最低要求》中关于车厢强度的要求和日本JIS D 4001中关于气密性的要求,对于提高冷藏车辆运输安全、节能和环保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我国冷藏车标准体系应以ATP为主要参考,同时借鉴EN 12642和日本JIS D 4001。
基于此,建议主要从如下几方面,来完善我国冷藏车标准体系。
国内目前生产的非机械制冷式冷藏车主要为冷板式和液氮式两类,也有部分企业通过在保温车内添加天然冰等制冷源的方式进行冷链运输。针对国内目前对于冷链物流的管理现状,建议在现阶段进行标准修订时,需增加非机械制冷式冷藏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但同时应限定制冷源为冷板和液氮两类。
我国由于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差异很大,在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可达-20℃,为保障易腐食品和生物制品运输安全,具有制冷和加热双功能冷藏车在东北等地区使用较为普遍,占到冷藏车总销量的1/3。ATP法规对此类车型的降温保温性能、升温保温性能均进行了规定。目前国内的公告管理环节仅对其制冷功能和保温功能进行了考核,对于加热功能目前GB 29753等标准中均没有相关规定,因此建议增加该类型冷藏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多温冷藏车在国外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国内已有部分生产企业开始生产多温冷藏车。ATP规定了各隔室及厢体整体的K系数、制冷量要求和试验方法,并对内部隔板厚度进行了规定。术语和定义部分建议参照ATP的相关描述增加定义为“车厢具备隔热功能,装备具有两台或以上蒸发器的多温机械制冷机组,有两个或以上的隔仓在不同温度下运行的车辆”。技术要求部分应增加多温制冷主机组的额定制冷容量应大于设备热交换量的1.75倍。每台蒸发器在最低温度下计算的剩余有效制冷量应大于或等于在最不利条件下该隔室的最大制冷需求的1.75倍。
目前国内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的GB/T 21145对汽车运输用制冷机组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与ATP法规相比,该标准缺少用于多温仓冷藏车的制冷机组的相关要求和试验方法。建议及时修订,增加主机组额定制冷量、各隔室蒸发器额定制冷量及冷冻室剩余有效制冷量的要求和试验方法。
a. 型式检验
ATP中规定设备投入使用前,为保证其生产一致性,可以通过随机抽取得方式进行检查,有效期六年。六年内,如果系列生产的设备超过100台,抽检数量需要响应增加。我国目前仅要求新车型在申报公告时,送一台样车进行定型试验,对定型试验的有效期和样车数量没有限制。我国车辆型式检验制度源自于欧洲,因此对于冷藏车,建议按照ATP法规的相关规定对此部分内容进行明确。
b. 定期检验
目前我国的在用车管理由公安部门负责,在现阶段的公安年检制度中对于冷藏车的专用性能并没有进行专项考核。ATP法规规定,应定期对冷藏车的专用功能进行逐台检查,检查周期为每六个月一次,同时还对在用设备的检验项目、检验要求及检验结论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建议后期制定专门的标准,对在用冷藏车定期检验进行规范。
c. 同一型式判定
我国目前公告管理中对同一型式判定的要求共六条:冷藏车生产企业和冷藏车温度分类相同;机械制冷机组的制冷量相同或增加;车厢保温材料相同、厚度相同或增加,厢体材料相同;车厢内表面积相同或减少;车厢门的数量和尺寸相同或减少;冷藏车载质量相同或减少(适用于机械性能)。与国内的视同条件相比,ATP法规对视同条件的规定内容更加细致且要求更加宽松,总体对比来看比国内更加科学。因此建议增加此部分内容,并与ATP中的规定保持一致。
d. 增加温度记录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多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均对冷链物流过程中的温度检测和记录提出了要求。原GB 29753标准要求冷藏车应配备行驶温度记录仪,且记录仪的时间间隔应小于10min,规定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车在运输过程中应具有定位和运行轨迹、实时温度等远程监控系统,并能识别所运输生物制品的信息,具备第三方监管功能。目前冷藏车生产厂家均根据标准要求,配备有行驶温度记录仪,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车也按照标准要求配备了远程监控系统,但目前并未有相关行业组织或主管部门对冷链运输过程中温度控制进行监管。
因此,在温度监测装置部分,我国需借鉴国外相关标准和国内相关主管部门管理要求,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对温度监测装置性能(误差、耐气候性、显示方式、数据通信方式、传感器安装方式、供电方式、温度异常报警等)、监测内容(日期、时间、温度采集点、温度)、温度监测装置与相关监管平台对接(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第三方机构的监控平台)方面提出要求。
e. 统一冷藏车标识及铭牌
目前我国GB 29753和GB 7258规定,冷藏车应在厢体外部易见部位上喷涂或粘贴明显的“冷藏车”字样和冷藏车类别的英文字母。ATP法规则规定:冷藏车辆应配备ATP铭牌和设备识别标识,并规定铭牌应为不小于160×100mm的长方形,铭牌上应包含ATP标识、批准编号、设备类别标识、有效期限;A T P标识和设备类别标识字高20mm,其余字高5mm;设备识别标识应包括设备类别标识和设备有效期,类别标记字体高度为100mm,有效期字体高度至少为50mm;对于最大质量不超过3.5t的货车,类别标记的字体高度可以为50mm,有效期的字体高度至少为25mm。国内标准应借鉴国外先进标准,结合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适当增加本部分的内容。
冷藏车是冷链物流的核心运载装备,其隔热、降温、保温能力对保障易腐食品和生物制品运输安全至关重要。建立符合我国现状的冷藏车标准体系,并据此制订未来冷藏车辆及零部件标准制修订计划,可以为政府加强冷藏车管理提供技术保证,为检测机构实施合格判定、型式认证、生产一致性监督提供依据,进而推动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促进冷藏车行业健康发展,缩小与国外相关产品的差距,促进我国易腐食品及生物制品运输安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