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义珑
春夜洛城①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②,散入春风满③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④,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①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②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③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④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背景】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在客栈里的李白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鉴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李白的乡愁是什么?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切情真,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为羁旅者所吟诵,以遣乡思之深情。
不知从谁家中飘出的阵阵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最感人的地方。
被一支玉笛击倒的诗人
——读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是夜色呼唤月亮
还是月亮沉醉夜色
都不是今晚的议题
笛声飘飘
飘满了洛城
但飘不尽天涯
只想借问春风
千里之外的农事
是否纷纷扬扬
那条小河的笑声
是否来来往往
那隅池塘的蛙声
是否如歌嘹亮
如果往事是盏不灭的灯
为何照不亮孤寂的背影
那无依无靠的春风
是否可以抚慰忧伤
折柳 折柳
是宣泄还是寄托
被一支玉笛击倒的
不只是一个诗人
还有天下羁旅者的灵魂
清辉洒下的地方
是他乡 也是故乡
幽幽玉笛声 浓浓故园情
——《被一支玉笛击倒的诗人》创作手记
诗歌让我们亲近大地的美丽和人性的光辉。人们把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最美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类最初的文学样式是诗,人间最深情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的邂逅是诗。读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是满心的故土恋情。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悠扬笛声,是夺魂的笛声。“是夜色呼唤月亮/还是月亮沉醉夜色/都不是今晚的议题/笛声飘飘/飘满了洛城/但飘不尽天涯/只想借问春风/千里之外的農事/是否纷纷扬扬/那条小河的笑声/是否来来往往/那隅池塘的蛙声/是否如歌嘹亮”,表达的是诗人对故土的无尽思念。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如果往事是盏不灭的灯/为何照不亮孤寂的背影/那无依无靠的春风/是否可以抚慰忧伤/折柳 折柳/是宣泄还是寄托/被一支玉笛击倒的/不止是一个诗人/还有天下羁旅者的灵魂/清辉洒下的地方/是他乡 也是故乡”,既是诠释诗人的一种情怀,也是读者对思乡的一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