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密,徐杰
(常州市武进规划勘测设计院,江苏 常州 213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把科学编制乡村规划作为首要工作;《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分类推进乡村发展,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1]。《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试行2019版)》明确提出将现状自然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和“其他一般村庄”五类[2],这区别于上一稿村庄分类“重点村”“特色村”和“一般村”的三类划分标准。在新的村庄分类技术要求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村庄分类以有效支撑镇村布局等规划工作以及服务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是当前规划师面临的一项挑战。
目前国内学者对村庄类型划分的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层面不同,切入点不同,划分结果也不尽一致。比如,基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空间统筹管控建立村庄分类体系[3];综合考虑村庄特色、发展建设、生存环境、村庄功能、区划位置及乡村振兴诉求等的基础上,建立村庄分类模型以明确分类工作流程[4];基于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耦合关系将农村居民点分为A-G等8个类型[5];基于乡村性评价,将城市近郊区村庄划分为现代农业导向型、三产融合发展型和城乡空间邻近型等三类[6]。现有研究侧重于对乡村发展模式与类型进行探讨,在乡村类型划分的定量研究中,划分单元也大多停留在行政村层级以上,较少细化到自然村。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辖区(不含经开区)为研究区,以武进区城镇现状建成区范围以外的所有自然村为研究对象,涉及138个行政村, 1 878个自然村,从乡村地区用地适宜性评价和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两方面着手,建立量化分析模型实现村庄分类。
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和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的背景下,笔者从区域视角出发,先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构建空间基底,再基于自然村评价村庄的发展潜力水平,综合二者的组合状态划分村庄类型,研究技术思路如图1所示。
第一步,空间信息建库,收集研究区内基础地理信息成果、人口经济、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林业规划、交通规划等各类资料,并对各类数据开展矢量化、格式转换、坐标变换及数据入库处理,作为后续评价分析的基础和参考数据;
第二步,开展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基于“多规”区域管控各类分区控制线构建空间基底,统一协调生态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林业专项规划、农业相关规划、城规“六线”等相关控制要求,采用多因子空间叠合评价法划分出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
图1 研究技术思路
第三步,开展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构建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对各自然村进行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加权得到各村庄的发展潜力综合指标,按分值高低分为四级;
第四步,耦合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成果,制定分类规则,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分区,调整各自然村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对应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和其他一般村庄五种目标类型,得到初步分类方案;
第五步,分类方案校核确认,开展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联动反馈协调机制,结合地方意见和建议,对分类结果校核、修改和确认,形成最终分类方案。
3.1.1 构建指标体系
以乡村地区地块为评价单元,选取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公益林控制线、文物保护控制线作为空间管控禁止发展区指标,选取重大基础设施、铁路、高速公路、重要水体、高压廊道、危险源(易燃易爆化工企业)、土地资源、村镇建设控制区作为空间管控限制发展区指标,剩余其他区域为适宜发展区。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指标体系 表1
3.1.2 评价方法
综合运用ArcGIS中AnalysisTools中的提取分析、邻域分析和叠加分析工具开展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单因子评价。通过缓冲区分析等工具计算各单因子覆盖范围。
(2)多因子叠加评价。分别对禁止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各单因子评价结果进行联合分析,得到禁止发展区以及限制发展区覆盖范围初步成果;根据“多规合一”空间管控要求,禁止发展区的优先级大于限制发展区,用限制发展区覆盖范围初步成果擦除禁止发展区覆盖范围,得到限制发展区评价结果;最后运用研究范围分别擦除禁止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覆盖范围,得到适宜发展区评价结果。
3.2.1 构建指标体系
本着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武进区城镇建设空间之外的 1 878处现状村庄居民点为评价目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评价村庄居民点竞争力,以指导村庄分类布局。通过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等前期准备工作,遴选村庄规模、经济条件、区位交通、设施配套、特色资源和空间拓展等6类一级因子,人口规模、户数规模、村集体收入、旅游资源、可利用土地规模等11类二级因子,作为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研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软件yaAHP计算各因子的权重,所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经计算,评价因子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0.010 4,满足CR<0.10,通过一致性检验[7]。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表2
3.2.2 指标数值量化
在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评价将结合两种情况,对于定量指标,通过对单指标数据无量纲标准化处理进行量化;对于定性指标,通过设定不同的等级标准,运用等级赋分的方法将其转化为量化值。
(1)数据无量纲标准化法
在对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各指标的原始数值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时,评价因子与评价对象之间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向关系,即因子指标值越大,代表村庄发展潜力越大;另外一种是逆向关系,即因子指标值越大,反映村庄发展潜力越小。对此,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进行村庄发展潜力因子数据无量纲标准化:
(1)
(2)
式中:fi为评价因子指标无量纲标准化结果,xi为评价因子的属性值,xmax为评价因子指标属性的最大值,xmin为评价因子指标属性的最小值。
(2)等级赋分法
根据评价指标变化对村庄发展潜力的影响的显著作用区间分成五级(如表3所示),然后根据其影响村庄发展潜力的程度进行赋分。
等级赋分法值域表 表3
3.2.3 评价方法
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计算村庄发展潜力指数,评价模型如下:
(3)
式中:Fv为自然村v的发展潜力指数得分;Avi为自然村v第i个评价指标的得分;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i为评价指标编号;n为评价指标总数。
经上述土地适宜性评价,将乡村地区用地划分为了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基于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将各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数值按统计区间划分一、二、三、四级,数值越高代表发展潜力越大。构造村庄分类划定规则如表4所示,具体规定如下:在禁止发展区内的村庄居民点一律划为搬迁撤并类村庄;在限制发展区内的村庄居民点,一级发展潜力村庄划为搬迁撤并类村庄,二、三、四级发展潜力村庄划为一般村庄;适宜发展区内有特色资源加分项的,划入特色保护类村庄,其他一、二、三级发展潜力村庄划入一般村庄,四级发展潜力村庄在城市近郊区或县城城关镇周边的,划入城郊融合类村庄,剩余四级发展潜力村庄划入集聚提升类村庄,待镇村酝酿判定最终分类。
村庄分类判断规则表 表4
利用模型生成的村庄分类初步方案后,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联动反馈协调机制,充分尊重村民和“村两委”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结合地方意见和建议,对分类方案进行合理地局部调整和完善,形成村庄分类布局最终方案。
对武进乡村地区用地适宜性各单因子分别评价后,经GIS空间叠置分析生成多因子综合评价图见图2。经计算,现状有605个自然村位于禁止发展区,450个自然村位于限制发展区内,剩余823个自然村位于适宜发展区。
图2 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运用GIS的Spatial Analyst Tools进行密度计算,生成武进乡村地区村庄发展潜力可视化渲染图见图3。可见武进村落格局:东部村庄村落布局相对集中,大部分村庄布有大型集聚点;西部村庄分布相对零散,村庄整体发展潜力较弱。
图3 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渲染图
运用ArcGIS软件自带的数轴法,即自然断点分类法对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数进行四个等级的划分,然后按表4拟定的分类规则耦合两个评价结果,得到武进乡村地区村庄分类初步方案,集聚提升类村庄288个、特色保护类村庄23个、城郊融合类村庄5个、搬迁撤并类村庄625个、其他一般村庄937个,其分布图如图4所示。
图4 村庄分类成果分布图
基于上述村庄分类初步方案,经镇村酝酿调整,初步方案所得的288个集聚提升类村庄被全部采纳,另结合部分基础较好的点位,镇村两级主观意愿将49处一般村庄调整为集聚提升类村庄;23个特色保护类村庄中,2处现状历史遗存由于已迁移而调整为一般村庄,其余21个全部被采纳为特色保护类村庄;5个城郊融合类村庄中,考虑新编国土空间规划中城镇开发边界外拓,将其中2个村庄调整至搬迁撤并类村庄;625个搬迁撤并类村庄中,因顾及实际搬迁推进难度,将其中75个调整为一般村庄,剩余550个继续列为搬迁撤并类村庄。模型的应用有效支撑了常州市武进区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
实现现状村庄的科学分类,以指导村庄规划、镇村布局等规划编制及有效落地实施,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进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运用多因子空间叠合评价法、多指标综合评分法构建了一套耦合用地适宜性评价和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的村庄分类模型,全面、定量地评价各地区、各自然村的建设适宜性和发展潜力,这种方法吸取了各类村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的长处,充分发挥GIS空间分析和综合评价在规划中的作用,同时融合当前“多规合一”空间管控要求,使评价的结果更具科学性,取得了较好的分类应用效果,可为类似地区县域村庄分类提供案例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