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
“这是一个重要考点,请大家认真做好笔记!”
期中考试前,我正一一梳理复习提纲。学生大都凝神屏气,“沙沙”写个不停。突然,一个“静止”的身影映入眼帘。
“你的这个是……”等他从教室安静氛围中“苏醒”过来时,我已在他面前“恭候”。四目对视,不知所措的他面部刷地红至耳根。眼睛瞟向我指的笔盒,慌忙地从里面拿出笔,似真非真地跟上同桌的听课节奏。在“锦囊”的提醒下,那一堂课的剩余时间,他好歹又一次识趣地守住了自己的神儿。
七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尤其是专注力不足。如果不加以防控和督导,一堂课下来,这些“猴儿”说不定就会一个筋斗自花果山又翻到了水帘洞。长此以往,学将不学,不仅是功课会滑向深渊,不能自拔,更重要的是可能会贻误人生。
那他的“锦囊”从何而来?
一天晚自习,我给学生播放电影《天堂的张望》,讲述的是一个品学兼优、身患重病的7岁女孩,与父亲相依为命、同抗命运的故事。随着剧情的深入,在插曲的渲染下,我的泪水早已盈满眼眶。借着影片反光,我发现,平时那些“没心没肺”的小猴子们一个个都安静了下来。特别是文浩,紧紧盯着屏幕,眼珠子瞪大,一动不动,分明是在极力控制着什么。
两个小时的晚自习一晃而过。踏着点点星光,我匆匆来到学生宿舍楼,开始一天中的最后一个工作——查寝。跟往日一样,清点人数、强调纪律、叮嘱早些入睡。
“呜呜……”正待我带上门准备离开时,耳旁隐隐约约传来啜泣声。
“这是怎么了?文浩!”返回寝室,我寻着声音探过去,发现是文浩在哭。
“就是看了《天堂的张望》,他回到寝室就躲在被子里哭。哭到现在,我们怎么安慰也没用。”隔壁床的小洋急忙告诉我。
“你不晓得,我爸爸到现在还没下班呢!”文浩的哭声里,分明存着愧疚和自责。谁说孩子们“不食人间烟火”?谁说孩子们不知道感恩?
循着手机电筒明亮的光,“留痕”的想法突然浮现在我脑海里。于是我迅速打开手机,开始录音,还有意识地“煽情”诱导,让文浩一股脑儿倾诉出此时此刻如此伤心的缘由。
“你不知道,我爸爸到现在还没下班呢!”这句话触动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得形成合力,文浩的这份心疼必须让当事人好好感受。回到宿舍,我迫不及待地将这段令人动容的录音发给了文浩爸爸。
“这孩子还晓得这个……”讲明事情的原委后,微信那头的文浩爸爸显然已被儿子稚嫩真诚的话语感动。从发来的颤抖言语中,他表示一定配合老师,好好教育孩子。在我的建议下,他不顾刚下班的疲劳,连夜动笔给文浩写下一封“劝学书”。
“辛苦的爸爸”能否成为文浩的“变好加速器”呢?看着几周前我与文浩签订的“变好协议”——罗列了他自我反省的六大“问题”与整改措施,其中还有我们师生俩的共同签名及日期的“留痕”佐证,我陷入了思考。作为班主任,我着实对这个“还有点奔头”的学生有些着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把协议发给文浩爸爸,跟他做进一步沟通。文浩爸爸当即表示要把他的名字加上以“共同助力”。
第二天早上,文浩爸爸如约带来“劝学书”,并在“变好协议”签了名。
走廊里,文浩拿着我递过去的两份尚有余热的沉甸甸的纸张,一字一字地认读,泪珠唰唰打在两份纸上。
“韩老师,謝谢您!我就是自己管不住自己。这一次,我把它们贴在笔盒里,让它们好好监督我、提醒我!”文浩动情地说。
我一边点头鼓励,一边递上纸巾予以安抚:“好的,那就让‘劝学书和‘变好协议成为你改过自新的锦囊。课前、课中、课后,只要你需要时,都可以打开笔盒看看。”