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元
学习语文必须要练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指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这些就叫基本功。练,就是练这个功夫。”
那么,在《爱莲说》的教学中,我们如何来训练学生理清思路的基本功呢?如下设计即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案:
一、探究“篇”的思路
问题一:指出课文哪些部分是总写?哪些部分是分写?
明确: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总写,其余部分都是分写。
问题二:可见课文是以分写为主。分写主要写什么?共写了几次?请用文字加符号(箭头、括号)的方式简要概括短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分写主要写“菊”“牡丹”“莲”三种花。共写了三次,第1自然段一次,第2自然段两次。短文的结构特点可以概括为:
总写→分写一(爱菊→爱牡丹→爱莲)
分写二(菊→牡丹→莲)
分写三(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说”是一种议论性散文,这种独特结构,使得短文有了诗歌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意味。
问题三:三次分写中,花的顺序有何不同?请用一句话夸一夸短文结构或思路的优点。
明确:三次分写中,第一次、第二次花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第三次对花的顺序调整为“菊—莲—牡丹”。短文思路清晰,结构简明。
二、探究详略的思路
问题:请指出短文中哪些语句是详写、哪些语句是略写,并说说这种安排的合理性。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予独爱莲”部分为详写。其他部分为略写。
课题为《爱莲说》,“莲”是本文的“主角”,“菊”和“牡丹”只是“配角”,详写主要的,略写次要的,这种安排极为合理。
三、探究“段”的思路
问题一:第1自然段开头总写“花”后,不直接写“予独爱莲”,而是先写“晋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这里的“先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里的“先写”的作用是:
①引起的作用。这里先写“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以引起“予独爱莲”的写法,这种表现手法叫作“兴”,是《诗经》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特征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②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这里的先写,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如果总写后即直接写莲,文章的内容就比较单一。
③铺垫的作用。这种写法,为主角“莲”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得“莲”的出场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
问题二:详写“予独爱莲”的部分写莲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明确:主要从品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香远益清”)、神韵(“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四个方面来写“莲”。写香气只用了一句,其余三个方面都各用了两句话。
这一个问题,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与提炼能力。
问题三:把第2自然段分为两个层次,并以简洁的文字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评花之品性。第二层“噫……宜乎众矣”评花之爱。
教师点拨与小结:《爱莲说》的思路可用“引”“写”“评”三字概括。
第1自然段“水陆草木之花……世人甚爱牡丹”部分为“引”,引出“予独爱莲”的话题;“予独爱莲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部分为“写”,叙写莲之品性、外形、香气与神韵。
第2自然段为“评”,可分为两层:(1)评花之品性——“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品性依序进行简洁评点;(2)评花之爱——“噫!……宜乎众矣”,对花之爱进行简洁评点。(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位置批注“引出予独爱莲”“叙写莲之品性、外形、香气与神韵”“对花的品性及花之爱进行简洁评点”)
背诵积累,是语文的第一要务。如果学生理解了短文的如上思路,不但便于学生很快记住记牢短文,还利于不着痕迹地强化学生有序地表达的意识,获得一种表达的范式。
四、探究积极修辞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积极修辞,主要指修辞方法、调和技巧与表现手法。
1. 修辞方法
问题:请结合具体语句指出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明确:“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用了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2. 調和技巧
问题:写诗作文,既要讲求整齐有序,又要避免雷同。为避免雷同或单调而采取的方法总称为“调和”。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为了避免与前一句与本句表达上的雷同,运用了纯熟的调和技巧,请仔细琢磨,说说作者采取了哪些方法或措施?
明确:①调序。这里对花的顺序作了调整,前文花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这里调整为“菊—莲—牡丹”。
②变“式”。为了避免句式的雷同,作者在这里分别运用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三种句式。写菊之爱用了陈述句,而写莲之爱则用了疑问句,写牡丹之爱用了感叹句。
③含蓄。写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分别用一个“鲜”一个“众”,表意直接明了;而写莲之爱则问而不答,较为含蓄。
写诗作文,如果我们也能像作者一样“精雕细刻”,我们的写作水平必然不断提高。
3. 表现手法
问题:写诗作文,不仅要追求立意高远,还需讲求表现手法。这篇短文在立意和讲求表现手法方面都做得很好。请说说短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各有些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短文主要运用了三种表现手法。
(1)“兴”的手法。(前已述及,此略)
(2)铺排的手法。短文有三个层面的铺排:①词语层面的铺排,如“水陆草木”,这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也可以写成“我们所能见到的花,可爱者甚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就是因为这样写语言显得更美;②句子层面的铺排,如写“予独爱莲”部分,连续四个方面七个语句铺排;③篇章层面的铺排,短文分写部分三次从不同角度叙写“菊”“牡丹”和“莲”,也形成了一种篇章层面的铺排。
铺排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短文都具有流畅之美与气势之美。
(3)衬托的表现手法。“晋陶渊明独爱菊”对“予独爱莲”是正衬,“世人甚爱牡丹”对“予独爱莲”是反衬。这种衬托的手法,使得“予独爱莲”更显可贵,进而突出了主旨,深化了主题。
关于思路,叶圣陶先生还提醒我们:“一篇篇的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是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如上训练,就是在致力于弄清“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
关于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四学段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如何训练好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基本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追求。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