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京津冀产业转移

2021-05-10 11:25张朝毛泽昀侯淑怡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6期

张朝 毛泽昀 侯淑怡

摘  要:随着十四五规划,京津冀产业转移已为大势所趋。雄安新区对于京津冀产业转移有着充足完备的条件。本项目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建设,分析京津冀产业及产业转移现状,了解当今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和相关政策,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转移;雄安新区建设;影响因素

北京目前聚集了过多非首都功能,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便是产业转移,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产业和功能向拥有雄厚工业基础的天津、拥有充足资源空间和优越地理位置的河北省合理有序地转移。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区域进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一、京津冀产业及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北京产业现状

据北京统计局2021年发布的数据,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同比增长0.2%,两年平均下降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206.6亿元,同比增长29.4%,两年平均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475.1亿元,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3.7%。

(二)天津产业现状

天津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截至到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全年增长1.5%,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2.9%。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与上年相比速度、占比双双提高。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功能持续提升,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800万标准箱。

(三)河北产业现状

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进展。截至到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超过第二产业14.1个百分点,“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同时,积极构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和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增长60.7%和38.2%。

(四)北京产业转移现状

自2015至2020年,北京市服务业产业转移居多。第三产业在地区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增长。第一第二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则呈逐年下降。其次,北京市由于计划进行分阶段疏解非首都功能,把大量的传统工业,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交通产业,还有一些大型娱乐设施向天津转移、河北等地转移。此外,学校和科研机构等高精尖场所也逐步向外搬迁。

(五)天津产业转移现状

自2015至2020年,天津市业产业在产业结构小幅度调整后,第一产业占比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前期增多后也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占比则有较大幅度上升。截至2020年,天津市人均已GDP达到1.9万元,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三二一”产业的格局,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工业产业体系形成“1+3+4”现代产业格局。其中,“1”是赋能型产业;“3”是新动能产业,包括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4”是传统优势产业,包括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虽然天津已经引进不少服务型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增加,可作为中国老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其过去的结构决定了天津产业结构仍以传统重型产业为主。

(六)河北产业转移现状

自2015至2020年,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首先,河北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呈跌落的趋向;其次,自2015年开始,河北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回升;到2019年,河北省第三产业贡献的经济总量比重已超过整体的一半,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二、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影响

(一)对北京的影响

1.利:一是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减轻污染,降低劳动成本。重污染企业的搬迁,像北京首钢的搬迁,从市内搬到了别的合适的地方,这样减轻了北京的城市的污染,并且给转入地带来了经济增长。

二是可以缓解人口压力,促进就业结构升级。人口主要依附于区域和产业而存在,产业是人口区域间转移的重要约束条件。随着北京大多数的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到津冀二地,依附于这些产业的人口也会随之转移。这在北京资源空间有限,住房压力巨大的现在,无疑能起到很好的转移部分流动人口,缓解首都人口压力的作用。根据测算,第一产业的转移疏解对劳动力疏解的拉动效应不明显,第二产业中民生基础性行业和大部分第三产业的疏解则影响显著,同时对其他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带动能力增强,高精尖技术型人才的发展空间明显上升,而且民生基础性行业之间往往存在共生关系,行业间就业反馈效应明显。

2.弊:失业率增加,导致社会问题。从空间资源的利用上看,这有助于合理使用资源;然而对于那些外出打工的人群来说,大部分需要低端工作人员或者招工门槛低的企业转移他处,他们因此失业的风险则大大增加,能够就业的企业减少。如何养活自己和家人成了最大问题,在生计的压迫下,容易人心浮躁进而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二)对天津的影响

1.利:一是吸引了大量外来人才。天津市为吸引企业人才随产业一同转移发布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对落户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符合天津产业发展定位的北京转移来津项目制定六项措施。優惠的落户政策为天津吸引了大量“北漂”扎根天津,引进大量人才。

二是构建了“1+16”的承接格局。天津市8主动加强与各大机构的有效合作,举办天津市与中央企业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恳谈会等一系列对接活动,吸引了一大批总部机构和优质项目纷纷落户。

2.弊: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也是最早开展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地区,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协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但目前的协同治理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不仅总量上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扩大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加剧了环境不平等问题。目前天津存在着环境污染负担不公平及公众的污染暴露风险不平等一系列问题。

(三)对河北省的影响

1.利:一是发挥区位优势,带动经济发展。河北省环绕着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毗邻渤海,上接东三省。因此河北省可以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利用广阔的空间资源承接北京市转出产业。其次,北京、天津两地与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差。这种较大的产业梯度差在客观上使得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可行。河北省趁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吸收来自北京,天津的前沿产业管理方式,带动河北省GDP快速发展。

二是引进前沿技术。从北京市和天津市转出的产业在河北省安家落户,同时也会把一部分全国最前沿的技术在产业转移中带到河北;还有雄安新区也会专门接受京津二地的高精尖场所。这对技术方面相对落后的河北来说,无疑是一场技术方面的变革。

2.弊:一是河北省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北京市与天津市的行政管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审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候,采取的视角和立场不同,展望的高度也不一样。这种在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制造了一定的行政壁垒。

二是与北京相比,河北省产业结构明显存在问题。第一,河北省的第一产业在河北的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第二,从经济结构看,第二和三产业在总产值中占的比重几户一样,而北京市的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贡献率远大于第二产业。因此,河北省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还比较长。

三、京津冀现有产业转移的政策

(一)《“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绿色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将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构建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加快建设环首都公园,打赢河北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区域安全联防联控体系,全面提高首都服务国际交往的软硬件水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的联动。

(二)《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

2017年12月,为了进一步引导京津冀三地产业有序转移与精准承接,京津冀三省市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已于近日印发实施。该意见初步明确了“2+4+46”个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和产业向平台集中,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46个承接平台。其中,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包括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承接平台方面,目前涉及协同创新平台15个,现代制造业平台20个,服务业平台8个,农业合作平台3个。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位于〔第九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一章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第一节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紧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构建功能疏解政策体系,实施一批标志性疏解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启动区和起步区建设,推动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作用,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提高机场群港口群协同水平。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强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综合治理。

四、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建议

(一)对北京的建议

1.目前,北京处于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其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第三产业带动的。作为首都,北京应充分发挥其在科研集聚方面的优势,向天津、河北等地的科技创新中心溢出。

2.北京要进一步落实“梳理、完善、促进发展”的方针,放开非首都职能,使首都职能更加专业化。做好产能消耗大的相关产业和相关企业转移的宣传、推广、咨询服务和业务办理工作。

3.北京将坚持优化营商环境的宗旨,以发展服务型企业为根本。以建设“小中心、大网络”为前提,建立健全以资源共享、网络沟通、统一、规范、便捷的运行机制和效果为宗旨的电子政务工作服务机构,统一管理、集中服务,真正体现政府产业转移带动战略的形象,成为企业联系群众的窗口。

(二)对天津的建议

1.天津的发展水平介于京冀之间,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級,承接北京的非资本功能,协调京冀之间的产业转移,发挥过渡性和连通性作用。

2.应主动加强与北京、河北的有效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高速公路相连的重要交通项目建设,推动大型港口建设。

3.相关部门应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能力服务水平、配套公共政策等多个角度,评估当前产业转移趋势对天津产业转移和承接的积极影响和不足。

4.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金融定位,扩大产业能力建设的优惠范围,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整合改革现有转移壁垒,承接相关产业转移。

(三)对河北的建议

1.目前,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利用京津冀知名高校集聚的资源,引进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在河北建立科研基地,充分发挥其广阔的腹地空间优势,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共享京津创新要素资源,实现高端项目成果转化,推动跨区域高端制造业产业链发展。

2.应着力注重人力资本,产业链发展的培育,积极引进科技活动人才,完善科研奖励制度,营造自主,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

3.增强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促进相关产业、产能及相关产业负责人对企业环保模式的改进,促进相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监察力度,建立环境门槛准入机制,做好防污和治污工作发展。

4.建立有效的市场产业机制,加强企业资金链的监管和扶持力度,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柳天恩,张泽波.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进展,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21,37(7):8.

[2]朱凤战,张丹.河北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实证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034(001):72-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