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企业创新与组织协同研发行为

2021-05-11 12:29:32王便芳王新庆
企业经济 2021年4期
关键词:园区协同效应

□王便芳 王新庆 张 省

一、引言

作为一种知识传播方式,知识溢出以其外部性的多重效应,成为区域创新、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等理论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增长的核心概念。自从Romer 构建了考虑知识溢出效应的新增长模型后,学者们发现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之间在企业微观层面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关系,知识溢出的外部性效应在城市/区域等维度上较为显著[1]。因此,有学者开始转向空间视角研究知识溢出,探索区域范围内的知识溢出机制,以及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机理[2]。

已有文献证明了知识具有空间有界性,区位是企业获取知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3]。在城市区域中,创新合作伙伴之间面对面交流,或者构建信息交互网络,此时企业容易受益于知识溢出效应,这也是为什么知识、创新、协同研发三者之间存在空间相互依存的特性。科教园区、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下文统称园区)发挥空间集聚优势和政策集成优势,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支撑,给企业间的技术、信息、研发、市场等方面的知识溢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文首先梳理了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组织间协同研发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效果,提出了三者关系的研究假设,并基于河南省内郑州、洛阳和开封3 个地区56 家企业234 份问卷的数据,验证了研究假设。为了证实知识溢出的地理空间特性,本文还比较了知识溢出对于园区内企业创新研发的影响效果与园区外企业创新研发的影响效果,为推动知识溢出研究的“空间性”转向提供理论依据,为促进区域内或者区域间知识溢出,实现区域创新效应提供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知识溢出的研究始于Marshall(1920)开创性提出的知识溢出效应,他认为知识溢出是知识在同一行业、不同地区间的获取、扩散、传播和转移,其效应就是一种“经济正外部性”。此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开始共同关注知识溢出,研究主要围绕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和组织研发的影响机制与作用效果这两个方面展开。

在影响机制上,学者们将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区分为物化型与非物化型两种。其中,物化型知识溢出因素包括中间品及资本品的市场交易、资本与人才等研发要素的流动;非物化型知识溢出因素则主要是指以学术论文、专利为载体的知识扩散[4]。王庆喜等发现,随着以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空间可压缩技术进步,知识溢出的地理局限大为削弱,由技术距离决定的知识搜寻能力成为知识溢出的主要影响因素[5]。Liu 和Buck 认为,外部知识溢出的实际效果不仅与溢出量有关,还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吸收能力[6]。当以专利引用刻画知识溢出地理轨迹时,知识溢出呈现出空间集群现象[7]。知识溢出的动力机制具有空间、社会、文化和制度等综合背景的“空间性”特征,要警惕知识溢出的“集聚阴影”效应[8]。专利的科技关联度与知识溢出本地化呈现U 型关系,而专利的合作开发对知识本地化溢出具有负向影响[9]。

在作用效果上,学者的观点大相径庭。大部分学者认为知识溢出对创新和研发具有正向作用,Krammer验证了以FDI 为渠道的知识溢出可以对东道国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积极效应[10]。考虑到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因素,李婧等认为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1]。原毅军等认为,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知识外溢效应,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产生“涓滴效应”,但这种外溢效应具有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征[12]。白俊红等认为,知识溢出可以提高集群的整体知识存量,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集群更多的创新活动[13]。也有学者对知识溢出的作用存在着疑问,张昕等认为多样化知识溢出对电子通讯制造业创新绩效存在负向作用[14]。安源等认为以FDI 和进口贸易为渠道的知识溢出与创新绩效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15],吴玉鸣也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省域知识溢出,最终证实了区域创新存在空间关联性、知识溢出存在局域性[16]。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加以拓展。首先,构建包含知识溢出、企业创新与协同研发理论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探讨知识溢出、企业创新与协同研发三者的理论关系;其次,利用省域的问卷调查数据,验证三者的变量关系,并且综合考虑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与协同研发行为的影响,比较园区内外知识溢出影响效应的异同,探究知识溢出对创新和研发的作用机制,揭示知识溢出与固定区域创新活动的关联,进而为提高园区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三、研究假设

(一)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协同研发的影响

Krugman 认为知识溢出的客观性及重要性毋庸置疑,并指出知识可超越行政区域的边界而溢出[17]。Mowery 指出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即为获取知识溢出效应,从而达到降低研发和交易成本的目的[18],最终达到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目的。国内大部分学者也肯定了知识溢出在知识扩散、生产率提高和促进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9]。溢出知识包含研发技术、产品、设备、管理经验、数据等多种形式,其载体可以是组织员工,也可以是文件、产品等;知识溢出方式可分为人才流动式、研发合作式、贸易投资式以及资本创业式,其最终目的是降低联盟研发成本,提升整体创新效率。

一些研究人员将目光转移到知识溢出对协同研发决策影响上,并且强调知识溢出在组织间研发合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原因有两点:一方面,知识溢出反映了外部组织知识对本组织的重要性,Griliches 认为知识溢出与研发合作决策之间存在重要关系,当企业认为可获得的外部知识资源是其重要的创新投入时,企业更有可能增加研发合作[20];另一方面,由于协同伙伴技术能力提高,企业利用溢出知识的效率更高,这增加了合作的预期收益,从而使合作更容易达成。此外,溢出收益越高,协同研发范围越大,合作过程中边际收益也就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具有积极影响;

H2:知识溢出对组织协同研发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二)知识溢出对园区内外企业创新与协同研发的影响

园区是指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由若干高校、科研机构以及高新企业等多种组织组成的共同体。一般而言,园区由专业人士管理的组织,通过提升园区创新文化、合作企业与知识机构的竞争力增加自身创新能力。为实现园区内组织目标,各类园区将管理和促进高校、研发机构、企业以及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通过孵化和推广促进创新企业的创建与发展,提供具有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设施等增值服务[21]。

企业创新往往不是单独完成的,而是依赖于其他企业、顾客或公共组织共同完成,创新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以及根植于知识溢出的特性。所以,知识溢出最有可能发生在位于某些固定区域内的企业之间。Basile 认为,不同类型组织作为创新网络的一部分,处于同一个创新文化环境中,有利于知识交互流通[22]。黄玮强等发现,临近创新生产商促进了企业间信息共享与知识扩散[23]。组织处于动态环境中,大量信息处于被处理、沟通和转移过程中,令企业产生技术创新的概率更高,使其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与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常玉等验证了园区内企业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沟通网络交换信息,所产生的创新效果要比园外企业好[24]。

如前所述,知识溢出对组织间协同研发具有积极影响。已有文献表明,园区内企业研发合作频率要大于园区外企业合作频率。当合作伙伴地理临近,允许组织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彼此之间联系和沟通更加有效,所获效果也更好。代文彬等以园区企业交流互动为研究对象,发现园区企业通常以网络形式完成组织间重要的互动[25]。该结论延伸出这样一种观点,园区内企业与其他组织间合作,不仅促进创新,也促进组织间协同效应,并且效应越大,企业完成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一论点得到了杨皎平等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接近度对于建立非正式沟通渠道与人脉关系非常重要,而后者可以促进知识溢出并增加达成研发协作的几率[26]。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知识溢出对于园区内企业创新积极作用要大于园区外企业;

H4:知识溢出对于园区内组织协同研发的作用要大于园区外组织协同研发。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计划与安排

根据Baum 等[27]提出的观点,研究最终样本包含郑州、洛阳和开封3 个地区56 家企业,其中36 家位于产业园、科技园、产业集群或其他形式的创新创业园区中。样本在行业上涵盖了工业、农业、服务业;在企业规模上也涵盖了小微、中、大型企业。调查首先向15 位企业的CEO 发放问卷,征询他们的意见,测试各项指标的可靠性,确保各项指标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最终检验设计的合理性。

正式调查于2019 年6 月至2020 年1 月进行。研究者通过携带纸质问卷到样本企业进行调查,在获得园区负责人的同意后,将调查目的和原因简要描述告知受访者,并向他们分发问卷,同时监督受访者填写问卷的过程。调查共发出300 份问卷,回收276 份问卷。通过进一步对不符合要求、大面积题项未填答、否认填答、电话不通等无效问卷进行删除,最终核实的有效问卷为234 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5%。

(二)变量设计

因变量为企业创新和协同研发行为。通过三个虚拟变量细化企业创新活动,3 个虚拟变量分别是指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包括:改善产品使用功能、创造新产品新工艺新外观、产品设计过程优化。过程创新包括:产品设计过程优化、重塑与供应商的联系、改善现有业务的运营模式、与管委会保持紧密的联系。组织创新包括:职能结构的变革与创新、机构设置的变革与创新、横向协调的变革与创新。

自变量是知识溢出。对知识溢出进行准确测度不太容易实现,许多学者会利用替代变量对企业、地区间地理与技术距离进行度量。本文参照Kaiser 研究方法区分知识溢出类型,运用连续变量表示不同知识溢出类型,包括竞争者溢出、顾客溢出、供应商溢出、研究机构溢出、公共溢出[28]。知识溢出也可划分为水平与垂直方向,其中供应商溢出与顾客溢出属于垂直方向溢出,竞争者、研发机构以及公共组织则属于水平方向溢出。在此基础上,分析园区内外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和协同研发行为的不同影响。

本文用SPSS22.0 分别对知识溢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协同研发等5 个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由表1 的各项可以看到所有变量的a 系数均大于0.85,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通过检验且量表的信度也比较良好。此外,变量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都在0.8 以上,说明问卷各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见表1)。

五、研究结果

(一)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以及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如表2 所示。表2 中知识溢出的均值为4.782,这个数值表明园区中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知识溢出的重要性和价值。产品创新、过程创新以及组织创新的均值分别为3.783,2.656 和2.996,可见企业非常重视创新战略。在相关性分析中,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与知识溢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3,0.284 和0.278,且统计显著,说明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与知识溢出之间存在相关性,所有自变量对不同企业创新种类均表现出明显的积极作用。产品创新与知识溢出构成的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是因为园区内企业产品创新一般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试图生产完全适应于市场的产品与服务,本文的研究假设H1 得到初步验证。

同时,知识溢出与协同研发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342,且统计显著,说明知识溢出与协同研发行为存在相关性,园区内企业重视知识溢出效应,各类机构溢出与公共溢出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这是因为当企业决定在研发过程中寻求合作时,它需要其他组织机构相关信息以及环境信息,创新合作伙伴之间可通过信息共享来提高知识转化效率,从而形成协同效应和雁行效应。尤其是高度依赖基础研究的科学领域,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创新促进效应,应鼓励民营企业在共性技术研究领域展开协作,规避同业竞争所形成的创新抑制效应,知识溢出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间合作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假设H2 得到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知识溢出推动了企业创新和彼此间的协同研发。

表1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表2 研究变量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

(二)回归分析

为验证上述假设,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和协同研发行为的影响,模型1 是控制变量对协同研发行为的作用结果,模型2 加入知识溢出对于协同研发行为的结果,依此类推,结果显示三者的变量关系。在进行回归分析时,进一步计算了模型中各变量的VIF 值,均在0-3 之间,表明无共线问题。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

假设H1 提出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从表3 的模型5、6、7 中可以看出,企业创新的系数回归结果均为正,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β=0.325、0.491、0.265,p<0.01),说明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作用,越善于利用溢出知识的企业,越有可能取得创新成功,结果支持本假设H1。这说明企业组织在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嵌入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交流,新知识主要来源于相关外部企业的技术、信息构成,创新高度取决于不同类型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假设H2 提出知识溢出对协同研发的影响。从表3 的模型8 可以看出,协同研发的系数回归结果为正,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β=0.332,p<0.01),说明知识溢出对协同研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越善于利用溢出知识的企业越倾向于协同研发,结果支持本假设H2。这说明知识溢出与研发合作决策之间存在重要关系,当企业认为可获得的外部知识资源是其重要的创新投入时,企业更有可能投入到研发合作中,而且溢出收益越高,协同研发范围越大,协同过程中的边际收益也就越高。相对于模型5、6、7、8,模型4 的解释力显著增加(ΔR2=0.023,p<0.05),说明考虑到园区的规模这一控制变量,知识溢出与地理范围存在交互效应,两者的交互项正向影响企业创新;同理,两者的交互项正向影响园区内企业协同研发。

表3 知识溢出、企业创新与协同研发(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效应)

(三)进一步分析

表4 显示了知识溢出对园区内部的企业创新和协同研发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由表4 可见,企业位于园区内时,溢出效应对企业产品创新驱动作用明显,即模型1 优势比要高于模型2。比较而言,模型4 优势比要高于模型3,知识溢出对于园区内企业过程创新驱动作用弱于园区外企业。该结果不能完全支持H3。总体来讲,园区内知识溢出效应更高,并且更加有利于企业创新。而过程创新方面,园区外反而比园区内知识溢出效应更明显,这可能源于知识溢出的不同类型和渠道,比如园内更多是依靠体制内的命令,而园区外靠的是利益关系。这体现了国家建立各类园区的必要性,为实现园区内组织目标,管委会服务和管理高校、研发机构、企业以及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通过孵化和复制过程促进创新企业的创建发展,并且提供具有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设施等增值服务,园区的公共性溢出效应比较明显。

表4 中模型3、4 表明,竞争对手和顾客溢出效应对园区内协同研发存在显著影响,而其他知识溢出类型对园区外协同研发影响更大。园区内企业与高校、研发组织等建立合作网络,令其更容易获得与自身业务相关的信息,这意味着当它们在园区内建立合作网络时,企业将很少关注信息来源。地理邻近在获取溢出知识方面可能并不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知识获取更多取决于知识类型以及溢出发生机制[29]。研究结果部分支持H4。这说明园区内企业创新合作频率要大于园区外企业合作频率。当合作伙伴地理临近,允许组织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彼此之间联系和沟通更加有效,所获效果也就更好。但是接近度对于建立非正式沟通渠道与人脉关系非常重要,而后者可以促进知识溢出并增加达成协作的几率。

表4 产品创新、过程创新与知识溢出(园区内外的不同知识溢出效应比较)

六、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一)研究结论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与回报明显高于对私人的贡献与回报,正是这一正外部性使得知识溢出在促进企业创新的同时也推动了组织间协同研发。本文基于河南省域内郑州、洛阳和开封3 个地区56 家企业234 份问卷的数据,验证三者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

1.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组织协同研发均具有积极影响。在数字和信息时代,企业的创造性、创新性和知识基础是其成功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创新是关联的、互动的和分布式的,因此,创新和研发也是一种网络活动。知识溢出是一个创新主体无意识行为所发挥的外部性,园区中的企业应该积极寻找互补的、有用的知识进行创新,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知识的溢出。

2.知识溢出对于园区内企业创新积极作用要大于园区外企业,而知识溢出对于园区内组织协同研发的作用要大于园区外组织协同研发。园区这一地理因素对知识溢出效应十分重要。企业是否位于园区内,影响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的作用程度,作用程度的大小则取决于知识溢出类型与企业创新类型。对组织协同研发而言,验证结果类似。该结果证明了知识溢出的“空间性”属性。

(二)管理启示

1.鉴于知识溢出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应该努力营造良好创新外部环境,从金融环境、教育环境、市场环境和信息环境等方面对创新活动形成有效的支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管辖范围内教育政策的效益,提高产学研知识资本水平,重点聚焦投入风险较大但知识溢出创新效应较高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对各类园区的规划力度和投入程度,提高知识溢出本地化水平。

2.鉴于知识溢出在园区内外的不同效应,要加大研发人员的区际间流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薪酬体系改革,通过提高研发人员的流动性来扩大知识外溢的空间半径,建立技术和资金的“双通道”机制,使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组织管理经验流入落后地区。提高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最终推进更高空间层次创新效率的提升。

3.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知识溢出、创新活动和协同研发的良性互动。充分重视并实现商业秘密、商标、专利等非正式与正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灵活应用,既要依靠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减少企业因知识外部性所萌生的创新顾虑,也要通过如技术转让、特许经营等成果转化机制,加速技术的转化,使先进知识的外部性得以不断发挥,促进整个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园区协同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懒马效应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12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园区的开放样本
商周刊(2018年24期)2019-01-08 03:30:36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