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鹏
最近不少东京人正在为了奥运会做出努力。不过,遗憾的是,他们中大多数普通人不是为了把这次奥运会开好,而是努力让它开不成。
人类的尴尬程度是个很难量化的指标,但从感觉上看,这次大概是“二战”之后最尴尬的一次奥运会了。
一方面是很多运动员还在犯难到底要不要冒险参加这个“爬梯”;另一方面,东道主的民众都已经因为疫情而疲惫不堪—那种状态有点像刚打扫完房间已经累得打瞌睡的主人,突然想到还会有客人来访时候的心情。
最骑虎难下的就是日本现任政府。他们也有点勉为其难啊。根据日本测算的数据,如果这次奥运会空场举行,整个项目将损失2.4万亿日元(约合1450亿元人民币),这里面包括全球赴日本旅游者的消费;广告赞助费的打折;还有转播收费的损失。
既然如此,国民又不支持,干脆不办了怎么样?没那么便宜的事—根据同系列的测算,奥运会如果取消,该项目将给日本造成4.5万亿日元(约合27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8年前,东京争取到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大概没料到现在“伸头一闷棍,缩头一板砖”的局面吧。
而且,对现任首相菅义伟来说,奥运会和疫情的平衡处理决定着他作为非门阀系领导人是否可以继续顺利地执政。而这也意味着,其背后的日本职业官僚体系和政治门阀体系的博弈—真是难为他们了。
那么奥运会主办者的麻烦是这次疫情引起的意外困扰吗?也并非如此简单。
早在疫情之前,也就是2017年9月,在确定2024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地的时候奥委会就遇到了参选地区“落跑”事件。4个进入第二轮角逐的申奥城市都弃权了,奥委会为了让这一体育嘉年华继续下去,被迫开始倒贴。
在那次奥委会一下确定了两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分别是2024年的巴黎和2028年的洛杉矶。其间奥委会曾想让其他主办过夏季奥运会的大国积极参与一下—我猜他们是暗指中国。但因为时间太仓促了,所以没能达成意向。而奥委会为这两届奥运会的主办地分别补贴了10亿和18亿美元。
遥想当年,竞争奥运会主办地是多激烈的事啊,现在怎么就沦落到成为大家都躲着走的坑了呢?
是什么引发了主办奥运会供需状况的变化?
表面上的导火索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给主办地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
雅典为举办第28届奥运会,产生了80亿到100亿美元的巨额亏空。这些亏空大部分是由希腊政府发债对冲掉的。外债、金融危机和希腊社保包袱的堆积,造成了后来希腊政府的债务危机,并引发了欧洲债务危机。
希腊的经济从2010年开始了大踏步的倒退,之后几年GDP總额缩水了20%,失业率最高时也达到20%。
里约的奥运会更离谱。据报道,那一年的奥运会赤字达到了130亿美元—这对巴西可谓是雪上加霜。自2014年举办了世界杯之后,巴西经济就开始出现大幅度衰退,奥运会则让巴西经济变得更糟糕。
为什么呢?举办奥运会怎么就从主办国的经济灵药变成了经济砒霜?
我感觉奥运会的“生意模式”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从确定举办地到奥运会开幕的时间跨度太大。准确来说,7年。
奥委会把这个跨度定得很长,原本目的是让主办国有更充分的时间做准备。但从经济的角度讲,一个衰荣周期在12年左右,如果是新兴市场国家,这个周期可能会更短而且更不规律。
这样就很可能出现一种状况,一个国家在申办奥运会的时候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等到真正举办的时候已经进入衰退期。
里约那次奥运会就属于此类。申办成功是2009年,当时巴西简直是全球的新兴市场明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都因为金融危机受损,巴西2008年的GDP增长却达到21.3%,而它2001年到2008年GDP总增率为231%(以上数据以美元记,其中一部分增长来自于汇率变化)。
奥委会在全球很多国家还没从金融危机中缓过来的2009年,把主办权交给巴西,也有看到这个国家经济成绩如此辉煌的考虑。
但到了2011年,巴西经济开始出现衰退,特别是在2014年之后的两年间,这个国家的GDP下滑了37%(口径同上),失业率也从5%上升到了12%。这也是里约奥运会虽然招揽了全球的游客,却并没有向他们展示巴西最好的那一面的重要原因。
“毒变”的第二个原因,如果从商业的角度看,是奥运会这个生意的收钱模式不是太好。
办一次奥运会,需要主办方先行大笔投入,大部分收入要到开幕前后才能零散收回。收回的效率依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运行状况以及后期场馆较高效的运营,才能对冲前期投入的固定资产摊销和维护费用。
这种模式的门槛其实很高,包括:主办城市长期具有很好的财政状况和顺畅的融资渠道,或者能得到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主办城市有足够的消费规模;主办城市管理者的社会组织协调非常高效;主办城市居民对奥运会抱有热情。
纵观全球,常年景具备这些能力的,大概有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不超过7个国家。
但如果奥委会真的面对现实,让具备条件的六七个大国轮流坐庄,又和奥运精神“广泛参与”的中心思想冲突。做出这种改变将是非常艰难的。
另外,奥运会模式给主办国家的困扰还有宏观上的原因。
还记得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吗?那是奥运会商业化变革的开始,并且那次主办地赚了不少钱。其实这并不是偶然或者孤立的事件,当时的大背景正是全球经济供给侧大改革的开端。
当时美国的里根总统和英国的撒切尔夫人联手放开经济,当然,这里面有个更重要的人物,就是我们国家的邓小平。
现在的奥运会举办模式其实是一次人造目标的积极财政政策推进。
1984年的时候,政府主导投入的货币乘数还很大,很多国家的基础设施改善是很有余地的。而且在全球化迅猛推进的大背景下,举办奥运会是给主办城市带来非常大的无形资产的。
但随着全球流动性的逐渐泛滥,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加之各地民粹主义的盛行,无论是投资回报还是无形资产增值,对主办地区和国家来说相比40年前已经大打折扣了。
奥运会这种上层建筑领域的东西,能做到美、好,且赚钱(其实这一点大概最重要)是需要很多社会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
也许全球经济状况会维持现有状况很多年。奥运会如果仍然想做到以上三点,大概需要结构性的改变。不过我认为这种改变是非常艰难的。
真希望,奥运会能维持下去,并做得超出凡人预料的好。毕竟,体育的美好是那么迷人,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