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做”到“会做”

2021-05-10 14:37李初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程序性性知识陈述

李初红,江西省赣州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广义的知识观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能用语言进行描述的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个体难于清楚地描述,“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推测其存在的知识”[1],也称为实践性知识。

作为纯书面考试,中考语文试题所考察的均为陈述性知识。但多数试题并非纯记忆性试题,学生得出答案仍需进行思考转换,如此,程序性知识并未在语文考试中缺席。以程序性知识为视角,去思考中考语文阅读题的解题与复习之策,或许是一条提高质量与效率的路径。

一、止步于“能做”的中考语文复习

(一)“能做”“知做”与“会做”

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对“能做”“知做”“会做”三者的异同并无清晰的认知。事实上,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能做”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犹如生物学中的条件反射,个体能够完成一定的任务,但对于是如何完成的,则难于表述清楚,有一定的偶然性;“知做”则是“个体能用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表述活动的进行,或能陈述活动的规则,并知道为完成一定任务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2],但只有“知”,而缺“行”;“会做”则是个体不仅“能做”,而且“知做”,不仅能将“如何做”表述出来,而且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实地操作。概而言之,“能做”有“行”无“知”,“知做”有“知”无“行”,“会做”则是“知”“行”皆通。

(二)止步于“能做”的中考语文复习

以江西省的中考语文试卷为例,历年的江西的中考语文均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写作。如2020年的中考语文卷,综观全卷,除了第一部分的第1小题(字音字形识记选择题)及第二部分的第12小题(古诗文积累填空题)为考察“识记”的纯记忆性题目,其余题目考察的是“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析”等四种能力[3]。就分值而言,纯记忆性题目的分值共10分,占全卷总分150分的6.66%;就题量而言,纯记忆性题目共两小题,占全卷22小题的9.09%。换而言之,无论分值还是题量,直接调用头脑中的陈述性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的题目占比均不大,需要经过一定程序进行思考转换的题目才是大头。

但在实际的中考语文复习中,如何进行思考转换并不是重点,甚至不是课堂内容。一堂典型的中考复习课大致可概括为:第一步,讲解中考知识点(或称考点,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的定义、类别、规律等);第二步,列举实例解说中考知识点(或与第一步合并);第三步,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训练;最后,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如某教师的一堂说明文复习课,其具体教学流程为:课堂伊始,教师用课件对说明文相关知识点进行展示讲解,包括说明文的类型、结构、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等,每一个知识点均有定义、实例;知识点讲解完后,教师用课件展示一段或一句话让学生辨別说明方法(该节课重点复习说明方法);最后,布置复习资料上的说明文练习题为课外作业。

粗看之下,这样的复习课有知识点讲解,有针对性练习,应该有不错的效果。但细思之下,却会发现,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学到如何解题,知识点讲解仅仅是将定义在头脑中过了一遍而已,课堂上的针对性练习也仅能“套”到刚讲过的知识点上,不需要经过思考转换,与实际考试有着极大的区别,难于起到实际作用。而对于学生实际需要的如何解题类的程序性知识,课堂上并无涉及。

实际起到复习作用的,是没有教师辅导的课外练习及中考前的大量考试(月考、模拟考等)。如此,就导致学生尽管经过了长时间的复习,但解题能力仍处于较低层次的“能做”状态,即能完成解题这一任务,至于是如何完成的,则难于用语言加以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获得一定的解题能力,实际上是自我探索的结果,有较强的偶然性,与复习课关系甚微。

二、程序性解题示例——以江西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实用文阅读理解题为例[4]

江西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所选实用文为《地表形态的塑造》,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后共有4个小题。

以解答17、19小题为例。原题为:

“17.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   、山地的形成、   、  、四方面进行了说明。

19.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分析。”

可将解题程序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区分题型,圈画关键词。

读完题目后,可将题目区分为信息提取概括题(17小题),写法分析题(19小题)两种题型。区分题目题型,为的是确定答题方向;圈画关键词句,为的是在原文中定位信息。前两小题中需圈画的关键词句为:17.“地表形态的塑造”“山地的形成”;19.“山地的形成”“说明顺序”“分析”。

第二步,根据关键词定位原文。

带着圈画出来的关键词,阅读原文,并在原文中圈画出相关的句段,同时标上段落序号。对于信息提取题概括题,确定所要提取概括的信息在原文中的位置极为重要。如第17小题,关键词与文章标题相吻合,说明信息要从整篇文章中提取,如此,将原文中一些概括性语句圈画出来就极为重要了。如第2段“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第6段“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等,圈画出这些关键句后,再次阅读原文,重点阅读圈画出来的段落。

第三步,分析原文内容,根据答题要求组织答案。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答题要求非常明确,如第19小题,答题要求是“分析”,即在答题时不仅要写明说明顺序,还要分析原文是如何运用该说明顺序的、有何作用;而有些答题要求隐含在其他提示中,如第17小题,没有明确的答题要求,但给了提示,即题干中的关键词“山地的形成”,结合所留空格可以看出,此题在答题时简要概括即可。

如上文所述,第17小题的答案需要从整篇文章中概括,所以,组织答案时,需要先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根据所画的关键词句,文章整体结构可划分为:第1段,开篇;第2-7段,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第8-11段,山地的形成;第12-14段,河流地貌的形成;第15段,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到这一步,第17小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第19小题的答案定位在第8-11段,答题要求除了点出说明顺序外,还要进行分析。从第8段后一句话“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以及后面三段对这三种山的介绍可知,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故可将答案组织为:

逻辑顺序。先总体说明山地的类型及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内力作用,再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具体形成原因,逻辑清楚,层次清晰。

其余两小题均可循此三个步骤解答。

遵循一定的程序解题,不仅可提高效率,且答案离参考答案不会太远,质效均有保证。

三、以“会做”为目标的复习路径

将解题过程程序化,引导学生掌握语文考试中解题的程序性知识,是提高答题质量与效率的可行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提炼并掌握有效的解题程序性知识,大致有以下路径:

(一)熟练掌握所考的陈述性知识是前提

程序性知识及陈述性知识的核心部分均是概念和规则,不同的是,前者所包含的概念和规则重在阐述如何支配人的行为,而后者侧重于说明由概念和命题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或许可以这样解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程序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是由人的行为来体现的,而陈述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本身就是知识。

作为纯书面考试,中考语文试题所考察的均为陈述性知识,即概念和规则,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陈述性知识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贮存并被陈述或提取,但陈述或提取的前提,是头脑在此之前已经贮存了这些概念和规则,如中考语文卷中的纯记忆性题目古诗文默写题,学生能够根据上一句诗写出下一句,是因为之前头脑中已经贮存了这一整句诗。对于那些需要经过思考转换的题目也是如此,如学生只有在考前头脑中贮存了“列数字”“分类别”这些说明方法,才能做下一步思考。

所以,熟练掌握所考的陈述性知识是进行思考转换的前提。在实际复习中,多数教师似乎确实以此为目的,但也仅止于此。

(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解题过程提炼为解题程序

现代认知派将观察问题解决者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称为“元认知加工过程”。上文中以实用文阅读理解题为例,将解题的程序提炼为三个步骤。要将解题程序提炼出来,除了熟练掌握所考的陈述性知识这个前提外,还需要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记录。

有人指出:“不是言语活动本身提高了问题解决和学习的效果,而是某些适当的言语活动能使人的注意力从指向问题本身转移到指向人自身的认知加工过程,从而能使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更好地监控、评价,调节和修正自己的认知活动。”[5]改变语文中考复习止步于“能做”的状态,引导学生由无意识地解题提升为有意识地解题,也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自己的解题思考过程。学生将自己的解题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时,一开始可能会感到很困难,这时,教师需要从旁提点,帮助学生用清晰明朗的语言将思考过程表述出来,同时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给予修正。如此,学生才能完成由无意识解题向有意识解题的转变。

到这一步,学生已经具备了在解题过程中提炼程序性知识的意识与初步能力。

(三)提供变式练习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为解题能力

学生刚开始将自己的解题过程提炼为程序性知识时得到的,是不完善、不全面,还存在不合理因素的程序性知识。这时,教师需要提供变式练习给学生操作,进一步完善其提炼出来的程序性知识,消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同时,借助这一过程,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为解题能力。

“变式练习,是指在其它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的例证的变化。”[6]仍以《地表形态的塑造》解题为例,初始,可提供另外一篇与之相近的说明文,引导学生按提炼出来的解题程序操作;接下来,则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说明文供学生操作。当学生将说明文这一类文本的解题过程操作熟练,达到预期效果之后(如答案与参考答案相近),可再提供论述文本供其操作,如此,学生就能掌握常考的两种实用类文本的解题程序。最后,可提供文学类文本供学生操作,由于两种文本的内容差距较大,所以解题程序也会有所差别,教师仍需引导其修正、完善此前掌握的实用类文本的解题程序,以适应文学类文本的解题。通过这些变式练习,学生才有机会全面地掌握语言考试中阅读理解的解题程序,从而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为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定的练习频因进行强化,但如果过度强调练习频因,则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泥潭,变式练习则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钥匙。

程序性知识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从而完成由“能做”到“会做”的转变,减少解题中的偶然性(即教师常说的“碰”对答案)。通过上文所述的几条路径,应能提高中考语文复习的质量与效率。

注释:

[1]张二虎.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8.

[2]周志平.论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51.

[3]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江西省2020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学科说明》,將考察能力分为五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析。

[4]即《江西省2020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卷》,该卷为全省共用,且无A、B卷区分。

[5]任洁.学习策略与程序性知识迁移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8,2:22

[6]杨心得.变式练习在程序性知识学习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04,2:74.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等.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7.

[2]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

[3]吴吉惠.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学生能力的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4]杨玉东.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3.

猜你喜欢
程序性性知识陈述
张山营镇:党建赋能建起“最美冬奥小镇”
Which Is Important?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中学开展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学开展性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关于程序性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