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云
一直以来,传统武术能不能实战,是国人颇为关注的问题。近代史的屈辱使得国人对依靠武术战胜外国大力士有种莫名的兴奋,而武侠小说更是让各种或真实或虚构的武术流派广为人知。但近几年的各种实战检验下,传统武术却鲜有能打的,武术,真的只是花架子吗?
●武术源流
武术的本质是一种格斗的本领。从远古时期人类狩猎野兽其实就有一些猎杀以及搏斗的技巧了,人们为了获取生活资料,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绊摔、擒拿等动作“手格猛兽”。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私有制萌芽后,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之间格斗的技术不断发展,开始出现一些搏斗或杀人本领更高的人。比如《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就写了当时一群有着高超刺杀本领的人,如专诸、聂政、荆轲。
武术发展史虽然与战争的发展史不同,但武术的发展却和战争发展过程中兵器使用的演变和攻防格斗技术的不断提高分不开,它是由战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派生出来的。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都崇尚武功,提倡“拳勇”“技击”。每春秋两季,天下武艺高手云集在一起进行较量,相搏取胜。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缴了天下兵器,“销锋镝,铸以为十二金人”。从客观上讲,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民间的练武活动。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民族迁徙杂居,促进了各种武艺的相互交流和吸收,南朝时始见“武术”一词。民间武术活动已有口诀要求,已能用较精练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艺起了积极作用。但当时由于儒、道、佛日趋合流,玄学盛行,官僚贵族信奉宗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之说取代练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武术的 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手搏、角抵备受重视。隋唐都实行“府兵制”,武则天又开创武举,倡导练武,促进了群众的练武活动。手搏与角抵发展较快,比赛几乎形成制度,在正月十五及七月中元节之际,多有手搏、角抵比赛。
两宋时期,受强敌契丹、西夏和女真的侵扰,战乱频繁,尚武风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统治者把武术当作统治人民,维护其统治的手段,而人民则把武术作为防身抗暴、防止外族侵略的工具。因此,民间练武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扩大。
元代,传统武艺却受到较大摧残。元人来自游牧部落,其统治阶层对中国固有的武艺并不赞赏,又由于为维护其统治,生怕人民起来造反,所以不但严禁百姓习武练艺,连私藏兵器、出猎都要治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方式冒生命危险暗中传授。由于戏曲对武艺的需要,戏剧中的套路技术仍有所保留。同时,不少会武的民间艺人,为求生计转而把武艺也带到戏班中去了。“十八般武艺”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元代的戏剧中。套路技术被舞台艺术化了,手到眼到。手眼相随的配合,身法以及套路演练技巧都有所发展提高。
明代,武术从元代奄奄一息的状态逐步恢复生机,因为当时已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新兴工商业城镇不断兴起,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不少武术家寻师访友,磋商技艺,并出现了不少武术专著,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最早套路的完整形成,明代始有记载。套路便于传授、观看、交流,吸引更多人练习武艺,因此套路成了练武的主要内容。“十八般武艺”在明代也有了具体内容,逐渐规范化。明代是武艺集大成、大发展时期。
清代的武术发展由于民众基础深厚而远远超过前代。人们利用各种形式传授武术,所以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并且整体观的武术技术理论已经形成,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民国初期,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各种私立拳社广泛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把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发展,使武术成为尽人皆知的体育项目,数目达到300余种。
从目前所能掌握的历史情况来看,在明代之前,很可能没有成系统的武术流派。有习武的,但是没有成系统。一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出现了能够传承来的门派,也出现了民间以武为生的职业——打行。而镖局都是清代才出现的。李安导演的经典电影《卧虎藏龙》里,男主李慕白是武当的修行者,而女主俞秀蓮,就是镖局的镖师。镖局可能是武术最实用的作用,或者就是看家护院,至于在真正的战场上,武术的作用有限。
对于个人武艺在战场上的作用,戚继光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个人武艺更适合打擂抓贼,在千百人的行伍中,刀枪如林的战场上,要整齐划一,令行禁止,根本没有空间让你闪转腾挪秀身手。在军中,要学真本事,不许练花招。在双方全副披挂的冷兵器战场上,你一旦失去武器,很难通过拳打脚踢有效杀伤敌人,但是有一种手段却可能奏效,那就是摔跤。
摔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对抗性竞技运动。据说三国时期曹操将摔跤正式引入军中练兵,到了唐朝,角抵不仅盛行于军营,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并且赋予了更多娱乐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以观看角抵戏为乐。
《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是在北宋,梁山上浪子燕青号称厮扑天下无对,没面目焦挺也是三代祖传相扑,蒋门神、任原都是曾上泰岳争跤的高手,风光一时,可见在宋朝摔跤仍然相当兴盛。当年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武力傲视世界,但除了搏克(蒙古跤)外,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拳脚功夫传世,后来随着满清入关,蒙古族跤和满族跤与传统汉族跤相互交流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今日的中国跤,在京津冀一带尤其盛行。民谚“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广为流传,但原话并非“狗腿子”而是“勾腿子”,“勾腿子”指的是勾腿绊人的跤师,保定快跤也是有名的地方跤。
到了近代,情况又不同。
近代史的屈辱使得国人对于战胜洋人有种天然的兴奋,“东亚病夫”的帽子更是让人抬不起头,而既然枪炮打不过,依靠传统的武术来到擂台上打倒洋人,成为当时国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那时候大家开始叫武术“国术”,但其实翻开史书,并无多少武术大家击败外国大力士的记载,反而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各种小说加影视作品放大了这种效应,其中所塑造的霍元甲、陈真、黄飞鸿、叶问等清末和民国的武术家深入人心。其中李小龙扮演的陈真在《精武门》中踢碎“东亚病夫”的牌匾,让当时无数国人热血沸腾。
新中国成立后的规范,武术只是健身,分为套路和散打。
韩非子曾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在过去,武术通常作为自卫或者攻击他人的一种手段,而也常常会挑战社会规则。建国之后,过去社会的黄赌毒及土匪恶霸都遭到了扫除,国家对武术开始有了规划,将武术作为一种体育及表演形式保留下来,还设立了级别,像李连杰、赵文卓,就是国家武英级运动员。
●武侠小说与电影的加持
民国时期,就有武侠小说流行,而武侠小说迎来大的发展,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金庸、古龙、梁羽生,一起创造了一个影响整个华人世界的武侠时空。尤其是金庸小说里的门派以及各种功夫的传承,因为太过深入人心,几乎成为国人对于武术的认知来源。今天的武林,甚至真的出现了许多小说中的根本就是虚构的门派,也出现了大量打着大师的幌子的江湖骗子如马保国之流,所谓的武林与江湖,越来越成为一场闹剧。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香港电影繁荣,但真正让香港电影树立自己的风格,是从李小龙开始。李小龙通过四部半电影,掀起功夫狂潮,甚至让英文世界收录kungfu这个词。到后来成龙在好莱坞的发展,也让功夫更加走向世界,从此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人人会功夫。八十年代中国内地拍的第一部武术电影《少林寺》,由李连杰主演,在一张票一毛钱的低票价下,创造了近两亿的票房,也因此掀起了一阵武术狂潮,大批的年轻人前往少林寺学武。
●拳种
我国流传下来的拳种非常多,其中著名的有形意拳、大成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虎鹤双形拳、迷踪拳、蔡李佛拳、通臂拳、咏春拳等等。
俗语中的“十八般兵器”多指: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 矛、耙。
●MMA
MMA,全稱Mixed martial arts,综合格斗,是一种规则极为开放的竞技格斗运动。综合格斗比赛使用分指拳套,赛事规则既允许站立打击,亦可进行地面缠斗,比赛允许选手使用拳击、巴西柔术、泰拳、摔跤、咏春拳、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散打、截拳道等多种技术,被誉为搏击运动中的“十项全能”。而刚刚提到的这些格斗术,也是如今最通行、最有效的实战格斗术。
■结语:
正如金庸先生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千百年来武术传承之所以经久不息,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除却文人墨客笔下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武侠梦,武术更代表积贫积弱的年代中华民族奋发不屈的自强精神,这也是我们至今应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