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之一,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2016年6月3日,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将“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能力”列为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之一,是未来公民所必需的21世纪核心素养中的高阶认知能力之一。指出课程、学习、评价、教师是落实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教育的四大支柱。[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发达国家关注学校教育的转型,强调提升教育内容的水准,重视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的发展,以适应21世纪知识型社会与终身学习型社会。[2]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组织的PISA测试关注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每隔3年就会增加新的测试评价元素,看各国学生是否具备顺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PISA测评从2000年至今进行了8轮,涵盖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领域,其主要的测试领域从阅读到数学到科学轮换。除了主要的测试领域外,PISA重视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合作能力、信息素养、财经素养的测评。2003年PISA增加了“问题解决测评(纸笔测试)”,2009年增加了“数字化测评”,2015年增加了“协同解决问题能力测评”,2018年增加“全球胜任力测评”,2021年将增加“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测评”。[3]
创造性思维不是简单地提出随意的想法,它是一种有形的能力,建立在知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支持个人在有限制和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取得更好的成就。PISA2021中的创造性思维被定义为卓有成效参与创意的产生、评估和改进的能力,形成新颖的解决方案、知识进步和促进想象力的有效发挥。[4]
文献研究表明,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创造性思维被理解为参与创造性工作的思维过程,可以提高其个人能力,包括元认知能力、个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以促进个体发展、学术成就、未来职业成功和社会参与。
开展创造性思维教育可以提高年轻人适应发展能力,从事机器无法轻易复制的工作,并以可直接使用的解决方案应对日益复杂的本地和全球挑战。学校在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创造才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合组织的教育研究和创新中心(CERI)制定了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准则,旨在支持教师开展或改进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技能。该中心将创造性思维分为6个维度:感受、了解、观察、描述相关的经验和信息;探索、寻求和产生想法;建立联系,整合其他学科观点;利用不寻常、冒险或激进的想法;设想、表达、生产新产品原型(或解决方案或性能);欣赏解决方案的新颖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
Amabile的创造力成分理论概述了任何个人产生创造性工作的4个必要成分:领域相关技能、创造力相关过程、任务动机和有利环境。[5]
Sternberg和Lubart“创造力投资理论”表明,创造力需要6种不同但相互关联的资源:智力技能(如综合和分析技能)、领域知识、特定的“思维方式”(如对新思维方式的偏好)、动机、个性特征以及支持和奖励创造性想法的环境。[6]
创造力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及表现,包括以下几方面:[7]
1.个体因素。包括领域准备、目标定向及信念、与他人合作、认知技能、开放性、任务动机6个方面。学校影响学生从事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因素有:认知技能,特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的开放性,在理解他人想法基础上与他人合作,在困难面前坚持向着目标前进,相信自己的创新能力等。
2.社会因素。指文化规范及期望、教育方式、学校及班级氛围。它们都能影响学生对自己创造能力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并能为从事创造性思维提供激励或障碍。
3.成就及进展。指创造性表达、问题解决、知识创造。学校是一个舞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群体的一部分,都可以被观察和测量。课堂上的创造性成就和进步可以指创造性表达的形式(即通过写作、绘画、音乐或其他艺术来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想象力)、知识创造(即在协作查询过程中产生对团队来说是新的知识和理解)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即跨领域找到各种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
课堂上促进创造性思维的这些独特因素是紧密相连的。社会促进因素是由文化规范内在塑造的,文化规范反过来影响学生个体促进因素的发展和磨炼。
研究表明,教师以下课堂实践行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坚持认为只有一种正确的方法可以完成一项任务,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培养顺从的态度和对权威的恐惧;无论如何都坚持教案;认为独创性是一种罕见品质;提倡知识划分;抑制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让学习和解决问题变得有趣。[8]
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量关注的是15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它的目的不是选拔有创造力的个体,而是要描述学生在寻找和表达想法时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这种能力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学校活动和教育系统的其他特点。
PISA2021创造性思维测量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国际可比数据,这些数据对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有明确的影响。因此,所讨论的创造性思维过程需要在教育中具有可塑性;这些思维过程在课堂环境中的不同促进因素需要明确识别,并与评估中的表现相关;评估中涵盖的内容领域需要与普通义务教育的学科密切相关;测试任务应与学生在课堂内外从事的实际活动相似,以便测试对校内外的创造性成就和进步具有一定的预测效度。
PISA2021创造性思维评估侧重于两大主题内容领域——“创造性表达”及“知识创造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创造性表达”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流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涉及的创造性思维实例。这一主题内容领域进一步分为“书面表达”和“视觉表达”两个领域。
“知识创造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涉及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这种创造性思维在没有单一解决方案的情况下,与开放性问题或问题的研究有关。它分为“科学问题解决”和“社会问题解决”两个领域。
这4个评估领域合理地涵盖了15岁儿童通常从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反映了现实世界和日常创造性思维的性质。[9]
据此建构的能力模型将创造性思维分解为三个方面:“产生多样化的想法”“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和“评估和改进想法”。 该测试通过要求学生有效地参与创意产生(多样化或创造性创意的产生)及创意评价和改进的认知过程来测量创造性思维。因此,它不仅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认知过程(产生多样化或创造性想法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评估他人的想法,发展和建议对这些想法的原始改进。[10]
表1 各领域测量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可能方法[11]
根据PISA2021创造性思维评估设计,规定创造性思维项目测试时间为1个小时,以题组的形式测试创造性思维。规定每个题组测试时间30分钟,每个题组中测试单元时间为5至15分钟,考查的能力为产生不同的想法,产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评估和改进想法;考查的内容领域为书面表达、视觉表达、社会问题解决和科学问题解决。
该评估旨在实现两个主题内容领域和四个领域内创造性思维单元之间的良好平衡。表2、表3分别显示了PISA2021创造性思维评估中按能力、领域划分的预期项目分布。
表2 按照能力模型确定测试时间[12]
表3 按照内容领域安排项目分布[13]
以视觉表达示例单元为例,根据能力模型,该单元被分为两个任务,提供关于创造性思维三个方面中每两个方面的信息。平台中提供的虚拟绘图工具已尽可能简化,以避免学生对数字绘图技能的依赖,同时提供足够的功能,便于学生回答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想法。详见图1、图2、图3。[14]
图1 视觉表达任务示例一
示例一英文翻译:
视觉表达任务1A/2
你所在的小镇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名为“美食与朋友节”的福特汽车节。主办方已经策划了一场设计今年节日徽标的竞赛。
首先,你必须设计两个不同的徽标并提交。
使用右侧的绘图工具创建两个不同徽标中的第一个。
在下面的框中用一句话描述你的设计。
建议你在这个问题上所花费的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图2 视觉表达任务示例二
示例二英文翻译:
视觉表达任务1B/2
使用右侧的绘图工具和下面的文本框回答问题。
使用右侧的绘图工具创建第二个徽标。徽标应尽可能彼此不同。
在下面的方框中用一句话描述你的设计。
建议你在这个问题上所花费的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图3 视觉表达任务示例三
示例三英文翻译:
视觉表达任务2/2
如你所见,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展现素食和蔬菜的多种烹调方式。
如果你的设计反映了节日的主题,你将有更多的变化来赢得比赛。
更改您选择的设计,使其更符合今年的主题。确保现有的标志设计在最终设计中仍然可见。
在下面的方框中用一句话描述你的设计。
建议你在这个问题上所花费的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进入21世纪,教育高度关注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发展,基于此提出的“21世纪技能”包涵了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化素养技能、职业和生活技能三方面重要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其中创造与革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考、创造性与人共事与观测新措施。[15]可见创造与革新能力是学生适应21世纪所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
在国际发展趋势的引领下,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6]。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其中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17]
可见,国际与国内的教育界都已经高度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与发展,并将其列为学生发展必备技能与核心素养之一。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界对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探索热情高涨,但是缺乏创造性思维理论研究的指导,特别是如何界定、描述、测量与评价创造性思维这些基础性理论问题,需要组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协同开展研究,包括界定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建构创造性思维的评价框架、确定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分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分析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等研究。只有深入研究基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思维基础性理论问题,才能指导教师有效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教学实践。
学校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发生的一切活动,它是学生的存在方式,是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活动,也是学生的生命不断有意义展开的过程。既包括学生的课堂生活,也包括课外生活;既包括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包括学生的生活内容。[18]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需以全面、开放、长期的视角理解学生发展,不能只是围绕考试评价这一项单一评价指标,而是要以多元的视角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在完成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中心任务的同时,还承载起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培养创造力的重要任务。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执行者,是学生创造力思维的促进者。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或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知晓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过程(从发散思维阶段到聚合思维阶段,从生成、计划到产生的发展过程),[19]鼓励学生刨根究底、展开讨论、深入思考,并依据创造性思维理论研究掌握每个阶段的评估样例与评估形式,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发展。
21世纪学习技能指出,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化素养技能、职业和生活技能三大方面重要技能需要学校教育系统的支持。[20]
创造性思维培养不能脱离学校课程这一载体,只有将创造性思维培养融入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的理念、目标、计划、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才能真正实现。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从分析班级学生学情出发,细化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基于问题学习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