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的营造模式探讨

2021-05-11 15:57黄滢沈怡
设计 2021年9期
关键词:景观营造

黄滢 沈怡

摘要:为顺应未来城市的发展,将城市高架桥下空间逐步由阴影推向前台,使其转变为宜人的公共开放空间,并渐渐成为城市品质的展示窗。通過对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类型和特质的分类梳理,归纳具有普适性的各种类型空间改造思路。从人本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景观营造模式。该景观营造模式可为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唤醒和活化提供参照。

关键词:城市高架 桥下空间 景观营造 空间利用 桥梁美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5-0158-03

引言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交通开始高速发展,城市高架桥为改善随之而来的交通问题而不断被修建。建立在高架桥下的大量地面场地逐渐变得消极,高架桥本身也因其巨大的构筑加剧了城市空间的割裂感,在对城市生活品质日渐重视的今天,高架桥下空间的景观营造正成为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命题。如何通过景观营造将这种负面灰色空间转化为正面空间,消除桥梁对城市的割裂感,改变桥下空间黑暗、潮湿、狭窄和危险的刻板印象,是现代城市建设亟需解决的新挑战。

一、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类型及特质

(一)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研究背景及现状。目前关于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营造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绿化植入为主,通过桥下绿化及垂直绿化进行道路附属绿化空间的美化,对于植物配植和生长环境的研究较为深入凹;另一种则通过结合周边用地对桥下空间进行改造、增加人的参与度,以此来复活城市桥下空间。

在实际案例中,欧美国家更多的是强调空间利用的公共性,人们以空间是否能够作为城市中日常社交的功能场地来判断空间的优劣。而日本在高架桥下空间的设计上,商业引导性更为明显,如中目黑高架下项目和万世桥车站改造项目,实体商贸在桥梁下形成了一股日本独特的新兴潮流,激活了高架桥下空间。中国对高架桥下空间的开发正处于起步时期,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下,高架桥下空间便演化成了解决老城区停车问题的巨大停车场[3]。

综上所述,国外对高架桥下空间的开发设计和景观营造相对起步较早,而国内当前此类研究虽多,却基本只停留在研究阶段,或是仅通过某一角度进行利用,对于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类型的研究不够全面,也尚未有较为完整的归纳整理及对比分析。本文试图从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各种类型及特质出发,归纳具有普适性的各种类型空间景观营造模式。

(二)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类型及特质。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分为路段高架桥下空间和立交高架桥下空间,根据其范围设定原则可以归纳出其各自的主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质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

路段高架桥下空间,据其分布位置的不同,位于道路红线以内的为路中高架桥下空间,位于道路红线以外的为路侧高架桥下空间,总体位于道路边角地块,主要为带状和线性空间,属于派生空间。路中高架桥下空间大部分在桥梁投影之下,以狭长的带状空间为主,较为消极、孤立;路外侧高架桥下空间则常与相邻地块连接,不仅仅只有高架桥投影下部空间,一般呈宽带状或接近面状,相对具有公共性。

立交高架桥下空间通常以最外侧立交桥的边界线定义范围,包括立交桥下道路红线内、外侧空间。一般呈面状,公共性较强,边角性、消极性和派生性相对较弱,如表1。

高架桥下空间由顶面、承重柱和地表三部分形成,顶面面积、离地高度及形状的不同导致了高架桥下空间尺度大小和空间形态的不同。承重柱的高度决定了桥下空间可利用空间的高度[4],高架桥承重柱一般分为单柱墩、Y型墩、T型墩和双柱墩,承重柱将桥下空间切分成一个个小空间,其中使用单柱墩、Y型墩、T型墩的桥下空间较小,使用双柱墩的桥下空间相对较大。

(三)城市高架桥的影响。城市高架桥空间在起到交通通道功能与承载公共社会生活的同时,其自身就是一种景观的表达,也是景观表达的场所。高架桥作为城市的地标,体现城市文明,具有时代特征,与其所处的时代相适应。

但是高架桥本身是一种工程构筑,其形态是由功能决定的:厚实的高架桥墩,宽大的横梁,粗糙的质地必将影响到其周边的城市空间。高架桥的建设虽在平面上缩短了两点之间的距离,但对于行走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这是以人行尺度下的不舒适感为代价的,桥梁自身的尺度之大导致一旦落成便极易成为当地的主导景观,这对于周边城市空间形态和人文色彩的冲击是难以估量的。

对每座城市来说,最重要的是其文脉和精神内核所在,人们在初期注重速度、效率的建设导致城市传统景观的逐步消失使城市历史和文化难以延续,城市文脉的失落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而桥下空间的利用,正是在人的视角下缝合被高架桥隔断开的城市空间,使城市中零散的空间再次拥有新的主要用途和存在的价值,使其充分发挥出超过一般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发展潜力,成为城市文化新的聚焦点。

二、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的营造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是多种景观要素的复合,对城市景观系统有独特实际意义,在对高架桥下空间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应考虑到桥下空间景观在全部城市景观系统中的层级,根据其重要性的差异,在景观建设中应体现一定的层次差别,以协调城市景观体系的整体性。

(二)交通性原则。便于通行是高架桥的主要目的,在桥下空间的营造中,应优先满足高架桥的交通需求,避免景观遮挡视野引起安全隐患,并利用其提升对车流和行人的正确引导。同时,消除桥下空间开放后人流对车辆交通的影响,可通过建造地下隧道、过街天桥或交通指示灯正确引导和控制行人及车辆流量,防止人与车混合交通的情况。

(三)人本性原则。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用地的日渐紧张,目前城市公共休闲娱乐空间愈来愈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高架桥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成为大势所趋。人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景观营造应遵循人的意愿,重点考虑人员对空间的可及性和对景观的舒适性要求。

(四)生态性原则。种植绿化是现有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最常见的改造形式,在生态景观营造中应考虑生态的整体性和持续性。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绿化不是單独存在的,而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必须将其与周边绿地景观结合起来考虑。在品种的选择上应优选对尘土、噪音和废气有较强吸咐能力的绿化植物,多挑选抵抗性强,维护保养低成本的乡土树种。

(五)艺术性原则。考虑到高架桥的交通性特征,景观营造应把握车行速度尺度下人们对景观的观赏感受,为了加强景观总体意向的形成,应注意景观设计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而对于人们可以进入的桥下开放空间景观,应在注意车行尺度的同时,考虑人行尺度。对于人行可接触区域,需要加以人行尺度的景观小品或植物配置,满足两种尺度下的景观体验。

三、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营造模式

(一)路段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营造模式。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狭窄细长、光线昏暗、噪音嘈杂、环境较差,通过设计改善这样不良的空间特征,使桥下空间成为宜人舒适的场所,才更能反映城市的公共空品质。

对路段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营造的方法有添加视觉色彩、艺术人文植入、增加生态措施、特色照明亮化和增加复合功能这五种:

1.添加视觉色彩。当前大部分桥梁都为混凝土表面,灰沉的表面加之本就昏暗的桥下空间,不仅无法激起人们的兴趣,也使桥下空间更加沉闷无趣、缺乏生气。利用彩色涂装对桥梁立柱特别是下部桥墩进行装饰,以色彩点燃整体空间活力。色彩搭配以轻松明快为宜,通过表现具有文化内涵的图案或涂鸦,使其从灰色空间变为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风景线。

2.艺术人文植入。通过安装艺术装置和城市家具增加桥下空间的艺术元素,以改善整体城市环境。装置艺术作为点睛之笔,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易于被接受和喜爱。城市家具不仅对塑造城市精神文化形象具有帮助,同时也具有实用意义,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将艺术融入居民切实生活之中。

鉴于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特殊的空间特征,所添加的艺术元素应形态简单且相互统一,与周围环境风格保持一致,适应高架桥下空间特点。艺术元素设置应以安全为首要前提,综合车行与人行的视觉特征,在通行速度较低处设置,也可与桥墩、桥柱相结合。

3.增加生态措施。生态方面以运用垂直绿化和海绵城市概念结合高架桥特性进行改造为主。垂直绿化即利用攀缘植物攀附桥柱和横梁,在一些重要节点上也可用容器种植和垒土种植观花观叶植物组成造型或图案;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上,例如增加存储模块和用于雨水收集处理的初始雨水处理设备,增加灌溉加以利用,使高架桥下空间能形成雨水收集再利用的循环。

4.特色照明亮化。特色照明主要包括桥身亮化和景观照明。桥身亮化应把重点放在梁或墩的腹部,着重于体现桥梁结构之美,通过颜色,明暗变化来重塑桥梁夜间形象;或对景观元素进行照明,如植物、小品等;也可将照明工具景观化,植入城市文化艺术,使其自身成为景观元素。

5.增加复合功能。根据不同高架桥的特点,将其他功能植入桥梁空间中,提高其利用率。如高窄的高架桥可进行垂直利用,通过结合快速路车型高架、多条轨道高架或快速交通与慢行交通垂直分布的形式,增加桥下空间的复合功能;较宽的面状桥下空间可加入商业或休闲功能等。

不同的桥下空间类型适用不同的营造方法,通过各种营造方法的结合,以形成不同类型空间独特的景观营造模式。根据路段桥下空间的空间利用方式,可分为绿化景观型、公共交通型、停车场地型、市政设施型、仓库储存型、商业零售型和休闲娱乐型。绿化景观型多为停车场及附属设施为主,适用于添加视觉色彩、艺术人文植入、增加生态措施等方法,常种植耐阴植被;公共交通型以公交站、轨道站及其他公交设施为主,基本利用了增加公共交通复合功能的方法,如上海中运量公交站,同时适用于添加视觉色彩、艺术人文植入等方法;停车场地型以停车场及其配套设施为主,可适当加入视觉色彩和艺术人文增添桥下空间活力;市政设施型为市政管理所用,如桥梁管理用房、电力设施用房等,可通过增加视觉色彩对空间进行亮化;仓库储存型作为仓储空间存放杂物,如环卫管理设施存放,同样利用视觉色彩进行改善;商业零售型在桥下设置商业设施或临时商业等复合功能,如汽车维修、餐饮零售等,可综合利用增加视觉色彩、艺术人文和照明亮化等方法;休闲娱乐型一般联合周边用地设置桥下空间公共活动,如桥下公园等,适用于增加视觉色彩、艺术人文植入、增加生态措施、特色照明亮化和增加复合功能等多种景观营造方式,可改造余地较大,如表2。

以上各种类型对城市立交桥下空间的适用范围逐步提高,但仍需探寻更富创造力和多样化的综合利用方法,因地制宜地对桥下空间进行改造,在保证桥下空间使用率的同时,提高其品质要求。

(二)立交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营造模式。立交桥下空间包括立交桥面以下的空间及其向外延伸的开放空间,是一个更具公共性的面状空间。随着城市的发展,立交高架桥下空间的的开发利用方式也从单一的绿化植入开始趋向于街头公园,功能更加复合[5]。

立交高架桥下空间的改造可以参考休闲娱乐型路段高架桥下空间,综合利用增加视觉色彩、艺术人文植入、增加生态措施、特色照明亮化和增加复合功能等景观营造方式,但在总体空间的营造上,应更注重以下几点:

1.功能人性化。在景观营造中应更加重视人性关怀,注重市民的参与度。设计应从使用者需求出发,以人为本,根据当地情况调整措施,凸显场地特色的同时满足功能和美学要求。立交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应围绕功能和审美出发,首先分析周边居民需求,为空间植入功能,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舒适宜人的日常公共活动场所。

2.空间开敞化。立交桥的交通性功能需求导致立交桥下的空间大多是封闭的,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桥下封闭的空间构成了灰色区域,很容易导致新的危险。在交通通顺的前提下,增加引导行人进入的步道,打开城市立交桥下空间,使原来闭塞的桥下空间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利用桥梁的结构美化来引导视线,将本身封闭的立交桥空间变为一个开敞舒适的新区域。同时,应注意预留出视线通道,防止引发因视线障碍产生的安全问题。

3.延续城市文脉。文脉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所在,将城市文脉提取成代表性的区域文化符号,应用于城市桥下空间的景观设计,同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形成具有独特意蕴的城市空间景观,延续城市文脉,发扬城市精神。

4.桥梁自身美化。由于立交桥一般位于城市核心枢纽或门户位置,其本身也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代表着城市形象。桥梁自身美化是立交桥空间开发利用的最直接的手法之一,良好的桥梁形象可以使人们获得最直观的美的感受,改变人们对于立交桥的古板认知。

(三)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营造模式的利用。通过各种营造方法的综合利用来改造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能获得最大的效益,现今不少成功的改造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如巴西圣保罗市对一座线性高架桥下空间进行了改造,场地周边分布着大量商务用地,设计师将其改造成了一个绿化休闲空间,运用生态措施在桥梁上悬挂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达到空间内部水资源的可重复利用;一条健身步道贯穿其间,并设有休憩座椅,除此之外还放置了各种功能的绿色功能亭,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6]。丹麦建筑事务所BIG为曼哈顿岛设计了一个U形保护系统以保护内陆地区远离洪水的侵扰,其中東河公园将于高架桥下建设一个桥接平台,休憩、社交、运动、商业、天幕影院...高架桥下将诞生一个有弹性的城市栖息地[7]。荷兰赞斯堡城市广场的改造将一个无趣的桥下停车场地改造成了一处开放自由的社区会客厅,老人可以在这里的花店和超市购物,年轻人可以在运动场上玩滑板、练街舞,还有一个小码头,人们可以从那里划船到大河,不同年龄层的活动场所都在高架桥下得到了满足[8]。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营造模式并非一劳永逸的万能药,成功的设计必然是对当地的城市生活有明显改善的。从这些设计中汲取灵感,归纳改造成功的要点,并结合中国实际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灵活利用到实际案例中,才能探寻出真正适应于中国本土的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营造之路。

四、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发展趋势

城市高架下的空间,因高架桥本身理性结构的冷漠和桥下的单调压抑给人以不好的感受,是现代城市快速崛起下被忽视的黑暗之处。巴西曾经对改造前后的高架下空间作过统计分析,在新的社区运动场地建成完工后,该地区违法犯罪的概率大幅度降低[9]。反观中国,现已存在的高架桥下空间众多却仍未得到合理的处置,大多被流浪汉和停车场所占据,有巨大的改善空间。

在当下的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已被满足,人们开始期待更新鲜的社会生活,对公共社交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大,高架桥下空间公开、可达,具备这些条件并直接可以置换出的人们所需的新城市空间。实则在某种意义上,高架下空间可以视作一个高质量的城市补充模块,通过功能的转换和混合,适应城市不同的需求补充城市结构、完善居民生活、拓展商业休闲...更多当下无法想象的新鲜形式都有可能出现在高架之下。这些城市中真实存在的需求,很大一部分都可以通过利用桥下空间进行改善。设计过程中,应透彻了解城市居民的需要和主观观念,引入公众参与设计,从而有效避免城市建设中上下层脱节的问题,使设计更有效地为人们服务。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高架桥自身早已完成了从单一作用到多样性功能的变换,完成了由消沉向积极主动的改变。

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城市高架桥也终有成为过去时的一天,桥下空间的景观营造不仅要处理好当下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也应为未来的城市可持续建设考虑,高架桥下还会有更多无限的未知和想象力。在建设过程中,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应尽量减少甚至改善交通对生态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协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生态平衡,与城市和谐共生[10]。

结语

城市生活是一个由众多有机生命组成的系统,城市也理应是无数城市空间构成的总体。这在其中,既有由上层至下层整体规划而产生的空间环境,也有自下层到上层需求所产生的空间环境,城市高架桥下空间便是其中之一,其重塑与振兴是对城市主体作用空间的有利填补,更是这其中最具魅力的存在。

现如今,城市高架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品质的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关键的地位和更大的影响力。现阶段中国已有一部分高架桥下空间的更新改造项目,但总体依然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环节。本文通过对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类型和特质的梳理,从人本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对于各个类型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优化方式,总结了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景观营造的总体思路,以求对探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桥下空间利用方法有一定的启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预警分析的江苏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保护研究”项目(5140831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游憩者满意度分析的苏南历史文化民村景观更新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朱瑞雪论现代都市中的公共艺术——南京地铁一号线三山街站壁画表现形式[J].大众文艺,2019(18):121-122.

[2]武永宁,陈玮,熊瑶.打造经济文化产业与景观一体化的美丽乡村城镇一以馆陶县为例[J].大众文艺,2019(21):118-119.

[3]孙靖雯,汪瑞霞千灯古镇水乡特色风貌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09-110.

[4]郭之华,朱润.浅析涂鸦与城市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9(24):71-72

[5]丁润怡,吴冬蕾:中国传统式园林在澳大利亚的地域化演进[J].设计,2019,(10):143-145.

[6]石曼.国外建筑阶梯的视觉表达[J].设计,2019,(09):58-59.

[7]钟巧红,祝遵峻.南京瞻园植物配置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76-77

[8]苏长志,刑小刚.途驻民宿品牌形象设计——衍生品设计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9(23):66-67.

[9]尤晶晶.扬州“乾隆下江南”主题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创意与衍生设计初探[J].大众文艺,2019(21):97-98

[10]孙威,时潇潇,李雪艳.生态浮床的审美效用实现方法研究[J].大众文艺,2019(18):62-63

猜你喜欢
景观营造
园林植物在景观营造上的应用
基于现代化城市道路的特色景观营造
城市雨水景观营造研究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漳州市东山县西铜公路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实践
大理起凤公园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
景观园林设计的城市思维和场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