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尧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宏观调控要求不断变化,市场经济需要不断增加,政府对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标准也不断提高,单位管理者对财务数据需求不断增大,原政府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需要。为适应这些变化和需要,新政府会计制度应运而生。本文首先阐述新制度的背景,然后论述新制度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新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及事业单位采用新制度进行账务处理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结合实际对事业单位执行新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前言
2019年前,为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事业单位一直采取预算会计模式。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化,政府、事业单位自身及社会公众对财务数据的需求日趋增加,原有的会计核算模式已无法满足日常需要。
为适應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满足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需求,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文简称新制度)应时而生,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梳理了新制度的主要变化,然后结合实际论述了新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产生的有利影响及实际工作遇到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在理论和实际层面上对事业单位执行新制度进行会计核算都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新制度产生背景
2019年前,为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事业单位一直采取预算会计模式。但随着经济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化,政府、事业单位自身及社会公众对财务数据的需求日趋增加,这种会计模式已无法满足事业单位日常需要,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包括资产负债情况、收支情况等在内的财务状况。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各方对事业单位财务数据需求,符合政府综合财报要求,规范单位会计核算,新制度应时而生,并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一、新制度主要变化
1.会计主体方面
原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分别制定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医院、彩票行业等的会计制度,用以规范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新制度整合原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再区分会计主体。在保留原制度中通用会计事项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实际工作需要增加了特定会计事项,并相应地规定会计账务处理的要求。
2.会计要素方面
原制度体系中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个会计要素。
新制度中,重新塑造了“5+3”会计要素模式,并将其分为两大类。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
3.会计核算模式方面
原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模式,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新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构建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1]针对一笔会计业务,财务会计采取权责发生制,反映单位财务收支情况;预算会计采取收付实现制,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同时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互相协调,共同反映单位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
二、新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1.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影响
总体来讲,新制度对不同行业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了整合,极大提高了不同行业行政事业单位间会计信息横向可比性,这为各单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及汇总编制部门决算报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制度设立“5+3”会计要素模式,增加会计核算内容,扩大核算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具体而言,新制度根据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需求,分别设置了“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并要求分别对上述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可以长期并如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及账面价值;新制度针对不需上交财政的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设置了“坏账准备”科目,这使事业单位资产的财务数据更加完整,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助益。
综上所述,新制度实施后,单位的会计核算更加科学和完整,能够更好地帮助使用者全面准确地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收支情况。
2.对成本费用控制的影响
新制度增加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将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引入事业单位中,提高了对事业单位财务成本费用控制的要求。这也就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为管理者提供财务数据,有利于管理者更好地控制成本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使管理者不断改进单位管理措施,优化内部管理。
同时,新制度增加“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核算已支付但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摊的费用;或预先计提但尚未支付的费用,以确定费用的归属期间,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准确性。[2]
3.对资产管理的影响
新制度扩大了事业单位资产的核算范围,增加“其他货币资金”科目以满足事业单位日常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化的需求;增加“公共基础设施”等会计科目,更为全面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对固定资产进行明细分类有利于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查资产,降低国有资产闲置或流失造成的损失。
新制度细化了资产的核算办法,增加“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等科目,更为准确地反映出单位的资产情况,同时将相应折旧及摊销计入费用,有利于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和控制;增加“坏账准备”科目,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强对应收款项的内部控制。
综上所述,新制度扩大单位资产核算范围,细化核算办法,有助于加强对资产的内部控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三、运用新制度进行账务处理时难点分析
1.判断是否进行平行记账
根据新制度的规定,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既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又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只需进行财务会计核算。这就导致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平行记账成为会计核算工作的难点之一,财务人员需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判断一笔业务是否需要平行记账、何时进行平行记账及确认平行记账金额。
针对这个问题,事业单位需首先认真梳理本单位常见业务,特别是如应缴财政款等不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业务,做到不重不漏。其次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平行记账的业务进行整理总结,重点关注预收预付款项、应收应付款项等往来款的核算,防止漏记预算会计凭证。
2.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涉及需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发放单位职工工资时需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及支付非本单位职工劳务费,如专家劳务费时需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财务会计中均通过“其他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核算;预算会计处理时,没有合适的可以列支代扣个人所得税的科目,且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工资和劳务费对应的事业支出科目不同,这给财务人员造成了极大核算难度。
因此,根据事业单位实际工作情况,建议在财务会计中“其他應交税费-个人所得税”科目下设明细科目,用以区分工资和劳务费代扣个人所得税,方便在缴纳时明确预算会计处理对应支出科目;在预算会计中“事业支出”科目下增加代扣代缴支出科目,这样在实际发放工资或劳务费时,就可将代扣个人所得税计入此科目,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按照实际缴纳金额,借记此科目,贷记资金结存科目。
3.质保金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在结算需暂扣质保金的工程款或采购款时,财务会计上应按结算金额全额计入在建工程、费用等科目,将暂扣的质保金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按实际支付金额计入“银行存款”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预算会计上按实际支付金额计入“事业支出”等科目,同时相应减少“货币资金”科目金额。在质保期满支付质保金时,财务会计按实际支付质保金金额减少“其他应付款”和“银行存款”等科目;预算会计则需按实际支付金额计入“事业支出”等科目,同时相应减少“货币资金”科目。
在按照这种方式进行会计核算时,财务会计部分的核算清晰明了,不易出现偏差;但是在预算会计部分,由于一般情况下质保期都要一年以上,特别是工程类项目,质保期可能会长达两到三年,在支付质保金时往往会导致列支的预算会计支出科目出现偏差,不能与原支付工程款时保持一致。
根据以上情况,事业单位可考虑自行编制质保金明细台账,详细记录每一笔暂扣未付质保金所属工程或采购的内容,对应会计科目,对方单位及金额等情况,这样既有利于单位对本单位暂扣未付质保金的明细情况,便于及时清理到期未付质保金;又可以减少预算会计支付质保金时会计处理出现偏差,减少人为错误率的发生。
四、事业单位执行新制度时的建议
1.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前文中提到,新制度采取双基础的会计核算模式,与原制度间存在着较大的变化。因此,事业单位认真研读学习新制度,并结合单位实际,改进本单位会计核算,制定相应的会计管理规定。
针对平行记账这一会计核算难点,单位应全面梳理本单位经济业务,重点关注不需平行记账的业务,对单位常见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化,可考虑编制相应的会计核算手册,作为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标准和范本。同时,通过实际的账务处理,及时发现会计核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点,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流程,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2.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单位财务人员是新制度的实际执行者,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保证。前文中提到,新制度相较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着很大的变动,对资产、成本费用的会计核算更加全面和复杂,平行记账模式的引入也给财务人员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这都要求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需要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因此,要不断加强财务人员的日常培训工作,健全财务人员培训及继续教育机制,打造专业优秀的财务人员团队。
单位应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和培训时间,从制度解读、单位内部控制等方面着手,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对本单位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增加与同类型单位或会计师事务所等关于会计业务的沟通与探讨,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效率。
3.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新制度所要求的平行记账模式,需要完善的会计核算软件系统支持,但目前很多单位的会计软件无法满足新制度核算的需要。事业单位首先应与会计软件供应商进行充分沟通,以保证财务软件既符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相应要求又符合本单位实际经济业务需求,减少财务人员工作量,降低差错率,为会计核算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事业单位也应尽快建立配套办公系统,包括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等,提高自动化水平,进而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五、结论
我国经济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事业单位财务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加,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上述变化和需求;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为满足上述变化和需求,新政府会计制度应时而生。
新制度在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核算模式等方面相较原制度都有着很大的变化。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成本费用、管理事业单位资产,帮助使用者全面准确地了解财务状况和预算收支情况。
但同时,事业单位在运用新制度进行账务处理时也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造成会计核算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幅增加。因此,为更好地执行新制度,事业单位应不断规范本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完善财务人员培训教育,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真正提高本单位会计核算水平。
参考文献
[1]梁艳.浅析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变化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20,16,16-17
[2]魏余江,郭继宏.新政府会计制度体现十大亮点[J],中国会计报,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