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瑾 马赉 金建平
(上海市杨浦区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上海 200093)
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位居第一,是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1]。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约半数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步行功能障碍,极大的影响其正常工作及生活,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对于如何改善脑卒中后运动障碍,尤其是如何纠正脑卒中后出现足下垂及画圈步态,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力求寻找一种综合的、高效的、方便的治疗方法。弹力绷带因其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优势,特别适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脑卒中后偏瘫的一种康复手段,且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3-5];但是常规方法是多将弹力绷带绑于鞋子外面,既影响整体美观,打击了患者的自尊心,又减少对患足本体感觉的输入[6]。本文旨在探讨改良弹力绷带的绑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选取2017-2019年在上海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进行康复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人。对照组中有男性42人,女性18人,年龄为40~79岁,平均年龄为(56.50±9.71)岁;病程为 15~180 d,平均病程(119.60±44.86)d;观察组有男性39人,女性21人,年龄为40~79岁,平均年龄为(55.30±9.37)岁;病程为10~171 d,平均病程为(105.33±43.11)d。
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步态训练的基础上使用改良弹力绷带绑法。疗程为60 d。
(1)常规康复训练。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采用NCC肌电生物反馈仪(型号为MyoNet-BOW-III-12245)对患者进行干预,设置刺激频率为40Hz,脉冲宽度设置为 200μs,刺激时间为5s,间歇时间为5s;刺激强度视患者肌肉收缩情况而定。选择安静、独立的治疗室,患者取卧位或者坐位,将正负极间隔3~5cm并置置于胫骨前肌肌腹上,正极在上,负极在下。地极片置于腓骨小头。选择反馈模式。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将正极片置于患者上肢三角肌肌腹处,负极片置于肱三头肌肌腹处,地极片置于前臂伸肌肌群肌腹处,指导患者监测反馈仪上的肌电信号图像,当反馈仪发出“收缩”提示音时嘱患者尽全力做踝背伸运动,尽量使肌电波幅超出基线水平。超过基线水平的背伸运动,肌电反馈系统可自动发出强电刺激增加患者的腕背伸幅度,并将该次最高肌电波幅计为下次触发基线。刺激结束后根据反馈仪指令患者放松肌肉,暂时休息,等待下一个指令,依次反复进行训练。刺激部位为小腿三头肌。胫骨前肌肌腹并置。下肢肌电刺激反馈疗法持续20 min,1次/d,每周保证4次,治疗共进行15周。②下肢协调训练:进行跟膝胫训练、上下楼梯、米字训练,10个/组,3~5组/次,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调节,每次40 min。
(2)改良弹力绷带绑法。患者在赤脚或者穿袜子的情况下由治疗师抑制足的痉挛,使患者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直到使患者的足能稳定地放在地板上。治疗师准备1条有伸缩性的弹力绷带对患足进行缠绕。具体缠绕方法是从内侧足背1/3处开始向足外侧方向缠绕,再经足底向足内侧缠绕,如此重复2~3圈后从足内侧经由胫前绕至外踝,沿小腿至内踝上方交叉绕至足外侧,经足底绕至足内侧,重复2~3次,如肌张力较高也可增加重复次数。最后绑带由足内侧交叉至外踝上缘沿小腿绕行两圈,把剩余绑带插入绕行绑带内固定。患者佩戴后需静坐5 min,然后观察其小腿或足部是否出现肿胀、发紫等不适症状,若无任何不适症状即可穿上鞋袜进行步行训练。
1.3.1 下肢痉挛程度评定
采用改良Ashwort痉挛评定量表(MAS)检查胫前肌的肌张力。在患者仰卧位放松状态下进行检查评定分为0、Ⅰ、Ⅰ+、Ⅱ、Ⅲ、Ⅳ 6个等级,分别量化为0、1、2、3、4、5分,级别越高说明痉挛越明显[7]。
1.3.2 步速评定评分
用秒表记录患者行走10 m直线距离所需的时间,并计算出步速(m/s),治疗师可以辅助保护。如患者不能行走5 m,步行速度记为0。分值越高说明协调功能越好。
1.3.3 步行距离测定
记录患者5 min所走的距离以监测患者的耐力。患者来回走5 m的步道,用秒表记录时间,中途可站立进行短暂休息,如仍不能走完5 min,记录为0。数值越高说明下肢运动功能越好。
1.3.4 下肢运动功能评估
采用Fugl-Meyer量表(FMA)对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共17项,每项分0、1、2分三个等级计分,最高分为34分,分数越高表示表示运动功能越好[7]。
治疗前两组间的FMA评分、MAS评分和步速评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和步速均高于治疗前、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步速均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MAS评分、步速的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MAS评分、步速的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指标 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FMA/分 9.85±1.96 20.30±2.19 29.95 < 0.001 10.40±2.08 26.14±2.12a 40.08 < 0.001 MAS/分 1.33±0.54 1.13±0.43 2.56 0.01 1.27±0.45 0.63±0.49a 5.56 < 0.01步速/(m/s) 0.36±0.19 0.46±0.18 10.44 <0.01 0.35±0.18 0.66±0.24a 13.95 <0.01images/BZ_64_1370_658_1394_681.png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步行距离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距离比较 (m,±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距离比较 (m,±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66.10±24.95 108.37±24.33 14.51 <0.01观察组 66.70±22.60 158.73±28.46a 24.39 <0.01
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步行功能障碍,出现足下垂及画圈步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目前主要使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电子生物反馈、神经功能电刺激、针灸按摩、肉毒素注射、固定式或动态踝足矫形器、电刺激踝足矫形器等手段纠正足下垂[8-11],但这些治疗需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而外科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损伤,下肢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虽然有较好的疗效[12],但有仪器的要求,不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改良弹力绷带绑法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足下垂做不同的调整。通过较强的绑带自身弹力作用稳定支持踝关节,既改善了踝足关节下垂、内翻,因为弹力作用又不影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有助于诱发踝足关节主动运动,从而促进踝关节的功能恢复,可帮助患者尽早进行步行功能训练,控制异常步态,提高步行能力。而且它直接作用患足皮肤,可以直接刺激患足,增加本体感觉输入,进而加强运动控制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60 d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MAS评分、步速、步行距离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改良弹力绷带绑法联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的下肢肌张力,效果优于单一运动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独立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改良弹力绷带绑法联合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康复治疗疗程短,且尚缺乏启动治疗的最佳时机和持续时间的对比以及该联合疗法的远期效果评估,所以本次研究结果还需更全面的研究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