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美好

2021-05-11 06:00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教育

现象:大中小学开设劳动课程

松土,刨坑,播种……这不是火热的春耕场景,而是上海建桥学院的劳动教育课的课堂。

2020年11月,上海建橋学院启用100余亩荒地,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基地。该课程是面向全体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共计2个学分、32课时。

宽敞明亮的餐厅、摆放整齐的菜品、清一色的厨师服……这不是“厨王争霸”现场,而是厦门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选修课的课堂。来自思明校区和翔安校区的113名同学是该课程的第一批学员。课堂上,同学们跟随大厨,学习烹饪糖醋肉和海蛎煎。

近来,这样的劳动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层出不穷。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们重视劳动。

背景:劳动教育日益受重视

劳动,一个似乎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词,在当下却被频繁强调。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从2019年开始投入使用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上册设立了“劳动”专题单元,入选的课文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做出了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疑问: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劳动”

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生存的物资和知识,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最主要手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本、知识、技术、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年轻一代的劳动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调查显示,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

溯源:是什么让我们对“劳动”的理解出了偏差

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或参观;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可见,当下青少年对“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狭窄。

《现代汉语词典》对“劳动”的解释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这解释未免抽象。2020年7月,教育部专门就劳动教育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其中将“劳动”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日常生活劳动,主要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关涉的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生产劳动是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服务性劳动则需要我们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

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劳动,用更多的词语描述它,可以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这几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劳动,体现于教育,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体现于个人,是让人能够幸福生活的能力。

观当下,照自身,你如何定义“劳动”?你觉得年轻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劳动精神?

(本刊编辑 杨 倩)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