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传世哥窑是北宋官窑(下)

2021-05-11 16:21李运之
东方收藏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世器型官窑

上篇通过部分传世哥窑诸多特点,论证为北宋官窑。

哥窑名称最早记载于元末《至正直记》,这之前一直称其为宋官窑。传世哥窑不会是北宋官窑的唯一产品,极大可能是北宋官窑制作过程中存在有不开片、大开片和小开片等多种官釉(小开片被后人称为哥窑)。如果我们能找到北宋大开片官釉(现代称官窑),进行相互印证,就能进一步确认北宋官窑的存在和特征。

我在藏友处见到其购于日本名古屋藏家的物品——瓜棱水盂(图1、图2、图3)。此物品信息量众多,与部分传世哥窑除釉面开片不同之外,其余均相似,可以做相互印证。更难得的是,此器物完整,内部釉面是基本完好的官釉淡青色,外表釉面由于河水浸泡数百年以上,有轻微腐蚀及褪色,釉质仍然淳厚、匀润,有抚之如玉的官釉特征。

那么,此器物是否存在“在开封府或窑址被突然到来的黄河水淹没后,器物落入河道,内部被泥沙保护或口沿被堵,使得内外釉面腐蚀程度不同”的可能?

笔者认为,只要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就应积极认真地严谨求证,因为北宋官窑远比传世哥窑还要复杂,对其特征更是少有依据。当然,一件器物如果被认定为北宋官窑,那么在宫中传世的官窑器中一定有类似器物,经过笔者认真研究比较,极为相似的是部分传世哥窑。共同特点很多,如果推理成立,将是可喜的窑址第一手资料。结合上篇的研究结论,形成一加一远大于二的互相印证效果,很有可能據此揭开传世哥窑与北宋官窑的神秘面纱。

●   瓜棱形水盂藏品描述

该器物呈瓜棱形,弧度张力到位,规整霸气,上手有厚重之感,通体青釉,不透明,外层河水浸泡有褪色,釉面仍然匀润,抚之如玉;叩之木声,有老化细大纹片。

底足与口沿为澄泥胎,不施釉,圈足较窄,修足规整呈圆弧形,手抓不起。

镜下气泡极小而密集。

此物旧藏于日本名古屋藏家,现国内藏家收藏。

广义宋官窑,是指中国宋代五大瓷窑——汝、官、哥、钧、定。狭义官窑,仅指宋代由朝廷开办的一个“窑口”,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瓜棱水盂藏品为狭义宋官窑的论证

1.认定为广义宋官窑

该藏品器型内外瓜棱,定位宋代合理。修胎规整,内外施满釉,釉质淳厚、匀润,真正达到了抚之如玉。这种庄重、典雅的自然美,加之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可以判定它是典型的宋官窑器物。

2.排除五大名窑中的汝、哥、钧、定

(1)排除宋汝窑。汝瓷是香灰胎;另外工艺上,汝瓷是支钉烧,传世汝瓷无一例外。

(2)排除宋哥窑。釉面没有金丝铁线开片。

(3)排除宋钧窑。钧釉是一种二液相分相釉,与一般陶瓷釉不同。

(4)排除定窑。定窑不属于青瓷系,胎土、工艺、釉色业内专家均可一眼排除。

3.排除元、明、清及近现代仿品。

(1)宋元至今,提到宋官窑均认为紫口铁足,从海捞及元遗址看多仿铁足,龙泉仿官也是黑胎,或涂黑色护胎汁,工艺也较粗糙,釉质达不到抚之如玉的效果。近年发现张公巷、文庙等修胎工艺均有别。

(2)明、清仿品,精者多为景德镇胎质。

(3)近现代仿品,多仿铁足,仿品多仿宋代器型,或独创不伦不类器型,此藏品外表老化细纹片及多年沉淀老澄泥是无法仿制的。藏品独特工艺及霸气神韵更无仿制可能。

结论:该瓜棱水盂为狭义宋代官窑(南宋或北宋)。

●   瓜棱水盂藏品为北宋官窑的论证

1.胎土为北方胎土

宋代交通不发达,各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如汝官窑、钧窑、定窑等。

此水盂目鉴明显为老澄泥胎土,符合北方窑口特征。这点与部分传世哥窑是一致的。

2.器型、工艺与风格

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谈传世哥窑瓷器曾言“其盘、碗器型多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最为风行,如花形口器,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底足工艺露胎,圈足足背平齐或略圆,修足干净利落,手抓不起。”

八瓣内外瓜棱水盂,风格胎体较厚,上手给人一种精美而醇厚的感觉,与南宋官窑有别,恰如耿宝昌先生对于传世哥窑瓷器的描述。

3.宋徽宗适用和喜好

宋代定窑作为“五大名窑”之一,北宋被宫廷选为贡瓷。南宋人叶宝真的《垣斋笔衡》有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宫中许多定窑瓷碗、盘是包金、银口。从中可以看出,宋徽宗时期对于器物口沿是很看重的。进贡御窑都不称心如意,按照宋徽宗挥金如土的性格,必然亲自监督设立自己的北宋官窑,烧制自己喜好适用物品。

此水盂藏品的口沿是澄泥胎精修而成(图3),克服了以往宫廷器物需包金银口的弊端。鉴于宋徽宗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天赋非凡,自然对于文房用具极其重视,由自己创办的官窑,定会设计自己称心如意的用具,因此在口沿上独树一帜、不惜工本。正是这些独特之处,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官窑瓷的重要特征。这个工艺特点,是在截至目前所有南宋官窑水盂的图录中未曾出现过的。

4.有部分传世哥窑的佐证

张公巷窑发现时,许多学者认为是北宋官窑。但在传世官窑中没有类似物品,只与亚历山大碗相符,而此碗也不是宫中之物,结合其他条件,最终并未认定为北宋官窑。

此水盂藏品与部分传世哥窑有许多相似或说共同点。

(1)均为北方胎质,符合宋早期器型。做工规整,修胎工艺相同,风格上胎体较厚,有精美厚重感觉,与南宋官窑有别。

(2)均有宋徽宗适用和喜好的时代特征。二者细微之处也相似,如叩之木音、不清脆,镜下气泡极小而密集,说明生产它们的材料、环境、温度相似。二者窑址均未找到,南宋至元代官窑遗址均无类似器物。

上述如此多的相似或相同点,笔者认为绝不会是一种巧合。

唯独一点不相似的,在于此水盂内外釉无开片(图1,纹片是老化后产生的细纹片,非出窑时的大开片;更像是哥窑的金丝线)。而部分传世哥窑内外开小片。这正是“官哥不分”、互相印证的关键。

我们知道在汝官窑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汝窑青瓷椭圆小洗是无开片的;大多数汝瓷开有大片、小片或苍蝇翅开片,统称为汝官窑。器物的窑口是根据胎质、工艺、釉质以及产地确定的,而非用开片分类区分,因而有“官哥不分”之说。可以认定瓜棱水盂有宫廷同类器物佐证。同理,部分传世哥窑也有不开片官窑佐证。

因此,我判定这件瓜棱水盂为北宋官窑器。

●   宏观角度补充论述

本文前述是从藏品的微观细节上进行的论述。我们再从宏观角度补充论述,从而对读者了解北宋官窑更有帮助。

1.首先看存世数量。汝官窑与北宋官窑粗算,大约都生产了20年左右。汝官窑有记载的约89件。而作为北宋官窑,在宫廷中也理应有一定数量的存世,但截至目前却尚无一件确认的北宋官窑;这在存世数量的逻辑上是不可信的。但是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却藏有数量不等的传世哥窑,器型年代为宋早期,古拙精美,却均找不到窑口。排除元仿品,正宗的、宋早期的传世哥窑估算在百件左右。结合上文的微观论证,笔者认为部分传世哥窑为北宋官窑是可信的。

2.看历史。为什么在元代末期出现哥窑概念?为什么元代出现多窑仿制?

这其中一定有历史原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因素。”

北宋的“靖康之耻”使得宫廷中大量物品被金人所掠夺,据记载有数千箱物品,这里一定有珍贵的北宋官窑。另有记载,蒙古人灭金后,这些物品又落入蒙古人之手。蒙古人崇尚草原文化,对汉族物品欠缺认知,在元宋共生的近40年时间里,有大量的贸易往来,他们拿出北宋官窑以高价进行出售是非常合理的。同时,考虑到蒙古人说“官窑”,在汉族人翻译或听到的是“哥窑”,哥窑一词便随即出现了。而由于北宋官窑瓷器价格高昂,当时极大可能会出现多处大窑大量仿制,就如同现在汝瓷等拍出高价,随后即出现多处窑口进行大量仿制品的烧制是同样道理。这里虽然是想象和推理,但元末记载了哥窑,明初提出宋五大名窑确是事实。如果这种推理是可行的,那么就等同于间接告诉我们蒙古人出售的就是开封府的北宋官窑,它的外表确实就是部分传世哥窑。《格古要论》提出新哥窑与旧哥窑是可信的。曹昭对新哥窑的解释为凡成群或成对的属于新哥窑。

这里还有个细节,南宋官窑的初创期,聘用北宋官窑的工匠,仿造北宋官窑的工艺、造型,引进北宋窑具馒头窑(修内司窑址已经证明)烧制南宋官窑器物,是可能的。但是我们知道窑炉可模仿,北宋的工匠制作相同器型也是可行的,即使釉配料也有秘方,但是最难做到的是胎土。在千年前,交通靠人畜、运输艰难,胎土用量大,只能就地取材,这就形成了南方含紫金土与磁石二元的胎质,色为黑褐色。但这些工匠见过北宋官窑的北方胎色,因此发明了涂护胎汁,使外观呈现与北宋官窑相似的澄泥胎,这与后期龙泉仿官窑涂上黑色护胎汁是同一道理。而在传世哥窑中也确实有器型早、工艺好、是黑胎,外表有土红色护胎物质,磨损后可见黑色胎质的物品,应为南宋早期官窑制品。

3.看窑址。从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上世纪40年代考古至大基建的今天数十年时间,众多窑口被发掘,如张公巷、东沟、文庙、段店等窑址,均与传世哥窑有别。用排除方法,河床下的北宋官窑未见真面目,恰恰与郭演仪的检测结论相吻合,加之宋徽宗及北宋早期的时代特征,笔者有理由相信,部分传世哥窑是北宋官窑。

如上述推理成立,哥窑问题就简单化了。即:

一是,北宋官窑和南宋早期的官窑制品。

二是,宋元共生期各窑仿哥制品及明清仿品,这些窑考古多有发现,如龙泉大窑、溪口等。这些窑口在历史上是创造了仿官的奇迹,其制品仍然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   结论

1.与文献记载相符,北宋官窑确实存在。

2.部分传世哥窑是北宋官窑。主要特征:北方胎土、胎体较厚、做工精良,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与南宋官窑有别,釉面细腻油润,有不开片、大开片,多数为小开片。

3.窑址极大可能同开封府深埋在河床。

4.宋五大名窑:北宋官(宫造)、汝窑(供御)、南宋官(官造)、钧、定(供御)。

哥窑器是元以后仿北宋官制品。

笔者认为,收藏与鉴赏不是个人行为,更应是社会行为,本文观点无论对错,真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爱好者的批评指正。

感谢几十年来一些资深藏友对笔者的帮助、鼓励与认可。

(作者简介:李运之,单位:大连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编著,哥瓷雅集[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

2.故宫博物院编著,官窑瓷器[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

3.冯先铭,冯先铭谈宋元陶瓷[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4.庸木,大宋王朝[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現代出版社,2018。

5.朱伯谦,龙泉青瓷简史[J],龙泉青瓷研究,1989年:1—37。

6.陈万里,龙泉大窑之新发现[M],北京:中华书局,1946年。

7.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8.李辉炳,宋代官窑瓷器[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9.孙瀛洲,谈哥汝二瓷[J],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1):62—64。

10.郭演仪,哥窑瓷器初探[J],中国陶瓷,1998(5):21—25。

11.明代曹昭,格古要论[M],洪武二十一年(1388)。

猜你喜欢
传世器型官窑
慕古而怀今
地质视角看冮官窑陶瓷
豆腐是怎么来的?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一刀传世 无处不充值
“官窑驿站”寻踪
此“官窑”非彼官窑
花嫁良缘
回归祖国的五牛图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