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彤
(北京市西城区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53)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主要发生于中老年患者群体,且患病率已经超过了52%。有关资料表明,高血压的出现易升高人体血压,降低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如遇病情严重者,甚至还会增加动脉硬化、脑出血,以及高血压性肾损害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并要求其保持较高的用药依从性,但据临床调查结果显示,62%以上的患者无法严格遵照医嘱口服降压药物,诱发较多并发症的同时,还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2]。故此,本研究收集了350 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经分组管理和探讨,旨在分析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8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在我院就诊的350 例高血压患者参与课题研究。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350 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即观察组175 例和常规组175 例。观察组男107 例,女68 例;年龄34-73 岁,平均年龄为(60.23±2.47)岁;病程2-17 年,平均病程为(9.31±2.42)年。常规组男110 例,女65例;年龄35-71 岁,平均年龄为(60.18±2.52)岁;病程3-18,平均病程为(9.28±2.37)年。对比两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并批准了本项研究课题,患者和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350 例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年修订版)》[3]中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不具有心、肝、肾等靶器官病变;(3)药物治疗时间超过3 个月;(4)可积极配合临床治疗者。
排除标准:(1)肺动脉高压患者;(2)存在精神疾病史的患者;(3)肝肾功能衰竭患者;(4)恶性肿瘤患者;(5)呼吸衰竭患者;(6)具有意识障碍的患者;(7)临时退出研究者。
1.2.1 常规组 患者实施门诊常规管理。患者就诊后,医护人员应及时为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组织患者接受常规慢性病管理。通过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定期上门随访患者,详细记录其血压监测、疾病改善、并发症和用药情况等内容;要求患者每年进行1次年度健康体检,主要包括心电图、血生化全项、心肺、血压、体质量等[4]。此外,患者还应按照医嘱自行开展血压控制及管理,避免疾病发生恶化。
1.2.2 观察组 在门诊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患者应实施规范化管理,主要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每季度组织高血压患者参加高血压知识竞赛,并对胜出者发放奖品;以家庭为单位,向其免费发放高血压预防、治疗及护理宣传手册;安排相关医护人员定时为周围居民免费测量血压。
(2)生活干预:根据患者的自身疾病进展状况制定科学的用餐标准,严格控制食盐及油脂的摄入量,同时还应增加蔬菜、水果的食用量,尽可能减少香肠、咸菜等加工食品的食用,注意戒烟戒酒。
(3)药物干预:详细向患者说明降压治疗的重要性,要求家属严格监督患者的每日用药情况,以免患者未能按时、按量地服用降压药物[5]。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根据自身疾病进展科学、合理地进行针对性用药。
(4)运动干预:集中高血压患者,并建立康复运动群,促使其掌握健康运动的干预方式,督促患者养成每日坚持锻炼并打卡的习惯。建议患者尽量将锻炼时间调整至下午或傍晚,运动量、运动形式则应根据患者的个人喜好和身体素质进行选择。
(5)转诊干预:规范化管理期间,如遇血压波动较大、严重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血压控制仍不达标的患者,应及时将其转诊至三级医联体医院进行专科诊治,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将其转回,继续实施规范化管理。
(1)对比两组高血压患者在管理前、管理后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的数值。
(2)管理干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详细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6]。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类型包括:动脉硬化、冠心病、眼底病变、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
分析或处理本组课题所得数据时应采用SPSS 23.0 软件。利用±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组间比较结果;利用n(%)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组间比较结果。若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经数据分析,观察组管理前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与常规组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后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观察组的并发症情况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对比两组管理前后的血压水平(±s,mmHg)
表1 对比两组管理前后的血压水平(±s,mmHg)
组别例数(n)舒张压 收缩压常规组观察组t 值P 值175 175管理前94.85±7.42 94.73±7.54 0.150 0.880管理后86.52±2.43 81.06±5.27 12.446<0.001管理前147.51±13.52 147.92±13.48 0.284 0.776管理后145.52±10.63 130.27±12.34 12.386<0.001
表2 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n(%)]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生活及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再加上不良饮食结构和行为习惯的影响,直接导致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递增。据相关资料指出,高血压的出现不仅会引起心、脑血管和肾脏病变,甚至还会增加脑中风、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7]。因此,临床需加强预防或干预高血压疾病,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作为一种高效的护理管理方式,规范化管理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既能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又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病概率,进而显著提升其生活及生存质量[8]。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采用健康教育、生活干预、药物干预、运动干预、转诊干预等措施及方法,能够使医护人员及时掌握高血压患者的疾病发展情况,避免病情加重对其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控制患者体重的同时,还能增强其机体免疫能力,防止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从而使患者获得调节血压、控制疾病的良好效果。在本组研究课题中,观察组患者管理后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规范化管理的应用能够帮助高血压患者有效控制自身疾病,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概率,进一步增强管理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规范化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能够帮助高血压患者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同时,还能显著提升管理效果,值得持续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